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勞死?
每經記者 喻春來 發自北京
在同仁堂工作了十多年的張生瑜突然離世,他的離開可能會給同仁堂這家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金字招牌的老國企帶來一定的損失。但是,也許不會改變同仁堂目前正在大力推進的營銷模式的改革創新。昨日,同仁堂證券事務代表李泉琳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稱,一個人的離去并不會改變公司董事會早已制定好的發展規劃。
不過,縱觀中國各大公司的高管群體中,張生瑜之死不是孤例,而是一個現象,它反映出中國企業家在精神和體力上普遍的過勞狀態。
從底層員工做到董事長
張生瑜坐上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的位子并不是 “空降兵”,而是從底層一步步走上來的。
上世紀90年代,剛剛大學畢業的張生瑜進入了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經過基層鍛煉后,他當上了集團公司的企業管理處副處長、綜合計劃處副處長。
李泉琳說,1997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上市之際,張生瑜就進入了股份公司工作。28歲的張生瑜在資本市場大展宏圖的機會出現了。其一直負責與證券事務相關的事務,長期的工作加深了他對資本市場的認識和了解。
從2003年5月28日至2006年5月25日,在第三屆董事會中,張生瑜出任同仁堂股份的董事會秘書。之后的第四屆董事會中,他又擔任了副董事長、董事、董事會秘書三個職務,直到2007年4月份才接任董事長一職。
“他這個人對工作比較專業、無可挑剔,”李泉琳說,“人品也沒得說,對員工也很親切,工作上要求嚴格!
由于長期在資本市場摸爬滾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張生瑜在北京企業圈也很有名氣。2008年4月,他擔任了紫光股份(000938,SZ)的獨董;6月,他又擔任了順鑫農業(000860,SZ)的獨董。
同仁堂革新之路不變
據同仁堂員工說,張生瑜上任董事長之際,公司正面臨營銷渠道不暢、終端推廣不利、產品生產成本較高,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公司的綜合毛利明顯下滑等一系列問題。公司業績曾在2006年大幅下降。
作為公司“少壯派”的張生瑜接任董事長之后,開始進行革新。當年,同仁堂股份業績即出現了恢復性增長。據該公司2007年年報顯示,2007年,同仁堂實現凈利潤增長34%,每股收益為0.537元;而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2.32億元,同比增長48.7%。
張生瑜去世后,公司現階段董事長日常工作由副董事長梅群代為主持。該公司稱,目前,各項經營和管理活動一切正常。
天相投資的分析報告中稱,同仁堂的優勢核心在于其品牌價值,其文化內涵已經深入人心,企業文化,管理模式也已經得到了很好延續,公司不會因為一屆領導的離去對其經營造成重大影響。
東北證券分析師江維娜認為,目前該公司產品、營銷及管理都仍處于整合階段。去年其主導產品六味地黃丸銷售收入同比下降1.70%,業績也逐年下滑,未來業績增長面臨壓力。
“過勞死”困擾中國企業家
“張生瑜身為上市公司的領導壓力能不大嗎?”李泉琳說道,“再說他外面的事務也很多!
看看近年來中國企業家的成長發展史。1999年5月4日,“中國火腿腸大王”春都集團董事長高鳳來,在實現了春都A股上市交易并從股市募集走了4個億的現金后,心臟突然停止了跳動;2001年7月31日,率先掀起國內啤酒并購狂潮的啤酒業鐵腕人物 “拼命三郎”青島啤酒集團老總彭作義猝逝;2004年11月7日,38歲的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因患腸癌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2004年4月8日晚,54歲的愛立信(中國)有限公司總裁楊邁由于連日超負荷的工作猝死;2005年9月18日,網易代理首席執行官38歲的孫德棣辭世……
上述這些企業離去的背后仿佛都有“過勞死”的身影。浙江001電子集團董事長項青松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王均瑤的死正是因為太勞累了。這也是他們這一代企業家的命運,大家都是白手起家,每天工作18個小時左右。而2004年4月,孫德棣由于治病暫時休假,同年7月重返工作崗位,經常加班加點拼命工作,甚至打著點滴也不例外。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