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量融資引爆平安退出百元股俱樂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 09:59 證券日報
百元股 堅挺的脊梁在顫抖 近日,大盤綠肥紅瘦、跌聲連連,有估值過高的內因,也有美國次貸危機風聲鶴唳的外因,還有說不清楚的內原,由導火索——中國平安拋出1600億元再融資方案引爆,基金重倉的百元權重股面臨危情,堅挺的脊梁在顫抖。 平安:退出百元股俱樂部 目前時常在宏觀調控與周邊市場動蕩的預期下,階段強勢格局已經被瓦解,中國平安近日拋出1600億元的再融資方案,并對整個市場的人氣造成拖累,成為近期A股下挫的導火索。1月17日,中國平安(601318)尚有109.44元,1月22日中國平安已經跌到100元以下,本周最低76.54,相比前期149.28點的高位,市值幾乎縮水近50%。 基金四季報顯示,中國平安位列基金減持前30只重倉股,共減持7750.88萬股,目前80多只基金持有股票占流通A股比例43.27%,是大成、博時、景順、銀華、嘉實系等基金的“最愛”。而中國平安四季度報告顯示,共有82家基金持有其42.16%的流通股。其中盡管嘉實策略增長減倉-310.42萬股,但嘉實優質、嘉實服務增值行業、嘉實主題和嘉實理財穩健4只基金四季度共加倉占總流通股的2.59%的股票,同時期包括光大優勢、華夏復興、大成景陽、招商平衡型基金等10家明星基金在內的基金新近增持平安達總流通股本3.24%的股票,而2007年10月8日平安當時股價為137元,顯然機構對平安即將融資的利好消息給予了過高的預期,卻沒想到再融資公告剛剛露臉,在美國次債危機傳導下,基金重倉的大盤藍籌股紛紛連續大幅下跌,平安也未能幸免,不但“不平安”,卻遭到了高位建倉的基金公司的集體棄守,聯袂出逃,使得平安位列四季度基金減倉股之首,原來機構抱團可以取暖的想法卻在平安跌停的慘綠聲中冰消瓦解,真是高處不勝寒。 對中國平安的超大規模的融資,市場人士持贊賞態度還是其他的觀點?廣發基金副總經理朱平說,“我們沒有買平安這只股票,或者是不持有。這個事件也是合法合理的,當初中海發展,中海油集裝箱虧欠虧得一塌糊涂,結果中海發展不要了,賣了,賣完之后這個行情回來了,一年就賺了十幾個億。所以對平安這件事情,第一我們只能說合法合理,第二個事情是從企業利潤最大化的角度來說有這樣的一種可能。第三,最終是好是壞并不是單向的,有可能對現在的投資者好,也有可能對現在的投資者不利。投資者確實看不清楚。 “有了錢去收購沒有上市的便宜的公司,買過來使它的收益變成平安的收益,那時候大家都好,這就是購并的游戲,平安這件事確實提醒了大家,”朱平表示,“如果估值很貴,那它可以不停地融資,那要想清楚中國老百姓到底有沒有那么多錢。別人融資起來,你的壓力就會很大。” 朱平還表示,如果大部分人選擇的是堅守,那這只股票就不會跌。如果大部分人選擇估計還有一次,那這個股票可能還會跌。我們判斷這只股票今年難有超額收益。 私募基金經理李馳告訴記者:“我覺得平安是個偉大的公司,這是毋庸置疑的,他已經在將近一二十年成長為這樣一個巨無霸公司,已經證明了它的偉大,所以不要因為一件事就給它打上負面的分,這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往往真話最沒人聽,但平安確實是在做剛才朱平所說的事情,圈了錢之后很可能是創造價值,而并不是毀滅價值。只是它在不同的時期,市場對它的反應表現的是負面。為什么?在王石圈錢的時候大家為什么說是好事?可以想一想這個問題。如果王石今天來圈錢,那他的下場跟平安一樣。但為什么當初是正面的反應,而今天變負面了呢?并不是說平安做對什么、做錯什么,平安做的是和萬科一樣的事情,但是市場現在就好像忘掉了萬科所做的事情而追究了平安。這是因為平安上來了,大家推了一下多米諾骨牌,就把他歸到了壞孩子那一類。” 基金:從抱團取暖走向抱團御寒 此前基金由于高舉價值投資大旗,自然那些業績穩定增長的大盤藍籌,成為他們共同青睞的目標。因此市場不太好的情況下抱團取暖,可以說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F在,藍籌估值泡沫出現的情況下,基金們又在抱團御寒。由于市場資金向大盤藍籌股集中,金融、鋼鐵、有色、能源等板塊的藍籌股帶動大盤越過5000點,業績增長與資金推動成為此輪行情的雙引擎。即使明星基金對平安這類的公司也要進行配置。據了解,華夏優勢增長基金在三季度期間繼續保持較高的倉位。期間進一步提高了組合的集中度,將資金集中到長期價值明顯的優勢企業上來,如:海螺水泥、中國遠洋、中國平安等。該基金份額凈值為2.579元,本報告期份額凈值增長率為52.69%,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增長率為35.71%。 可以說,在滬深300指數期貨年內推出的預期下,基金對滬深300權重股的標配引發了市場資金向優勢藍籌集中,而在四季度藍籌估值泡沫化的爭議下,市場對在創業板相關公司給與更多傾注,高成長公司如電信、傳媒、先進制造業、醫藥、大農業等高成長和政策導向行業如節能減排相關的發電設備等等,而原來備受基金青睞的銀行、券商和地產則給基金公司帶來雞肋般的痛。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