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比亞迪最具顛覆性
理財周報研究員 江勛/文
很多人懂微軟,但卻不一定懂中小板,懂“中國式的微軟”。
若以5年資本增值作為評判標準,則上市公司5強分別為:蘇寧電器(26倍)、雙鷺藥業(13倍)、華蘭生物(13.3倍);科華生物(9.3倍);思源電氣(8.6倍)。接下來,不妨一一解析這五大成長股的中國式路徑。
中小板成長龍頭們的模式
蘇寧電器是當之無愧的成長王,自2001年以來,其平均凈利潤增長率接近100%。而蘇寧電器的秘訣到底是什么呢?從其發展歷程看,最核心的路徑是:復制。輕資產公司,靠復制業務模式實現擴張。那么,蘇寧電器復制的是什么模式?該模式又何以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復制成功?
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蘇寧既不賣產品,更談不上技術,后來標榜賣服務,賣服務,實質是賣服務平臺,或者說,是關于家電的一種服務模式;這是蘇寧不斷追趕國美的重要原因:更充分去理解大賣場的服務本質,而不是銷售本質。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蘇寧誕生早,在城市化的背景下,具備了不斷復制的時間和空間。蘇寧的復制形態不斷的借助資本市場:擴張股本——增發——再擴張。
那么,蘇寧的瓶頸天然在于兩點:中國城市化加速度的放緩;新的服務模式的替代性,比如淘寶網。從這兩個角度看,蘇寧成長神話的終結不是太長的事情。
雙鷺藥業、華蘭生物和科華生物充分表現了醫藥行業的想象力。雙鷺藥業資產的增長幅度,顯然比華蘭生物要高出幾倍,雙鷺藥業是靠什么成為成長王的呢?
雙鷺藥業今年以來,遭受到最嚴格的市場質問:為何股價一改強勢,逆醫藥板塊而動?貝科能是雙鷺藥業獨家所有,擁有專利權,保護期為2002-2022年,在此期間公司將享有該方面市場的壟斷地位,是公司的一線支柱品種,并進入了十幾個省的醫保目錄,依靠著大包辦的代理商,貝科能近年來實現了畸形的爆發式的增長,營業收入節節高升。幾年的“攻城略地”后,貝科能開始面臨銷售瓶頸。癥結在于,獨家代理商海南康永在一線市場的攻伐失利,且遭到政策的種種影響。這表明,雙鷺藥業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仍然存在較大的可替代性。
盡管雙鷺藥業年研發投入一度達到銷售收入的15%,產品開發層出不窮,但在覆蓋基因工程、生化(多肽)藥物、化學原料藥和制劑的多領域中,雙鷺并不專注,也不具備開拓性的能力。我們仔細去看中小板的科技股,只要是那些資產增長過快,常常意味著多元化和亂投資。
與雙鷺相反,華蘭生物更體現出一個技術性公司應有的特征:輕資產,重研發,高投入,深度專注。血液制品在全球也就30年歷史,壁壘相當高,寡頭競爭的格局非常明顯,從中國局部看,華蘭生物確屬開辟型的行業龍頭,在該行業中掌握定價權。
但必須認識到的是,華蘭生物的空間是政策保護的結果。與CSL貝林、百特、拜耳及新生力量奧克特琺瑪等國際巨頭比較,弱勢地位相當明顯。這意味著,華蘭生物并不掌握標準權。實際上,血液制品行業并不算是一個革新性的行業,不具備顛覆性的功能,已呈現出西方產能平抑的趨勢。
真正具備顛覆性意義的行業在疫苗、基因工程和工程抗體類生物制藥行業,其本質在于把醫藥產業鏈的服務端口整體前移。因此,華蘭生物戰略上的意義,不應在血液制品,而在疫苗和基因工程領域。
科華生物與華蘭生物比較則等而下之。近期以儀器帶動增長,試劑呈現萎縮表明,其沒有太多核心競爭力。
而思源電氣則是非常值得深思的一個現象。電力設備行業某種程度上與醫藥有類似,細分行業多,且壁壘較高。思源近年走過的路,不是其當初拳頭產品消弧線圈的擴張,而是不斷融資不斷擴充產品線,實質上屬于以以并購為主的低成本外延式增長。
從近兩年國家電網輸配電設備招標情況看,思源目前的競爭優勢主要集中于成本,成本領先戰略是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最基本戰略,作為一個有長期期待的企業,必然要向歧異化競爭戰略轉移。而實際上在此等完全競爭行業,尚無行業壁壘可言。真正具備技術壁壘的如自動化和電力電子領域,思源沒有任何獨到優勢。更進一步講,中國電網建設的空間直接決定著思源電氣的空間。
“中國沒有微軟”
到這里,我們再來回味一下大族激光。它被奉為創業板的一面精神旗幟,迄今為止讓人欲罷不能。不少人認為它有壟斷性行業優勢,甚至有券商分析其為激光領域的“華為”。但事實是這樣嗎?
