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林喆
近期,吉林制藥(000545)一紙增發預案引來了市場的普遍質疑。在有些業內專家看來,借殼方擬注入的大鹽灘鉀礦的采礦權和土地使用權,遠不值預估所謂的56億元,并且,其該鉀礦能否實現量產還是個未知數。面對質疑,當事方始終保持沉默。
那么,重組方冷湖濱地的控制人是導演了一場真實的財富神話,還是設下了虛假的利益陷阱?一位鉀肥行業的資深人士認為,答案很可能是后者。
按照吉林制藥披露的信息,青海省柴達木綜合地質勘查大隊2008年6月曾出具報告,證明擬注入的大鹽灘鉀鹽總資源儲量3.32億噸,其中液體(以氯化鉀計)總資源儲量1.23億噸,雜鹵石(以硫酸鉀計)資源量2.08億噸。
業內專家指出,即使3.22億噸的鉀礦儲量沒有問題,中間包含的2.08億噸雜鹵石資源量,目前也是沒有辦法利用的;而且大鹽灘面積很大,鉀鹽分布并不集中,加上水資源缺乏,開采難度難以估計。
而且,冷湖濱地所擁有的約800多平方公里大鹽灘鉀礦床的采礦權,很可能因為缺少“鹵水”,這一生產鉀肥的核心原料而無法實現量產。如果這一問題沒有解決,那么重組方案中對該資產“2008年可生產鉀肥4萬噸,2009年可生產14萬噸,2010年可生產鉀肥29萬噸”的盈利預測,很可能就成為了“空頭支票”。也正因為如此,很多研究員表示,對該鉀肥資產的評估值能達56億元人民幣表示難以理解。
據了解,冷湖濱地持有的大鹽灘鉀礦床探礦權是5年前金星礦業以約1000萬元價格轉讓的。2005年5月,冷湖濱地取得了該鉀礦的采礦權,期限為23年。
這意味著,探礦權“進步”為采礦權,并成為吉林制藥重組擬注入的3塊資產中的“重頭”后,價值驟增500多倍。業內認為,雖然近幾年鉀肥的價格高漲,但同一鉀礦區域的這一增值幅度,確實令人“看不明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次重組方案中還可能存在著“利益輸送的暗道”。首先,設立于去年年底的濱地鉀肥各發起人尚未足額認繳出資額,缺口為3.85億元。誰來認繳成了最大的問號。
其次,本次重組中,定向增發對象除了冷湖濱地外,還有6家公司,分別為上海數派實業有限公司、青海輝旺礦業投資有限公司、格爾木思能達投資有限公司、福建瑞福投資有限公司、長樂榕華貿易有限公司、上海大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它們共同持有擬注入吉林制藥的濱地鉀肥30%的股權。他們全部以貨幣出資入股濱地鉀肥,未見實物資產入股。
而這6家公司去年的主營收入均為零,凈利潤全為負數,總資產數額相比擬注入資產72億元的預估值,可謂微不足道,空殼公司性質明顯。成立時間稍早的上海數派實業甚至從2005年到2007年三年都未產生任何主營收入。這些公司究竟為何而生,背后的控制人又是誰?顯然也將是本次重組中有待解開的一大懸疑。
小調查 |
相關報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