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線獲注中信國金 中信銀行伏筆金控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2日 09:52 東方早報
早報記者 孫曉旭 中信集團整合旗下資產的步伐正在加快。中信集團子公司中信國金(0183.HK)昨天發布的公告顯示,中信集團將以約112億港元的代價私有化該公司,并最終將其注入中信銀行(601998.SH,0998.HK)。此舉被分析師認為是中信銀行豐富“金融控股”內涵的重要舉措,也是中信銀行國際化的關鍵一步。 6.41港元“親情價” 中信國金一度是中信集團境外金融業務的旗艦,全資擁有在中國香港從事商業銀行和財務業務的中信嘉華銀行。目前,中信集團和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分別持有其55%和15%的股份。根據計劃,中信集團將以每股中信銀行H股加現金1.46港元的代價,換購占中信國金總股本30%的公眾股份。交易完成后,中信國金將退市。 按中信銀行H股昨天4.95港元的收盤價計算,中信集團需為私有化中信國金支出17.46億股中信銀行H股和25.92億港元,總價約合112.347億港元。由于中信國金去年底每股凈資產為4.0758港元,上述出價相當于1.51倍市凈率,遠低于招商銀行(600036)收購永隆銀行時2.91倍的市凈率水平。 但在中信建投分析師佘閔華和國泰君安分析師伍永剛看來,由于在業務廣度和客戶構成上與永隆銀行存在差距,對中信嘉華銀行給出1.51倍的市凈率水平已屬合理。 不過,銀和證券分析師張曦提供了另一角度!斑@次收購涉及4家公司,非常復雜,非投行實力強大的中信集團不能應付。”張曦認為,雖然中信國金私有化案的財務顧問是雷曼兄弟,但為實現利益均衡,核心收購計劃可能出自中信集團內部投行部門之手。 由于中信集團的出價遠低于市場原先預期的每股9港元,中信國金昨天復牌后高開低走,全天上漲8.25%,最終收報6.17港元。與此同時,3月份大肆唱多中信國金的境外投行也轉身唱空,DBS唯高達就認為中信集團的出價沒有吸引力。 中信集團慷慨買單 根據法律,由于中信集團和BBVA將不得參與中信國金私有化案的投票。也正是因此,DBS唯高達預計,中信國金的小股東可能不會接受目前的私有化建議,中信集團可能提高出價。高盛也相信,中信銀行較理想的出價為7.81港元。 境外投行的樂觀預計與中信集團對中信國金的重視程度不無關系。事實上,早在去年底,中信集團就“無視”知名評級機構穆迪調低中信嘉華銀行評級的舉動,向后者注入了25億港元的貸款,用于支持其業務擴展。此后,面對該銀行高達3.4億美元的次按資產,中信集團董事長孔丹也表示希望一次性解決該問題。 本次,中信集團再次親自操刀對中信國金的私有化,并慷慨買單。中信銀行董秘辦相關負責人昨天向早報記者透露,中信國金私有化案主要在中信集團和BBVA的層面進行,支付對價出自中信集團的賬戶,中信銀行則是中信國金的接收方。 按照中信集團的計劃,交易完成后,中信集團和BBVA對中信國金的持股量將分別上升至70.32%和29.68%,中信國金持有的中信銀行股本15%將被分配予中信集團及BBVA,而中信國金則被注入中信銀行。計劃顯示,以上交易主體將是中信集團的另一全資附屬公司。而取道這一“神秘”公司則被業內人士視為中信集團規避審批障礙的捷徑。 內部整合攻堅之役 從設立中信國金到收購中信嘉華銀行,再從實現交叉持股到復雜的回購交易,中信集團私有化中信國安的安排可謂用心良苦。在佘閔華看來,中信集團一系列布局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實現對旗下銀行業務的整合,而這正是中信集團初步搭起金融控股架構之后的實質性舉措。 中信國金在公告中明確表示,其被私有化后,將繼續經營銀行及金融服務業,中信嘉華銀行也將繼續發展中信集團在香港的商業銀行業務,并擔任中信集團在亞洲拓展新業務的獨立銀行平臺。與此同時,中信銀行還將向中信嘉華銀行再提供30億港元用于擴展業務。中信集團相信,中信國金注入中信銀行后將形成協同效應。 事實上,早在兩年前,中信國金董事總經理兼替任行政總裁陳許多琳就表示,中信嘉華銀行可能更名為中信銀行國際,與中信銀行共同發揮協同效益。 對此,佘閔華進一步稱,中信集團在收購眾多金融資產之后,需要對旗下資產進行整合消化。其中,中信銀行是中信集團的核心資產,是銀行業務的旗艦,一旦與中信國金成功整合,將在香港市場找到立足之地。不過,就目前而言,本次整合對中信銀行業績的影響不大。 目前,中信集團的金融業務幾乎涵蓋了金融業各個角落,門類非常齊全。而為充分發揮混業經營的優勢,中信集團自去年以來開展了包括建設子公司聯系會議制度之內的一系列動作,以求發揮金融子公司間的協同效應。就在不久前,中信證券(600030)完成了對中信證券國際有限公司的全資收購和部分增資。 最新的消息顯示,SBI Holdings已經同意與招商證券、Resource Capital China Ltd和中信銀行共同設立投資基金,投資于中國的大批非上市企業。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