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達澳銀領先增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2007年第3季度報告
一、重要提示 基金管理人的董事會及董事保證本報告所載資料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并對其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承擔個別及連帶責任。 基金托管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據本基金合同規定,于復核了本報告中的財務指標、凈值表現和投資組合報告等內容,保證復核內容不存在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 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 基金的過往業績并不代表其未來表現。投資有風險,投資者在作出投資決策前應仔細閱讀本基金的招募說明書。 本報告期自至止。本報告中財務資料未經審計。 二、基金產品概況 基金簡稱: 信達澳銀領先增長 基金運作方式: 契約型開放式 基金合同生效日: 2007年3月8日 報告期末基金份額總額: 11,507,067,560.97份 投資目標: 本基金依據嚴謹的投資管理程序,挖掘并長期投資于盈利能力持續增長的優勢公司,通過分享公司價值持續增長實現基金資產的長期增值。 投資策略: 本基金以自下而上的精選證券策略為核心,適度運用資產配置與行業配置策略調整投資方向,系統有效控制風險,挖掘并長期投資于能抗擊多重經濟波動,盈利能力持續增長的優勢公司,通過分享公司價值持續增長實現基金資產的長期增值。 業績比較基準: 滬深300指數收益率×80%+中國債券總指數收益率×20% 風險收益特征: 本基金屬于收益較高、風險較高的股票型基金產品。 基金管理人: 信達澳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托管人: 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三、主要財務指標和基金凈值表現 下述基金業績指標不包括基金份額持有人認購或交易基金的各項費用(例如,開放式基金的認購、申購及贖回費等),計入費用后實際收益水平要低于所列數字。 (一)主要財務指標 (單位:人民幣元) 本期利潤 5,884,847,133.82 本期利潤扣減本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后的凈額 1,003,836,293.60 加權平均基金份額本期利潤 0.5428 期末基金資產凈值 21,933,279,643.47 期末基金份額凈值 1.9061 注:基金實施新會計準則后,原“基金本期凈收益”名稱調整為“本期利潤扣減本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后的凈額”,原“加權平均基金份額本期凈收益”=“本期利潤扣減本期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后的凈額”/(“本期利潤”/“加權平均基金份額本期利潤”)。 (二)本報告期基金份額凈值增長率及其與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的比較 階段 份額凈值增長率① 份額凈值增長率標準差② 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③ 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標準差④ ①-③ ②-④ 過去三個月 41.36% 2.04% 37.59% 1.72% 3.77% 0.32% (三)自基金合同生效以來基金份額凈值的變動情況,并與同期業績比較基準的變動的比較 信達澳銀領先增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 累計份額凈值增長率與同期業績比較基準收益率的歷史走勢對比圖 (至) 注:1、本基金合同于生效,開始辦理申購、贖回 業務。 2、本基金主要投資于股票,股票資產占基金資產比例為60%~95%,債券資產占基金資產比例為0%-35%,現金及其他短期金融工具資產占基金資產比例為5%-40%。為了滿足投資者的贖回要求,基金保留的現金以及投資于到期日在1年以內的政府債券、中央銀行票據等短期金融工具的資產比例不低于基金資產凈值的5%。本基金按規定在合同生效后六個月內達到上述規定的投資比例。 四、管理人報告 (一)基金經理簡介 先生,北京大學經濟學碩士,15年證券、基金從業經驗,歷任深圳證券交易所市場服務部副總監;聯合證券國際業務部總經理;德累斯頓資產管理公司倫敦總部亞太策略分析師、基金經理助理;湘財荷銀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助理、投資總監;景順長城基金管理公司投資副總監、基金經理;招商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助理、股票投資總監、社保110組合經理。2006年6月加入信達澳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現任信達澳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兼信達澳銀領先增長股票型基金基金經理。 (二)報告期內基金運作的遵規守信情況 本報告期內,本基金管理人嚴格遵守《證券投資基金法》、《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基金合同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監管部門的相關規定,依照誠實信用、勤勉盡責、安全高效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報告期內,本基金未違反法律法規及基金合同關于投資組合比例的規定,也未出現對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造成不利影響的行為。 (三)報告期內的業績表現和投資策略 1、本基金業績表現 截至,本基金份額凈值為1.9061元,本報告期份額凈值增長率為41.36%,同期業績比較基準增長率為37.59%。 2、行情回顧及運作分析 2007年第三季度,本基金為持有人取得了41.36%的投資收益,同期基金的比較基準漲幅為37.59%,本基金獲得超越比較基準的投資回報并保持了上半年以來的良好勢頭。 本報告期內,本基金主要提高了對鋼鐵、房地產、有色和機械等行業內公司的投資比例,并在三季度末減持了煤炭和火電類上市公司。此外,本基金調整了有色金屬行業內的投資標的,基于內在價值和定價能力的比較,我們從貴金屬行業轉向具有行業整合能力的子行業龍頭。以上調整為基金投資收益帶來了正面的貢獻。 根據歸因分析,報告期內本基金主要通過對房地產、機械、汽車、鋼鐵和煤炭等行業內優質成長公司的投資為持有人創造了較多的絕對收益和超額回報。與此同時,第三季度占有滬深300指數近1/4比重的金融服務業錄得了強于市場的股價表現。雖然一直以來,我們十分看好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前景,但是,基于公司選擇和保持組合穩定性的出發點,我們在金融領域的投資仍然較大幅度的低于比較基準。因此,金融服務業投資比例偏低成為本基金報告期間業績未能有更好表現的主要原因。 在上市公司盈利大幅增長和持續負利率預期的推動下,投資者紛紛追捧股票、房產等投資資產,A股市場在第三季度錄得了大幅的上漲。貨幣的短期化和貨幣乘數的提高,以及外貿順差帶來的基礎貨幣創造,共同加劇了流動性過剩的貨幣現象,從而,進一步推動了資產價格的上升。我們注意到報告期內,政府繼續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努力應對流動性過剩的局面,特殊國債、股票型QDII等新型工具伴隨著加息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等常規政策相繼出臺。然而,我們認為在復雜的世界經濟背景和我國強大的經濟發展勢頭下,調控政策的作用是控制而不是改變目前的經濟發展趨勢和貨幣現象。 通貨膨脹成為了最近幾個月宏觀經濟的焦點問題,在5月份突破3%以后,CPI指數一路摧城拔寨,在8月份達到了6.5%這一多年未見的高位。這次,資本市場又充分演繹了宏觀形勢的變化,一時間從煤炭到白酒,對產品價格上漲的預期推動了一波又一波的漲價行情。長期而言,同是漲價,我們更愿意投資價格的制定者而不是價格的受益者。我們認為推動目前通脹的有農民收入提高、城鎮工資上漲以及國際原材料價格上漲等結構性的因素,也有一些十分偶然的突發性的因素,而且,這些突發性因素在短期占據了主導地位。因此,我們認為我國存在溫和通脹的壓力,但是目前的通脹水平以至于所謂的負利率現象并不能持續。 基于上述觀點以及一直以來對我國經濟和公司價值的判斷,首先,本基金對組合內大部分股票的長期投資價值仍然充滿信心,此外,也關注到由于市場對某些板塊盲目樂觀所造成的局部泡沫的不斷加劇。展望未來,本基金將繼續看好房地產、汽車、商業、鋼鐵、高端制造業和金融服務業中的質地優良的成長型公司。同時,我們注意到我國資本市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與國際市場接軌,我們相信國際化的投資視野將成為一個優秀的投資管理人必須具有的基本素養,同時也希望這一視野在本基金的投資管理中能得到越來越多的體現。 五、投資組合報告 (一)報告期末基金資產組合情況 項目 金額(元) 占基金總資產比例 股票 20,722,009,519.13 93.58% 債券 0.00 0.00% 權證 0.00 0.00% 資產支持證券 0.00 0.00% 銀行存款和清算備付金合計 1,220,848,287.93 5.51% 其他資產 199,961,167.91 0.90% 合計 22,142,818,974.97 100.00% 注: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市值占基金資產凈值比分項之和與合計可能有尾差。 (二)報告期末按行業分類的股票投資組合 序號 行業分類 市值(元) 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 A 農、林、牧、漁業 0.00 0.00% B 采掘業 248,306,242.01 1.13% C 制造業 10,029,176,308.68 45.73% C0 食品、飲料 787,190,279.43 3.59% C1 紡織、服裝、皮毛 128,577,773.09 0.59% C2 木材、家具 0.00 0.00% C3 造紙、印刷 283,080,219.11 1.29% C4 石油、化學、塑膠、塑料 73,794,362.46 0.34% C5 電子 43,743,553.05 0.20% C6 金屬、非金屬 4,020,100,903.15 18.33% C7 機械、設備、儀表 3,985,894,045.93 18.17% C8 醫藥、生物制品 606,182,557.06 2.76% C99 其他制造業 100,612,615.40 0.46% D 電力、煤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 401,789,403.96 1.83% E 建筑業 116,775,002.00 0.53% F 交通運輸、倉儲業 1,868,636,537.42 8.52% G 信息技術業 549,592,616.07 2.51% H 批發和零售貿易 1,302,080,210.81 5.94% I 金融、保險業 2,735,199,934.64 12.47% J 房地產業 2,324,635,285.72 10.60% K 社會服務業 590,684,831.45 2.69% L 傳播與文化產業 386,573,146.37 1.76% M 綜合類 168,560,000.00 0.77% 合計 20,722,009,519.13 94.48% 注: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市值占基金資產凈值比分項之和與合計可能有尾差。 (三)報告期末按市值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十名股票明細 股票代碼 股票名稱 數量(股) 期末市值(元) 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 000002 萬 科A 34,358,149 1,037,616,099.80 4.73% 600036 招商銀行 24,800,447 949,113,106.69 4.33% 600150 中國船舶 3,414,452 935,525,703.48 4.27% 600019 寶鋼股份 50,762,623 923,372,112.37 4.21% 000898 鞍鋼股份 23,953,072 862,310,592.00 3.93% 600016 民生銀行 45,985,725 727,034,312.25 3.31% 600694 大商股份 10,147,184 634,199,000.00 2.89% 000800 一汽轎車 25,888,503 557,897,239.65 2.54% 601006 大秦鐵路 21,780,947 554,760,720.09 2.53% 601318 中國平安 4,070,566 549,322,881.70 2.50% (四)報告期末按券種分類的債券投資組合 報告期末本基金未持有債券。 (五)報告期末按市值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五名債券明細 報告期末本基金未持有債券。 (六)報告期末按市值占基金資產凈值比例大小排序的前十名資產支持證券明細 報告期末本基金未持有資產支持證券。 (七)投資組合報告附注 1、報告期內基金投資的前十名證券的發行主體沒有被監管部門立案調查的,也沒有在報告編制日前一年內受到公開譴責、處罰的。 2、基金投資的前十名股票中,沒有投資于超出基金合同規定備選股票庫的情形。 3、本報告期基金的其他資產構成 單位:元 交易保證金 4,531,756.18 應收證券清算款 171,147,618.55 應收股利 0.00 應收利息 342,544.35 應收申購款 23,939,248.83 合計 199,961,167.91 4、報告期末本基金未持有處于轉股期的可轉換債券。 5、報告期內本基金未主動投資權證,報告期末本基金未持有權證。 六、開放式基金份額變動 單位:份 期初基金份額總額 10,566,169,288.03 報告期間基金總申購份額 4,228,658,289.63 報告期間基金總贖回份額 3,287,760,016.69 報告期末基金份額總額 11,507,067,560.97 七、基金管理人簡介 本基金管理人信達澳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成立于,由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和澳洲聯邦銀行的全資附屬公司康聯首域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是經中國證監會批準設立的國內首家由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也是澳洲在中國合資設立的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公司注冊資本1億元人民幣,總部設在深圳,在北京設有分公司。公司中方股東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出資比例為54%,外方股東康聯首域集團有限公司出資比例為46%。 公司建立了健全的法人治理結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的規定設立了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股東會層面設立公司咨詢委員會,董事會層面設立審計監察委員會和風險控制委員會兩個專門委員會,并建立了獨立董事制度。公司總經理負責公司的日常運作,并由各委員會包括投資審議委員會和風險管理委員會協助其議事決策。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組織架構,設立監察稽核部、投資研究部、市場開發部、運營保障部、行政人事部、財務會計部六個職能部門,分工協作,職責明確。公司目前共有員工44人,擁有碩士以上學位的24人,平均從業年限超過7年。 截至,公司管理信達澳銀領先增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一只基金,資產管理規模超過219億元。 八、備查文件目錄 (一)備查文件目錄 1、中國證監會核準基金募集的文件; 2、《信達澳銀領先增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 3、《信達澳銀領先增長股票型證券投資基金托管協議》; 4、法律意見書; 5、基金管理人業務資格批件、營業執照; 6、基金托管人業務資格批件、營業執照; 7、本報告期內公開披露的基金資產凈值、基金份額凈值及其他臨時公告。 (二)存放地點 備查文件存放于基金管理人和/或基金托管人的住所。 (三)查閱方式 投資者可到基金管理人和/或基金托管人的辦公場所、營業場所及網站免費查閱備查文件。在支付工本費后,投資者可在合理時間內取得備查文件的復制件或復印件。 信達澳銀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二○○七年十月二十三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