本報記者 魏珍妮報道
距離2010年不到一個月,對連續(xù)虧損近3年的*ST公司來說,扭虧已迫在眉睫。
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A股市場共有156只ST股,其中帶“*”的公司有80家。剔除停牌和暫停上市的公司外,其中仍在交易的個股有121只。截至11月27日,有近70家ST公司披露了年度業(yè)績預告,其中僅20家預計扭虧、1家預增,不到總數的三成。其中,30多家?guī)А?”的ST公司中僅有6家公司預告實現扭虧。這表明,將有近30家公司面臨摘牌退市。
“生死時速”
在“保殼”的壓力下,近期ST股公司的動作很多,如ST建機、ST昌魚、ST馬龍、ST星美、ST中鎢等,或已重組成功,或已經進入重組程序。甚至一些已暫停上市的ST股公司也在積極推進重組。
11月6日,*ST華光股價開盤后迅速拉高,最終以8.63元的漲停價收盤,這已經是該股票連續(xù)14個交易日以來的第6次漲停。當日,漲停的ST類公司多達13家,整體走勢相當強勁。
由于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可以實現烏鴉變鳳凰的蛻變,ST股越來越受到追捧,股價更是一飛沖天。
表現最為搶眼的要數*ST美雅和*ST蘭寶。*ST美雅變身廣弘控股,重組停牌前最后一個交易日2006年4月28日收于0.76元,重組后復牌日2009年9月11日收于8.15元,漲幅達930.46%。而*ST蘭寶摘帽后更名為順發(fā)恒業(yè),2009年6月5日上市首日上漲2068.42%,至10.30元,而重組停牌前最后一個交易日2006年4月27日收盤價僅為0.47元。
數據顯示,在10月9日至11月12日期間,大盤上漲了14.16%,而同期ST指數卻上漲了23.47%,特別在10月30日至11月12日10個交易日內,大盤上漲了7.18%,而ST指數不僅10連陽,指數還大漲了14.15%,彰顯了ST板塊異乎尋常的強勢特征。
一位老股民楊先生就曾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他目前有大量資金投在在ST公司的股票上,就賭它們破產重組,從而獲利。
像楊先生這樣的普通投資者都深諳ST股的股價暴漲“潛規(guī)則”,ST股的“價值”當然也難逃機構投資者的“法眼”。
三季報中,有31只ST類股票的前10大流通股股東名單中出現了機構的身影。包括一些QFII也投身于ST股票的熱炒之中,東方匯理銀行就在*ST九發(fā)、*ST寶碩的前10大流通股股東之列,還有瑞士銀行介入ST東源,花旗環(huán)球金融公司介入*ST鋅業(yè)。
國巨創(chuàng)業(yè)投資集團總裁、中國國際資本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孫飛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由于“殼資源”的稀缺,以及經營性扭虧普遍存在難度,重組成為絕大多數ST類公司的首選。
“對于連年虧損資不抵債的ST公司,若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就意味著沉重的負債或將得到清理。若重整成功,多數企業(yè)將成為凈殼,一旦優(yōu)質資產注入,公司基本面將完全改變。”歐美同學會企業(yè)家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全景賽斯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總裁陳忠蘇博士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至今為止,在破產重組的上市公司中,還未出現過一起因重整失敗而破產退市的先例。在破產重組的預期下,ST股的股價不飆升也難。
烏鴉還是鳳凰?
自2007年6月1日起實施的新《破產法》引入破產重整制度以來,已有S*ST海納(現更名眾合機電)、*ST寶碩、S*ST長嶺、S*ST光明、*ST丹化等十幾家ST公司宣布完成破產重整或進入破產重整,通過上市公司破產重組不乏成功范例。
第一家成功進行破產重整的浙江海納,現已改為眾合機電。
2007年9月,法院受理了浙江海納債權人提出的破產重整申請,當年11月,法院批準了由公司債權人會議通過的《重整計劃》;2008年,浙江海納將破產重整計劃執(zhí)行完畢,成為一個“凈殼”,隨后進行了資產重組;今年上半年,完成重組,改名為眾合機電,且主營業(yè)務也由單一的半導體節(jié)能材料拓展為節(jié)能減排和軌道交通業(yè)務為方向的大機電產業(yè)。
值得注意的是,浙江海納進入破產重整程序前至完成重組的2年多時間里,股價漲了3倍,其中停牌時間合計就有1年多,真正交易時間只有幾個月。
另一個成功的例子是*ST蘭寶,這家公司也是在2007年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重整完成后,經過一系列資產重組,最終*ST蘭寶變成了今天的順發(fā)恒業(yè),重組復牌后同樣迎來了股價的暴漲。
但是,通過破產重組飛上枝頭變鳳凰的畢竟是少數。
比較有名的超級垃圾股,如蘇三山、鄭州百文、雙鹿電器、滄州化工等,在經過巨資重組后,分別更名為四環(huán)生物、三聯商社、白貓股份、金牛化工,但隨后不久便再次淪為超級垃圾股,且再次瀕臨退市邊緣。
1996-2000年,雙鹿電器連續(xù)5年虧損,后被戴上PT帽子,在面臨退市時刻被他方重組,重組前雙鹿電器賬面累計虧損6.8億元。重組后改名PT白貓,后又去掉“帽子”更名為白貓股份。
然而,新主人扭虧為盈3年后,白貓又再次步入垃圾股行列。也就是說,白貓股份目前相當于又是連續(xù)4年虧損,只不過,4年的虧損被分割成兩年明虧(2005年、2007年)及兩年暗虧(2004年、2006年)。這樣,從制度上,白貓照樣可以逃避退市風險。
還有被稱為“史上最牛垃圾股”的鄭百文。1998~2000年,鄭州百文連續(xù)3年虧損,當時賬面累計虧損高達18億元,在此情況下,山東三聯商社入主重組,但前提有兩個:一是公司全部國有股零價格轉讓給三聯商社;其二,全部流通股股東再將其手中流通股的一半無償轉讓給三聯商社。在多方努力下,最終重組十分艱難地通過了。
然而,好景不長。不久,三聯商社便再次面臨進入垃圾股行列的風險。在2006年基本上虧損的前提下,三聯商社2007年再次出現虧損,每股收益為-0.0224元,每股凈資產為1.34元(貼近面值),每股資本公積金為0.17元,每股未分配利潤為0.07元。
不死傳說如何鑄就?
