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中建掛牌 大象入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 10:29  時代周報

  時代周報記者 陸玲

  7月29日消息,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筑”)上市。當日高開高走,以6.70元開盤,數十萬手的大單頻現,至9:45將股價推高到7.96元,漲幅達到90%,換手率也接近三成。然而好景不長,下午開市后,中建迅速下跌,很快跌破開盤價,最低達到6.21元,大盤也被帶累狂跌171點。

  該公司董事長孫文杰對記者表示自己“很高興”。“其實我心里最希望的開盤價是6.68元,中國人圖吉利,6.68元會是非常吉利的。但實際開得比6.68元還高,我心里當然高興了。”

  作為A股史上第五大規模IPO、今年到目前為止全球最大規模的IPO,中國建筑120億股的發行量、500億元的巨額融資已引發整個股市的震動與對后市的猜想。

  實際上,從審批、申購,到正式發行、上市,中國建筑始終都是萬眾矚目的焦點。而且最重要的是,其高達51.29倍的市盈率讓市場不得不聯想起中石油。盡管,承銷商中金公司信誓旦旦地表示“中國建筑不可能成為第二個中石油”。

  不做第二個中石油

  從“過會”到路演,中國建筑過度了兩年之久。

  無疑,中國建筑上市的這個時間節點算是好的:經過了近一年的時間稀釋和消化大盤股的發行壓力,市場流動性充裕,承受能力大大增強。監管層經過了深思熟慮的選擇:先以小盤股試探市場底線,成功后開啟了成渝高速,之后順水推舟推出了中國建筑。

  “中國建筑的核心業務是基建和房地產。國家現在呵護什么很明顯。”有分析師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巧合的是,中國建筑上會的時候是恰逢“5·12”地震,這次又是在成渝高速后面,“也可能是國家結構性調整的需要,國家開發西部的一個信號”。

  “從公司本身來講,整個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加33.6%,房地產也達到10%,所以此時上市也是選擇了比較好的時間點。”銀河證券工程建筑行業的分析師郝飛飛表示。

  據悉,4萬億投資計劃中,與建筑業直接相關的投資額合計近3萬億元,其中包括基礎設施的1.5萬億元、災后重建的1萬億元和投向民生工程的4000億元;未來三年,從中央到地方的固定資產投資將超過20萬億元。因此,作為中國最大的建筑地產綜合企業集團,行業龍頭中國建筑將成為這場固定資產投資盛宴以及中國未來城市化進程的最大受益者。

  這個經國務院國資委批準,由中建總公司、中國石油集團、寶鋼集團和中化集團作為發起人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很早就開始了上市之旅。據孫文杰介紹,早在2001年起中國建筑便有了整體上市的打算。“從2006年6月向公司黨組正式提出上市計劃開始計算,中國建筑的真正上市之旅已經走了3年多。這也是54家國有重要骨干企業當中,通過整體重組、改制上市的第一家。”

  據孫文杰介紹,之前外界一說中央企業搞得好,就說有壟斷、有資源,可是他們所有的項目都完全是通過競爭、招標的方式得到的。孫認為,中國建筑近年來的成功已表明,央企是完全可以在市場化的競爭中取得優異成績的。

  這種言論在著名財經評論人葉檀眼里似乎很可笑,葉撰文稱,如果不是壟斷資源,中國建筑何以有如此高的發行價?眾所周知,中國建筑是國內建筑行業的巨無霸,是中國保障型住房領域的壟斷企業,是央企房地產業整合的排頭兵,是中國建筑企業中唯一一家同時擁有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三個特級資質的企業。

  這樣不由得使人想起兩年前的中石油上市。2007年11月中石油也是以巨無霸的姿態登陸A股。頭頂“全球市值第二”、“亞洲最賺錢公司”等光環,融資規模為667億元的中石油引來3.37萬億元資金的認購。

  雖然盈利預期難以和中石油相比,市場對中國建筑的前景仍很看好。“總體而言,公司業績非常好,行業驅動力量比較強,而且盈利能力不錯。”

  路演時孫文杰反復強調公司的核心資源,一是儲備的廉價土地,二是建筑業的利潤增長。“截至2008年底,中國建筑擁有土地儲備總計3427萬平方米。這些土地大都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平均土地價格還不到1500元/平方米。”

  自2005年以來,中國建筑的房建部分利潤年均增長15.6%,基建部分利潤年均增長43.3%,設計部分利潤年均增51.4%,從上半年營業收入增長16.9%比例來看,全年利潤趨勢向好。

  時移事易,時代周報記者采訪的多數分析師均表示,中國建筑不會重演中石油破發的一幕。“畢竟市場目前還在3000點以上,而且一只發行價在5元以下的股票會使大家降低對其51倍市盈率的恐懼。”

  市場能否扶穩中建

  瘋狂的市場就是最好的證明。許多業內人士在為一個問題而煎熬,市場瘋了嗎?

