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建業
一邊是三個月內不會有重組事項、另一邊是機構席位大舉買入,看上去不可能同時發生的事情,卻在同日降臨到迪康藥業(600466)的身上。
7月22日,迪康藥業公告稱,經向大股東四川藍光實業集團進行書面征詢,獲知目前藍光集團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影響股價敏感信息,且截至目前并在可預見的三個月內不存在應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涉及公司的股權轉讓、非公開發行、債務重組、業務重組、資產剝離或資產注入等重大事項。
而就在同一天,根據上交所披露的信息,機構專用席位占據了迪康藥業買入營業部的前4位,買入總金額約4541.9萬元,而賣出營業部中沒有出現機構專用席位的身影。根據迪康藥業當天最高成交價13.20元計算,上述4個機構席位最少買入迪康藥業約344萬股股票。
在公司釋放利空消息的同時,機構卻在大舉買入迪康藥業,著實令人有些意外。迪康藥業證券事務代表胡影向記者證實,“最近有一些機構投資者來調研,不過接待不由我負責,具體的情況我不太清楚。”
機構經過密集調研之后,不顧“利空”消息打壓,迅速建倉迪康藥業顯然說明機構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迪康藥業的某種投資價值。但不少醫藥行業中的分析人士認為迪康藥業本身在醫藥領域內并沒有太多競爭力,而預期中的重組卻非常值得期待。
民族證券醫藥行業分析師指出,“2008年6月,藍光集團入主迪康藥業后,公司重點產品的銷售有了較大改進,但仍缺乏重量級的拳頭產品。藍光集團也給迪康藥業未來的資產整合帶來了一定的想象空間。”
特別值得玩味的是,22日澄清公告是迪康藥業自身主動發出的。這不禁讓人產生疑惑,機構投資者為什么會選擇上市公司主動公開不會重組的當天大舉買入。
胡影告訴記者:“我不清楚機構來調研是否問了有關重組的問題,不過我負責接聽股民的電話,有不少股民確實問了有關重組的問題。所以我們覺得有必要進行澄清,盡管監管層并沒有要求我們這樣做。”
一位來自上海的資產管理公司人士告訴記者:“機構的大舉買入肯定說明這個公司有些不尋常的好消息,‘沒有應披露的信息’只是說明信息還不到需要披露的時候。另外,上市公司故意釋放利空消息,配合機構進駐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本報此前曾報道過上市公司重組的“三個月”現象,雖然承諾三個月內不策劃重組等重大事項,可一達到三個月的期限,即刻停牌重組。有分析指出,此番機構大舉進入迪康藥業或許也是在等待這“三個月”的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