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錢曉涵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大型企業因參與套期交易失敗,從而導致巨額虧損的案例頻頻見諸報端。面對動輒數億元的虧損金額,無論是股東還是銀行,紛紛陷入談“期”色變的恐慌中。令業內人士頗為不解的是,不少企業對外宣稱自己絕對沒有參與期貨投機,出現虧損是因為做了套期保值交易。那么,大型企業緣何屢屢在套保上失手呢?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企業內部專家缺位、管理層盲目迷信投行方案,是導致企業套保“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
期貨市場存在的意義無非有兩條:一是價格發現,二是為企業提供一個鎖定價格風險、實現穩健經營的平臺。但是,企業想要做好套期保值,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國際先進經驗顯示,企業合理的套保方案可以聘請外部人士進行專門設計,但在套保方案真正付諸實施前,還需要通過企業內部專家的充分論證。在某些情況下,套保方案的論證時間往往長達幾個月。
非常可惜的是,國內大型企業的內部期貨專家嚴重缺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不少企業的管理層或者認為期貨市場風險太大,不愿參與;或者認為套保方案的設計可全權外包,沒有必要單獨成立期貨部門,致使企業內部期貨專家嚴重缺位。而內部專家缺位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企業套保方案成功與否的命運,完全寄托在方案設計者的能力和良知上。
據了解,一些外資投行仰仗著國際市場上的“名氣”,設計出號稱“完美無缺”的套保方案,并銷售給國內企業。這些方案中除了正常的套期保值公式外,還鑲嵌了極為復雜的金融衍生工具。一般情況下,企業管理層往往很難看穿方案中可能蘊含的“黑洞”。企業若采用這樣的“毒藥”套保方案,實質和期貨投機無異。這就是為何一些大型企業盡管宣稱自己在做套保,但事實上卻是在做投機的重要原因之一。
業內資深人士指出,企業缺乏內部期貨專家,容易被誤導參與場外交易。場外交易是私人交易場所,沒有砍倉機制,價格不透明,流動性缺失。缺乏內部專家的企業往往在不經意間進入場外交易市場。這些企業天生就缺乏止損意識,套保一旦遇到問題,往往是從高層到中層都在躲避責任,沒有專門的風控人員,導致虧損金額不斷擴大,最終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
專家建議,無論是否已經參與套保,國內企業都必須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專業套保團隊。從行情判斷、審核方案到風險控制,內部團隊的存在足以擔當起隔離風險的重任,也能有效地避免企業踏入場外交易的“圈套”之中。
都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事實上,在期貨市場上,盲目迷信“外來和尚”,給企業帶來的往往是無法挽回的損失。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