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路
A股市場的“慘淡經營”也使原先風生水起的首發、增發等融資方案成為歷史,隨著A股市場股價逐漸陷入低迷,借殼融資的暗流似乎也在涌動之中。
Wind資訊統計顯示,截至昨日,兩市共有158只ST類公司,剔除昨日沒有交易的部分個股,共有129只ST類股票,其中有26只“*ST”類公司,此外還有部分未股改且“披星戴月”的個股。
相比2008年1月1日,這129只個股昨日未復權的算術平均收盤價僅有4.14元,較一年前的9.85元下降了57.97%。
“股價的大幅下降對于仍然擁有現金且希望借殼的公司來說,無疑是介入的極好機會。”中信建投高級業務經理常亮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其掌握了大量希望借殼上市的公司資源,只是苦于缺乏較為干凈的殼,所以很難介入。
常亮表示,目前ST類公司大多問題纏身,地方政府、股東以及股民都希望能夠重組成功,以實現多方共贏的局面。但對重組方最大的難題是上市公司本身受到嚴格監管,而其自身很可能存在相對重大的問題。
目前,隨著新股發行的節奏越來越慢,甚至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停發,投行業務開始逐漸慘淡。聚源數據統計顯示,2008年主要券商的總承銷金額比2007年總體萎縮62%。
“首發和增發等承銷業務的下降一方面反映了投行業務量的減少,另一方面也顯示了企業通過A股市場再融資的難度大大增加。”南京證券投行部總經理邱三發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邱三發認為,盡管部分企業遭遇現金流危機,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在經濟高峰期積累了大量現金,當時排隊上市的公司數量較多,且借殼成本也遠超現在。而經過連續回落之后,選擇借殼也不失為一個好時機。除了殼資源取得成本較低之外,同樣可以擴大知名度。此外一旦等到市場機會來臨可以迅速采取措施再融資。如果等到牛市再選擇上市,其成本無疑要高出現在不少。
不過,取得的成本低也并非只是部分試圖借殼的企業唯一的想法。新時代證券投行人士曾志蘭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目前其手上就有一家藥品制造企業希望能夠借殼上市,盡管總資產規模很小,但是借殼的愿望卻極其強烈。
“除了為擴大影響力之外,就是希望再融資。”曾志蘭表示,“只是規模太小,希望在熊市撿便宜還是要根據自身實力而定。”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