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聶偉柱 發自北京
11月24日三大國有上市銀行將再融資的傳聞突襲股市。11月25日,本報記者致電中、工、建三大銀行相關人士,三大行無一例外地表示,近期沒有再融資計劃。然而,當記者進一步追問,“近期”指多長時間時,三大行相關人士均未給予正面答復。
分析人士認為,大行表態近期無再融資計劃,并不等于否定了明年進行再融資的可能。特別是在市場上認為明年信貸保持7萬億~8萬億新增規模的預測下,三大行資本充足率問題堪慮,再融資的隱憂仍未散去。
大行再融資預期增強
經過上半年天量信貸之后,各大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嚴重消耗。
各大行2008年年報和2009年三季報顯示,中行資本充足率從2008年末13.43%下降到今年三季度末的11.63%。工行資本充足率從去年末的13.06%下降到三季度末的12.60%。建行資本充足率由12.16%,下降到三季度末的12.11%。
“由于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我們銀行業的信貸資產迅速增加,這導致了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水平明顯下降。”工行行長楊凱生在近日表示,拿今年中期和今年年初銀行業的平均資本充足水平相比較,大概下降了200個基點。
“應該分國有大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兩部分來看資本充足率問題。”廣發證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認為,今年浦發行、民生銀行融資之后,中小上市銀行明年再融資的幾率較小。相反,工、建、中等大型上市銀行明年再融資的預期存在。
據了解,工、建、中、交四大上市銀行中,上市最晚的工行至今也已有3年時間。3年內都沒有進行再融資,明年融資的預期增強。
事實上,再融資的壓力更多來自于資本充足率的要求。盡管銀監會否認了資本充足率調高至13%的傳言,但資本充足率的問題仍然成為銀行必須面對的問題。
“一下子提高到13%對銀行沖擊太大。”業內人士表示,監管層也許可以按照逐年提高的辦法實施。
“即使大行要進行再融資也是在明年二季度以后的事情。”長江證券分析師劉俊同時表示,市場上傳言的13%的資本充足率,不單是國內,就是在國際上來看也屬于非常高的。
資產證券化是出路?
“按照今年的放貸速度,大行在明年如此放貸的話,到明年年底,資本充足率將逼近底線。”廣發證券分析師認為,資本充足率要有一個長遠的考慮,如此壓力之下再融資也不可避免。
有分析師認為,考慮到市場的接受程度,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不可能在市場上進行數千億元的融資。即使是進行再融資,散戶的接受程度也十分有限,有可能對大型機構進行定向增發。
早些時候,銀監會發布了《關于完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通知》規定,對于2009年7月1日以后銀行持有的其他銀行長期次級債務將從其資本中全額扣除。這也意味著銀行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的道路不通。
次級債發行受阻,資本市場融資規模有限,同時信貸增量不會驟降,這似乎使商業銀行陷入一個“資本困境”。
對于這一問題,工行行長楊凱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資產證券化。楊凱生建議重視資產證券化破解資本充足率的難題。他認為,銀行的貸款、銀行的資產應該有它的二級市場,應該可以流通。
楊凱生近期在北京公開指出,金融危機發源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因此現在談到證券化有一種天然的厭惡、排斥甚至防范心理。但如果從技術上來看,防范信貸資產證券化可能帶來的風險也是一個有辦法解決的問題。
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也對資產證券化表示支持。他表示,應該鼓勵和促進信貸資產的證券化,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逐步提高企業直接融資,在融資中所占的比重。
據了解,我國資產證券化試點始于2005年3月,央行、銀監會共同制定的《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正式啟動試點。2005年12月,建行和開行率先推出兩項信貸資產證券化項目。目前,資產證券化處于總結報告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