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陳珂 發自上海
銀行年報還未披露完畢,一季報又快到來。近期,一些國際大行紛紛下調了中資中小銀行的評級,原因在于“股價高估”。昨日,瑞銀證券發布報告指出,“我們認為規模較大的銀行是較好的投資機會,因為它們比小銀行估值更便宜,一級資本充足率更高,因此下調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和民生銀行股票評級至拋售。”
不過對于大行的觀點,市場分析人士并不完全贊同。光大證券行業分析師金麟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投行關于估值較高的觀點,可能更多是與國際銀行(匯豐、花旗等)相比而言,但考慮到A股市場特有的成長性,當前除極個別銀行外,銀行股整體仍處價值洼地”。
按4月1日股價計算,銀行股靜態市凈率為2.17~2.47倍,靜態市盈率為11.86倍。銀行股今年動態市凈率為2.03倍,雖然相比與深陷危機的境外銀行的估值較高,但在A股市場,則低于市場的合理估值水平。
在分析人士看來,今年1季度中資銀行業利潤同比負增長幾乎已成定局,但隨著凈息差企穩回升,下半年行業凈利潤會有明顯改善。
金麟認為,“通過從銀行付息成本變動、存款結構、未來貸款結構的調整、未來貨幣政策的影響、債券收益的增加這幾個方面予以分析,銀行凈息差有望在第二季度內觸底回升。”銀河證券更為樂觀,認為一季度息差收益即可見底。
但不容忽視的是,上述較為樂觀的判斷,仍舊建立在實體經濟活復蘇的基礎之上。“如果天量信貸始終無法拉動民間投資,那么的確如國際投行近期的主流判斷,銀行股的投資價值可能只有在股價被嚴重低估時才會出現。”一分析師對本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