  股指的一路瘋狂走高讓那些預測股市走勢的專家,不得不一次次修改自己的預測。從1664點低點到現在漲幅超一倍,才用了短短不到兩年時間。隨著市場的回暖與步步攀升,打新、薦股的熱潮氛圍回到了兩年前6000點高位的情形。

  中登公司最新數據顯示,股票開戶數在連續小幅回落兩周后大增,新增股票賬戶數484799戶,創下自2008年1月份第三個交易周以來的新高。股市活躍程度持續大幅提高,參與交易的A股賬戶數從此前的2306.08萬戶增加到2415.45萬戶,這是中登自2008年初公布該數字以來的最高值,為去年低峰時期的四倍。

  外電分析說,這是中國提振經濟的努力正在加劇投機熱的最新跡象。值得注意的是,在某網站針對中建上市對后市影響的調查中,表示“中簽當天就賣,落袋為安”的投資者居然占了六成。這說明,盡管大部分投資者認為中國建筑上市當天不會破發,但也不看好其接下來的走勢。

  事實是,中國建筑在7月29日已將中國特有的炒新投機習俗再次給予了淋漓盡致的演繹。

  不過,多名分析師均向時代周報表示無須擔憂。中國建筑并不會引發大盤的調整,就算有調整,趨勢還是向上的。金融界分析師陸俊龍甚至向時代周報表示,“從資金面上來看,400多億的發行量對于現在的成交量是小意思。”

  自2008年8月以來,A股市場已經歷了近一年沒有大盤藍籌股發行的枯雨期。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建筑發行前一天即7月21日,央行驟然減弱資金回籠力度,通過公開市場一下子釋放出700億元資金,為這只超級大盤新股發行松動流動性。

  還有分析師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認為,“宏觀經濟CPI和PPI都將于三季度之后逐漸趨暖,到時候會有更多資金來承接所謂的IPO”。加上通脹預期所導致的“儲蓄搬家”,以及海外熱錢的流入,在市場資金充裕的背景下,中國建筑的上市,基本不會改變大勢向上的格局。

  這一切,從參與申購的機構的樂觀心態上就可見一斑。

  來自中國建筑的公告數據顯示,一共有524家機構參與了其網下發行,有效申購總量為2302.81億股,比初步詢價中申報的數量多出了幾百億股,合計有效申購資金為9625.74億元,也比初步詢價的申購資金多出了2600億元。網上凍結資金8875.71億元。

  網下機構申購中,基金一改前期相對“冷淡”的打新態度。524家機構中,國內公募基金、基金公司管理的企業年金和社保基金就達到了262家,占比高達五成。值得注意的是,保險基金動用了約4344.35億元申購了1039.32億股中國建筑,幾乎占到了網下申購資金的一半,成為當之無愧的“帶頭大哥”。

  與這些樂觀看多市場的機構不同,有謹慎的市場人士認為,目前的上市公司業績,要遠到明年年中或年底才能夠給予估值支持,當下的市場估值存在明顯的泡沫。中國建筑的上市交易,就有可能成為一個重要的誘因。

  檢驗新股發行新規

  作為重啟IPO大盤股第一單,中國建筑發行上市除了為“市場驗血”外,無疑還是此次新股發行制度市場化改革的試金石。

  此次中國建筑IPO發行網下和網上中簽率分別達到2.61%和2.83%,最終確定從網上向網下回撥12億股(本次發行總量的10%),網下和網上最終發行規模均為60億股,據此計算,網上申購時只需約15萬元即可穩中一手,中小投資者的獲利空間顯著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新股發行首次從網上回撥到網下。6月10日,證監會正式發布《關于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提出對網上單個申購賬戶設定上限,原則上不超過本次網上發行股數的千分之一。這樣,機構只能選擇網上申購和網下申購其中一種方式。網上初步中簽率高于網下,導致中國建筑不得不首次選擇使用從網上回撥網下的規定。從而避免了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互相爭利的局面,充分實現了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初衷。

  但這些還遠遠不夠。此次IPO重啟改革的重點是市場化定價。而市場化定價原則是:依據企業整體能力,根據市場估值定位所采取的一種發行方式。

  具體到中國建筑,以目前發行的市盈率來看,中國建筑的發行價明顯偏高。盡管高價發行由來已久,但中國建筑的高溢價依然引起了中國證監會的關注,要求發行人和主承銷商進一步對定價作出說明,充分披露定價信息,增加定價信息透明度。

  中金與中國建筑就此表示,本次發行價格區間的市盈率水平較可比公司有一定溢價,主要于2008年發行人利潤受國際金融危機、雪災、地震和奧運會期間停工等特殊因素影響較大;而隨著2009年以來宏觀經濟形勢和發行人各項業務環境的回暖,其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均恢復正常增長,更能反映發行人未來的發展態勢。用孫文杰的話來說,此定價已經夠保守、實在了。

  眾所周知,按照中國建筑51倍的市盈率發行,遠高于A股市場的平均市盈率,隱藏有較大的泡沫和價值高估。而發行價定高了除了對公司,對其他機構和股民都沒有任何好處。事實證明,新股高溢價發行上市形成泡沫后,對市場的打擊是非常明顯的。

  在改革并不徹底的新股發行制度環境下,所謂“市場報價”,在很多市場人士看來,不過是機構投資者、承銷券商和IPO公司在利益一致下的默契或合謀,目的就是盡可能多從市場上“高價圈錢”,以便各方進行利益分配。

  有專家分析指出,在市場機制很不健全的情況下,沒有買方對賣方的制約,沒有嚴謹的制度監督,完全放開只會導致市場失控,股民信心崩潰。著名財經評論人曹中銘建議,將詢價機構的切身利益與新股的發行價格“掛鉤”,新股發行價格才會趨向合理,競相報高價的局面才會被打破。

  值得慶幸的是,已經注意到這個現象的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日前接受《學習時報》采訪時表示,落實發行體制的改革措施、擇機推出后續改革措施。

  無論如何,大象已經跳入了游泳池中,所有的股市參與人都在靜觀,它會游多遠?

> 相關專題: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