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中華 北京報道
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國有大行確實已于近期根據監管部門要求遞交了明年的再融資計劃,再融資額度不小。但是,并非外界傳聞的已經上報國務院,與證券監管部門亦未達成共識。目前,監管部門正在就銀行融資問題商談。工行、建行否認近期有再融資計劃,中行稱正在積極研究補充核心資本的方案。
一則“銀行近期數以千億計融資”的消息擾亂了市場的運行軌跡。11月24日,受此消息影響,上證綜指狂瀉115.13點,拉出一根長長的大陰線。11月26日是感恩節,但估計股民們無法有好心情,因為大跌行情再次上演,上證綜指再次狂跌119.19點,跌幅高達3.62%。
身處傳聞漩渦的中行、工行、建行于11月25日向本報記者及時、準確地解釋了再融資事件。中國銀行表示,目前,的確正在積極研究資本補充的方案,如果中行確定方案,會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而工行、建行則表示近期并無再融資計劃。
接近監管部門的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國有大行確實已于近期根據監管部門要求遞交了明年的再融資計劃,再融資額度不小。但是,并非外界傳聞的已經上報國務院,與證券監管部門亦未達成共識。
目前,監管部門正在就銀行融資問題商談。同時,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保持較高的資本充足率,并積極地增加核心資本。
正在商討中的銀行融資方案已經在本周對市場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那么銀行巨額融資到底有何目的?是為業務擴張還是提前防控未來經濟的不確定性?銀行又會選擇何種融資方式?
融資為擴張業務還是防控風險?
11月21日,外電一則消息稱,銀監會要求一家中等銀行控制信貸規模,同時要求上調大型銀行資本充足率至13%。針對此消息,11月23日,銀監會官方網站掛出的《銀監會對商業銀行年底前信貸審慎風險管理提出三點要求》的文章予以否認,表示“銀監會并未提出過上述要求”。
文章引用銀監會新聞發言人的話稱,銀監會早已部署要求各商業銀行,按照審慎監管要求提前做好年底前的信貸風險管理工作,要求對資本充足率較低,未能制定科學的、切實可行的資本補充計劃和商業計劃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銀監會將在市場準入、對外投資、增設機構、業務擴張等方面予以限制。
中國建設銀行行長辦公室高級經理趙慶明認為,商業銀行融資補充資本充足率,主要是出于擴張業務和未來貸款的考慮。隨著商業銀行業務擴張的不斷加速,資本金消耗后就不能夠滿足監管層的要求,進而就會限制商業銀行業務的擴張。
西南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付立春也同意上述觀點,他表示,上市銀行融資也是出于把自身銀行做大做強的目的。他認為明年銀行放貸量預計會達到7.6萬億,加之今年天量放貸,明年下半年商業銀行就會顯現資本瓶頸問題。而融資能夠很好地解決資本金問題,并且為以后的發展打下基礎,能夠有效地抵御風險。
在經濟形勢分析報告會上,銀監會提及了政府融資平臺風險、房地產信貸風險、個人貸款風險以及貸款集中度風險增加等問題。如果經濟出現二次探底,那么這些風險就會出現放大效應。
銀監會研究認為,在這次金融危機中,歐美銀行不斷大面積倒閉的最根本原因是核心資本不足。銀監會提高資本充足率并且急需補充核心資本,就是能夠防止未來經濟不確定性可能引發的危機。
銀行融資采用綜合方案最佳
次級債曾經是商業銀行補充附屬資本的重要途徑,今年上半年呈現出了高增長態勢。截至8月末,商業銀行發行了2240億元的次級債。出于防范銀行間交叉持有次級債風險的考慮,銀監會要求提高資本質量,下發了《完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要求7月1日后發行的次級債,在計入附屬資本中全額扣除。對商業銀行來講,發行次級債以迅速補血的途徑被堵,那么商業銀行還可以通過哪些途徑再融資呢?
業內人土對本報記者表示,商業銀行還可以通過定向增發、公開增發、利潤留存和配股等比較緩慢的融資方式進行。
11月26日,民生銀行H股正式登陸港股,其融資規模達到301.16億港元,融資后,民生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得到了很大提升。早在10月份,招商銀行股東大會也通過了A+H股配股方案,融資規模達到220億元。
付立春認為,國有大行隨著業務的發展和放貸需求的增加,補充資本也成為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可以預見,在未來半年時間中,融資壓力會很大。
趙慶明表示,國有大行的巨額融資,一定會考慮市場的承受能力。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均在A股、H股上市,再融資會做均衡考慮,預計不會對單一市場造成過大的沖擊。
付立春認為,國有大行融資可能會選擇一個綜合方案,畢竟資本市場相對于國有大行的規模還是相對有限。如果采用綜合方案,小部分在二級市場公開發行,大部分實行配股或定向增發,這樣對市場的沖擊就會減弱很多。
趙慶明還補充道,國有大行每年都承諾分紅,分紅后剩余的未分配利潤也是可以轉化為核心資本,也可以作為綜合融資方案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