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亞股份停產坐等拯救 停牌已持續五個月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5日 00:40 證券日報
□ 本報記者 閆錚 2月5日,飛亞股份(002042)發布公告:蚌埠市國資委與華孚控股有限公司就公司控股股東安徽飛亞紡織集團有限公司產權轉讓合同已于2008年1月22日正式簽訂,相關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之中,目前公司仍處于停產狀態。這是公司在十天左右的時間內第三次發布此一內容的信息,而其股票則從2007年8月10日起即停牌,至今已持續了五個月。 看來,等待拯救的飛亞股份已看到了曙光。只不過從上市到坐等拯救,這一滄桑巨變實在是來得太快了。 記者仔細研讀飛亞股份的公告,發現一切故事似應從一份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講起。 肯定與否定哪一個更真實? 2006年3月7日,飛亞股份發布了一個改變募集資金投向的公告。公告稱,飛亞股份將不再實施《劍桿織機技術改造項目》等三個募集資金項目,剩余的4683萬元募集資金補充為流動資金,約占募集資金總額的35.68%。公告給出的變更理由是:這三個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均是在2000年12月份之前形成,至現在,紡織行業市場變化較大。根據市場調查,以上三個項目如果繼續實施,高投入將可能得不到高回報。 而在同一天發布的2005年年度報告描述《劍桿織機技術改造項目》等三個募集資金項目情況的表格中,在“募集資金項目可行性是否改變”一欄里,赫然標示著“否”字。 同一天出現的兩份報告中,一個否定了《劍桿織機技術改造項目》等三個募集資金項目的可行性,另一個肯定了這三個募集資金項目的可行性。這是怎么回事?即使制作2005年年度報告和募集資金改變投向的報告存在時間差,那么市場在一二個月的時間里,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嗎?中國第一紡織網行業分析師樊敏表示,早在飛亞股份于2005年上市之前,市場其實就已經發生了變化。 對于飛亞股份在上市時沿用2000年的項目可行性報告的做法,樊敏認為:“不可想象” 。他表示,2000年以來,棉紡行業發展勢頭迅猛,原料價格波動很大,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也給行業帶來了諸多變數,行業競爭變得尤為激烈,棉紡行業幾乎一年一個樣。2005年時,若以2000年的項目可行性報告為藍本,其結果自然令人擔憂。在他看來,棉紡行業在二三年內的變化都是巨大的,而在長達近五年的時間里,棉紡行業什么都有可能發生。 在分析飛亞股份變更資金投向的三個募集資金項目時,樊敏表示,《劍桿織機技術改造項目》、《高檔提花面料技改項目》、《紗線燒毛絲光技改項目》是業內普遍的技術改造項目,以2005年的市場情況來看,這些三個項目可以維持企業在行業內的競爭力,但很難依靠這樣的技術改造項目,在同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對于在上市時沿用2000年項目可行性報告的緣由,飛亞股份證券部的工作人員解釋稱,飛亞股份原本在2000年就開始籌備上市,當時聘請了一家研究機構制作項目可行性報告,但是由于“歷經波折”,直到2005年才成功上市,所以,項目可行性報告的實施就一直拖到2005年。 為何沒與時俱進 2005年4月8日,飛亞股份在招股說明書中以“高檔面料代替進口技改項目”等五個項目為標的募集資金,根據招股說明書的描述,五個募集資金項目稅后內部年收益率的預期均超過了15%,其中對“高檔面料代替進口技改項目”的年收益率預期最高,達到了30.38%。華泰證券的行業分析師王佩艷表示,“一般情況下,棉紡行業的毛利潤如果達到10%,已經算高了。”在當時看來,飛亞股份在招股說明書中對募集資金項目的收益預期,頗能讓人動心。但事實并不如預計的那么順利。 2005年4月27日,飛亞股份正式上市,并募得資金13124萬元,但直到目前為止,這筆資金的收益率并沒有達到預期。2005年度報告顯示,募集資金項目的年收益總額315萬元,未能達到招股說明書中年收益率15%以上的預期;2006年度報告顯示,募集資金項目年收益總額為-314萬元;而2007年度年報的數據更耐人尋味,募集資金項目收益總額為-900萬元。 針對“高檔面料代替進口技改項目”、“自動絡筒機提高無結頭紗比例技改項目”已經建成的兩個募集資金項目,沒有達到預期收益的原因,飛亞股份在相關年報中分別給出了解釋,并且兩種解釋都不約而同地包含著同一個理由: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形成于2000年12月以前,由于現在市場變化大,因此達不到預期收益。 那么,這兩個項目在上市之初是什么情況?據樊敏分析,“高檔面料代替進口技改項目”,這個項目的初衷符合棉紡行業發展高端精品的大趨勢,依靠這樣的技術改革對企業發展有一定的幫助,但該項目對工藝和設備等因素要求較高,從當時的行業情況來看,發展空間有限;“自動絡筒機提高無結頭紗比例技改項目”在2000年以此為募集資金項目無可厚非,當時行業內的無結頭紗尚未完全普及,但在2005年,行業內各企業的無結頭紗已經普及,這時候“100%無結頭紗”就沒有優勢可言。 所有的問題似乎都可以歸結為項目可行性報告“過時”。那么,飛亞股份在2005年上市之時,為什么不重新制作一個“與時俱進”的項目可行性報告?對此,飛亞股份證券部的工作人員給記者的解釋是:“因為當時沒有其他好項目,所以就沿用了2000年項目可行性報告。” 國泰君安的行業分析師李質仙對這種判斷并不贊成,他表示,“對棉紡行業來說,任何時候都有適合企業自身的‘好項目’。” 在2005年上市時,飛亞股份是否已察覺,依據2000年項目可行性報告的投資很難達到預期效益?針對上述問題,記者電話聯系了飛亞股份的董秘董黎明,董黎明以“前一任董秘已經離職,自己還不熟悉情況”為由,拒絕回答這個問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