數據顯示,從1991年至今,上市公司的退市家數約為14家左右,相比當前近1600家上市公司來說,粗略計算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退市率還不足1%。即使是上市規(guī)則較嚴格,退市率低的紐交所,目前退市率也僅5%左右。而如果按照新興市場平均淘汰率來衡量中國股市,1999年以前上市的公司應該有近50%退出市場。而現實情況顯然與此相距甚遠。
可以說,中國A股市場的退市率之低,相比其他任何主板市場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中國A股市場的退市制度中,最易量化的標準是稅后利潤(每股收益),即‘虧損退市規(guī)則’。根據‘虧損退市規(guī)則’,主板公司必須連續(xù)兩年虧損,才能戴上*ST的‘帽子’;主板公司必須連續(xù)3年虧損,才能‘暫停上市’;主板公司必須連續(xù)4年虧損,才能終止上市。終止上市后,仍不會直接退市,它還將進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tǒng),繼續(xù)‘存活’。”振邦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律師屈信明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以*ST中遼為例。該股自1996年底上市以來就一直虧損不斷:1998年和1999年連續(xù)兩年虧損,2000年硬生生整出了0.007元的每股收益;2001年、2002年、2003年又連虧3年;為此,它不得不在2004年4月暫停上市。迄今*ST中遼停牌5年,每股凈資產只剩1角7分錢,每股累計虧損高達2.21元。
而類似的“超級垃圾股無法退市”的例子還有不少。如2006年暫停上市的*ST圣方、*ST成功、*ST炎黃、*ST恒立、*ST嘉瑞等等,這些股票“暫停上市”長達3年之久,仍然虧損累累,卻至今沒有任何一只退市。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教授曾毫不諱言,稱他們能長期只停牌不退市的方法是“報表重組”,而投資者對垃圾股的頻頻炒作,也使得一些股票長期處于“永不退市”的狀態(tài)。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財務專家曾對媒體介紹,報表重組是一個重要的方式。用專業(yè)財務術語來說,主業(yè)收入畢竟是不能控制的,但是各種各樣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卻是可以操縱的。資產變賣、債務豁免、政府性補貼一般都是使營業(yè)利潤到凈利潤由負轉正的重要項目。
董登新撰文分析,一些“資不抵債”的公司在每兩年虧損后,就能做出一個每股收益幾厘錢或是兩分錢的盈利,然后,再理直氣壯地連續(xù)虧損兩年;接著下來,再微利、再虧損,如此“二一二”的循環(huán)往復,總也無法滿足必須“連續(xù)4年虧損退市”的硬規(guī)則。其中唯一不會改變的是,凈資產的負數會越積越大。
不死傳說之根源
中國上市審核制度為核準制,一家公司從改制、輔導、保薦、審批、發(fā)募到上市,這不僅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準備過程,并要完成一系列繁瑣的工作程序,而且上市資格的最終獲得還要受制于產業(yè)政策、上市額度與市場需求。
2008年實施IPO的公司中,深市中小板公司有69家,滬市公司僅有6家。2009年自IPO重啟至目前,實施IPO的公司中,深市中小板有42家,創(chuàng)業(yè)板28家,滬市僅有6家。
也就是說,股本規(guī)模較大的公司若計劃在滬市上市,時間上恐將等待較長時間。而近期創(chuàng)業(yè)板的發(fā)行審核也更加嚴格,通過率大幅降低。孫飛表示,在上市資源緊張的條件下,“買殼上市”或“借殼上市”是一種較好的“曲線上市”選擇,它可以降低正常途徑股票上市的高額成本。因此,垃圾股的“殼”通常成了“搶手貨”。
孫飛表示,上市公司的破產重整往往容易得到當地政府支持。一方面,上市公司關系到當地政府的政績,屬于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上市公司往往是上規(guī)模的企業(yè),涉及到職工就業(yè)以及社會穩(wěn)定。地方政府不愿意看到好不容易上市的本地上市公司退市,各類企業(yè)又有上市沖動,紛紛愿意承擔借殼上市的成本,重組借殼無疑能引起各方利益群體的“共鳴”。
而最不愿意看到上市公司退市的債權人,也將積極阻礙垃圾股退市。董登新一直表示,由于公司最大的債權人一般都是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公司所欠銀行債務往往高達數十億元,如果上市公司申請破產或退市,銀行數十億的貸款則打了水漂,甚至血本無歸。
“銀行一般不愿欠債公司退市,而是希望有新東家進入,或是最起碼搞個‘破產重整’,在保殼的同時又能保全其貸款本息。只要垃圾公司不退市,銀行定能通過‘債轉股’來保全債權,并能獲取更大的股權利益。”董登新如是認為。
上市通道狹窄和上市公司融資資源的寶貴,導致了退市制度難以有效發(fā)揮作用。但古語云:“流水不腐”。只進不出的A股市場,只能破壞市場資源的配置功能,扭曲投資價值,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放寬上市公司的門檻,改變上市公司嚴格核準制,降低上市公司成本,加強上市公司監(jiān)管。”孫飛表示,必須理順公司“進”“出”A股市場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