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陸玉龍
導語: 建議相關利益方解放思想,突破慣例,把流通股股東對價補償與控股股東股份減持結合起來,在盡快完成股改任務同時,為解決“后股改”時期中國股市突出矛盾提供借鑒
作為大型央企,上海石化股改4年未果,業界有責任獻計獻策。建議相關利益方解放思想,突破慣例,把流通股股東對價補償與控股股東股份減持結合起來,在盡快完成股改任務同時,為解決“后股改”時期中國股市突出矛盾提供借鑒。
上海石化兩個股改方案未獲通過:2006年11月,第一個股改方案被否決,對價安排是每10股支付3.2股;2008年1月,推出第二個股改方案又未通過,在對價不變的基礎上,增加了控股股東中石化持股72個月不減持的承諾。客觀而言,和已完成股改的大型藍籌公司或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對價水平相比,上海石化的股改對價水平是高的,但流通股股東卻從中石化送出率角度認為對價水平是低的,中石化持有40億股,按擬對價安排送出2.3億股,送出率僅為5.8%。對價水平較高與送出率較低并存的狀況,根源于流通股比重過低的畸形股本結構,上海石化總股本72億股,流通A股為7.2億股,僅占總股本的10%,這在中國股市十分普遍。擴大流通股規模,優化股本結構,是中國股市發展的內在而迫切的要求,順應這一要求或許可開啟上海石化股改的新思路,這就是把控股股東股份減持內容納入股改方案。
控股股東股份減持是股改的題中之義。2005年6月,國務院國資委《關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第三條第(二)款指出,“對屬于控股股東主業范圍,或對控股股東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應根據自身經營發展實際和上市公司發展需要,研究確定在上市公司中的最低持股比例”;第四條指出,“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所確定的最低持股比例,應按規定程序及時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審核,與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方案一并披露。”2005年8月中國證監會等五部委《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的指導意見》第一部分第4條指出,“非流通股可上市交易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控股股東應根據國家關于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性調整的戰略性要求,合理確定在所控股上市公司的最低持股比例”。合理確定最低持股比例,也就等于合理確定最大減持規模,因而上海石化股改方案若包含中石化股份減持內容符合股改文件規范要求。
上海石化股改建議要點有4個:維持對價安排不變,每10股支付3.2股對價水平是適中的;取消中石化持股鎖定期承諾,股改本質就是為非流通股可上市交易作出的制度安排,鎖定6年不上市交易違背股改初衷;確定中石化最低持股比例不低于35%,確保有效控股,實現國有股控制力、影響力與帶動力的最佳配置;公布中石化股份減持方案,按比例向流通A股股東直接配售或發行認購權證,配售價或行權價宜以經審計的截止日凈資產的1.4倍左右為基本依據。配售價或行權價是建議的核心,它參照了國際成熟市揚的市凈率、市盈率水平和上海石化H股價格,體現了流通股規模擴大后的預期投資價值和雙贏原則,對流通A股股東來說,雖然對價補償未變,但以優惠價格受讓股份,可獲得一定的折價補償;對中石化來說,雖然低于市價減持,但可提前兌現巨額資金,6年投資收益相當可觀。
股改已進入第五個年頭,已完成股改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幾乎都沒有披露控股股東最低持股比例或最大減持規模,巨額國有股可減持、需減持而尚未減持,這已成為當前“后股改”時期中國股市的突出矛盾之一。如果上海石化后來居上,在股改中一并解決國有股減持矛盾,這無疑對全面徹底完成股改任務具有重大意義。更具重大而深遠意義的是,國有股合理減持,可以吸引大量儲蓄資金轉化為投資,國有控股股東回收巨額資金再用于投資,實現投資總額倍增;另一方面可以體現 “富民”政策,倡導價值投資,讓更多民眾擁有優質股權,分享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成果,提高財產性收入和消費能力,從而為戰勝金融經濟危機,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這是為上海石化股改提建議的最終目的。
陸玉龍
作者為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