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農科院退休高工稱隆平高科是上市圈錢典型,公司回應稱舉報內容嚴重不實
□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以他名字冠名的隆平高科近日被舉報有欺騙股民行為。
□晨報記者 李欣欣
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冠名的上市公司——隆平高科,正卷入一場舉報信風波:11月9日,湖南省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退休高級工程師陳紹光,在天涯論壇上發表《隆平高科十年黑幕揭秘》的公開舉報信,稱“隆平高科欺騙股民、上市圈錢,通過黑幕操作為利益小集團謀取巨額的‘創業利潤’”。
該帖在短短3天時間里吸引了20多萬人次的點擊量,但昨日卻被離奇刪除。
對上述舉報信,隆平高科董事會秘書彭光劍昨日在接受晨報專訪時表示,目前隆平高科與湖南農科院已經沒有任何關系,舉報信中敘述的內容嚴重不實。退休高工舉報:
隆平高科是上市圈錢典型
在舉報信中,陳紹光稱,“隆平高科招股說明書中募集資金的用途是用于招股說明書上列出的11個經過省計委審批立項的工程項目,且全部是農業科技開發項目,總投資56308萬元……其實這不過是忽悠政府、欺騙股民而已,錢圈到手后,主要是用于房地產開發與炒股,未見一個項目按照招股說明書上列出的內容及投資予以實施。”
陳紹光在舉報信中還提出,“隆平高科是上市圈錢的典型”。
“公司在組建時凈資產及現金7583.11萬元,按1:0.65936折股比例折成總股本5000萬股。然而,真正出錢的是兩個小股東……公司總股本中只有5%是以現金出資,其中省農科院以5家經濟實體成建制劃歸隆平高科,作為出資的資產主要是應收款、債權債務、過期的種子、報廢的農藥以及應核銷而未核銷的物資,爛賬……成立一個只有5%股本是現金的公司,如果不是為了上市圈錢,能存活下去嗎?隆平高科成立的目的,絕非是為了發展高科技農業,而是上市圈錢謀取創業利潤。”陳紹光說。最新進展:
網上舉報信昨蹊蹺被刪
在論壇上,陳紹光這篇舉報信在短短3天的時間里吸引了20多萬人次的點擊量,有網友支持陳紹光的觀點,也有人認為內容并不符合實際情況,更多的網友則“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給予關注!”
不過蹊蹺的是,昨日下午2點多,當記者再度打開該舉報信的網頁時,頁面上赫然顯示著:“抱歉,您所訪問的頁面不存在,該頁面可能已被刪除、更名或暫時不可用”。
公開資料顯示,陳紹光曾發明制作馬鈴薯淀粉的“陳紹光制粉法”,并曾擔任湖南果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今年以來,陳紹光陸續發表《對雜交水稻的不實宣傳應該糾正》、《“對雜交水稻的不實宣傳應該糾正”一文的補充說明》、《誰打劫了雜交水稻?》、《誰打劫了“袁隆平”品牌?》等文,對隆平高科的一些做法提出質疑。隆平高科董秘:
沒有挪用資金炒股炒房
昨日,記者撥通了隆平高科董事會秘書彭光劍的電話。對于網上引發廣泛爭議的這篇舉報信,彭光劍坦言已經看到,并稱已將相關情況和湖南農科院進行了溝通。“信中敘述的內容嚴重不實。”彭光劍表示,舉報信提到的“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上列出的11個農業科技開發項目均未予以實施”肯定是不實的,因為有7個項目已經實實在在地做出來了,另外還有4個是在評估風險之后暫緩了,“后來雖然改變了募集資金的投向,但都用在了農業方面的項目,根本不像信中所說的用于房地產投資和炒股。”“近幾年在行業整體偏冷的大背景下,公司的確做了一些調整,進行了部分策略性的投資,但這一比例非常小,占整體經營不超過10%。而在幾年前,農業方面的項目更是公司業務的核心和重點,根本不存在信中所說的情況。”彭光劍還以“雜交水稻銷售”的情況向記者解釋說,“從2000年到2005年,公司雜交水稻的銷售額從4000多萬元上升到6億多元,這就是最好的說明。”承認曾被調查:
董秘稱若有問題早被查處
針對信中提出此前曾有人向相關部門舉報隆平高科一事,彭光劍稱,“以前的確有人進行舉報,紀委部門也曾展開過調查,如果有問題的話,那么有關部門早就對公司進行查處了。”
昨日,記者致電湖南省農科院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陳紹光已從農科院退休很多年了,辦公室對這件事并不清楚,因此不方便表態。
記者隨后在隆平高科的網站上看到,早在2004年12月,長沙新大新集團有限公司已受讓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全部國有股權,成為隆平高科控股股東。“現在隆平高科和湖南農科院已經沒有任何關系,對于這封舉報信,除非證券交易所要求公司澄清,否則公司沒有必要就這一不實的言論主動作出公開解釋。”彭光劍表示。
“袁隆平”品牌效應引發爭議
隆平高科是由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等發起設立,以科研單位為依托的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6月,成立之初注冊資本1.05億元。
2000年5月,隆平高科發行A股,2006年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并被譽為“A股第一高科技農業股”。
湖南農科院退休高工陳紹光舉報信中提出的“‘袁隆平’品牌成了保護傘”,引發了廣泛的討論。
陳紹光稱:“隆平高科打出 ‘袁隆平’的招牌,千方百計地將自己的所作所為與袁隆平本人或袁隆平事業捆在一起。從表面看是利用名人效應來吸引投資與拓展業務,其實是用‘袁隆平’品牌作為保護傘,成功保住既得利益。 ”
對于這一說法,隆平高科董事會秘書彭光劍坦言,利用名人效應這一方式是很多公司普遍采取的做法,“但關鍵還得看公司將資金用于何處,實際上公司以雜交水稻為核心,以種業為主營業務方向,創造了很大的價值,也作出了重大貢獻,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老百姓的‘吃飯’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