大族激光近兩年頻繁而不成功的多元化,甚至開始從事房地產,已經表明這家公司在產業鏈條上不具備較強抗風險能力。激光設備聽則動聽,大族激光只是在替換性的修補加工設備之一環。
大族激光和華為的根本區別在于,第一,同為產品多元化,實則迥異。華為效法思科,完整的服務和覆蓋一整條產業鏈,從而獲得部分話語權。而大族激光只是將技術優勢蔓延到多個產業鏈中的一環,只是在填補產業鏈。第二,華為在服務一條新興產業,而大族激光相反,它服務于全球落后產能轉移到中國所撐起的空間,在高端領域,大族激光并不具備與國際巨頭競爭的能力。
由此,我們有些殘酷的揭示了所所謂“中國成長王”的面目。上述剖析證明,A股不存在原創性高科技,也不存在微軟。蘇寧電器、華蘭生物、雙鷺藥業、科華生物、思源電氣、大族激光,都不支持成為國際頂尖成長企業的顛覆性基因。
相反,它們身上彌漫著中國式的基因,比如三個醫藥公司所受惠也受制的政策保護與政策變動,思源電氣受惠的國家建設,大族激光死水微瀾的股價走勢,至今還有人認為在償還高溢價發行的債,但我認為,實際上它的股價和日趨萎縮的毛利,都間接證明了,中國廉價的加工貿易的國家盈利模式,走到了十字拐點。
在老一代的中小板公司中,還可以舉出更多的例子,比如蘇泊爾,一個良好成長的小家電公司,其被收購已經說明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勢單力薄。而新和成這樣周期性公司,難堪大任。
優秀成長企業的四個等級
那么,中國人要怎么去做自己得微軟呢?
首先,總結世界性巨頭的成長模式之后,可以得出如下層次:
一流成長公司:形成顛覆性的、壟斷性技術優勢或商業生態鏈。例如Microsoft、google、intel、apple、RIM、思科;
二流成長公司:擁有優異商業模式,例如mcdonald、starbuck;
三流成長公司:出售優異的產品,如HP,三星以及大量的日韓品牌;
進一步概括,可以認為:
一流成長公司在創造產業鏈。他們通過極具原創性的進步,極大的改變人類的生產力經營方式,極大的提高勞動效率,而且通過對該產業鏈中樞環節的控制,獲取金字塔頂端的門檻。正如蘋果創造了電腦產業,微軟創造了軟件年代;這類公司取決于壁壘。
二流成長公司在組合產業鏈。他們通過對產業鏈各元素的重新組合,形成獨特的商業模式,進而局部改變利益分配機制。但商業模式的缺陷在于可復制性較強,壁壘較低,因此取決于時機和成本。
三流成長公司在改進產業鏈。無論是通過替代,還是以新產品面目出現,此類公司為人類提供了最優秀的產品,如同日本汽車不斷改進的節能減排技術,HP不斷拓展的PC外延。此類公司取決于產業鏈的成熟度和生命力。
當然,還有不少成長性很好的公司在進行填空產業鏈的工作,但我們不認為取決于行業周期和景氣度、波動頻繁的公司可能成為下一個“微軟”。
“中國式微軟”英雄譜
由此,我們也可以清晰分辨中國成長王們的譜系和路徑。
最大多數的中小板公司,仍然在進行最低端的填補產業鏈的工作,這與中國目前在全球產業鏈中處于中游的位置相對稱。比如新和成、華星化工、寧波華翔、偉星股份等等局域龍頭,也包括思源電氣。我們不排除,在創業板中會誕生下一個新和成或者思源電氣,但那并非因為它們科技含量足夠,而是因為中國市場空間大。在生物醫藥、材料化工、電氣設備等領域,期待很多。
少數的公司在以更好的產品,在從事改進產業鏈的工作。比如上文我們講到的雙鷺藥業的貝科能;大族激光則是此類公司最典型的代表。實際上,目前中國廣泛鼓勵的機電設備產品,大部分即屬于此一范疇。這里就包含了頗受市場青睞的金風科技、大洋電機等等。
更少數的公司,在經營商業模式。從目前來看,蘇寧電器是最成功的案例。在國外,紡織服裝、日化用品、房地產等傳統行業,均在朝商業模式創新方向靠攏。以品牌中樞整合產業鏈條的資源,形成輕資產重品牌的趨勢。而效法耐克最早的是李寧,目前最成功的中小板公司無疑是美邦服飾,七匹狼在這條路上走得更猶豫。而這,也成為我們看好華誼兄弟的最大理由,因為它不但在不斷填補中國人的文化缺氧區,而且改變了游戲方法。
商業模式,也是目前中國網絡公司優勝劣汰的主要邏輯,有理由去看好模式清晰的網易、盛大、百度以及新浪。
那么,到底中國有沒有可能誕生微軟級別的一流公司呢?按照最頂級成長公司的標準,顛覆性和壁壘缺一不可。
謹慎的看待,創業板公司中尚沒有發現,或許有潛在品種尚浮于水面以下。由于中國短期內難以掌握原創高新技術,在成熟的公司譜系中,或許有這兩個值得考慮:阿里巴巴、比亞迪。目前看,生物制藥領域漸為創新熱土,但中國離得太遠,尚無明顯可寄托的對象,像華蘭生物已算上乘,廣東的達安基因質地原本優良,但經驗證明沒有國有企業成為微軟得先例。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世界還是中國的成長故事都證實,他們通常必須三個條件:技術型領袖、管理層治理清晰而控制有力、民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