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一次性收益過高公司:一夜暴富或難延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 14:53 《理財周刊》
雖然中報顯示的上市公司業績非常喜人,但是一次性收益在上市公司業績增長中占比過高的現象不免會使人增添一份擔憂。具體就上市公司而言,那些一次性收益占比過高的公司值得我們警惕。 文/本刊記者 郭嫻潔 滬深兩市上市公司2007年半年報披露8月31日正式收官。據相關專題數據顯示,上市公司上半年整體業績快速提升,凈利潤同比增長達69.87%;實現加權每股收益0.1926元,可比樣本同比增長52.60%。以接近70%的業績增長率,支撐當前A股市場接近40倍的2007年預測市盈率,PEG值(指的是公司的成長性,以市盈率除以年均業績增長率,中值為1,數值越低表明成長性越高。)僅為0.57左右,估值水平似乎依然較低。 然而,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之時,質疑聲卻應聲而起。 投資收益為業績增長立頭功 近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發布分析報告,提示“謹防業績增長背后隱藏的泡沫性因素”。報告指出,深市A股中報業績雖實現跳躍性增長,但投資收益對業績貢獻度過高,現金流增長滯后于賬面利潤增長,股指漲幅遠高于業績增幅。據統計,深市主板目前加權平均動態市盈率已達42倍,而同為亞洲新興資本市場的香港地區平均市盈率僅為15倍,韓國僅為10倍,新加坡為13倍,印度為25倍。 報告進一步指出,2007年上半年,深市主板公司共實現利潤總額678.97億元。其中,投資收益104.10億元、公允價值變動損益9.14億元和營業外收入42.49億元,對利潤總額貢獻的比例分別為15.33%、1.35%和6.26%。與2006年半年度相比,公司主營業務對其利潤總額的貢獻率下降了27.32%,而投資收益對利潤的貢獻率上升幅度高達50.19%,公允價值變動損益也增長了50%。 此外,每股利潤分拆后各項指標情況也不樂觀。主板公司每股主營業務利潤增長25.62%,增長幅度低于每股收益,而來自非主業的每股投資收益卻增幅高達159%,每股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增長158.66%,說明2007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大幅提升與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增長密切相關。 無獨有偶。全景網的相關統計也顯示出了喜中之憂:令人振奮的中報業績背后存在著驚人的“水分”。據統計,2007年上半年,滬深兩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投資收益總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5.96%,投資收益與凈利潤的占比為27.85%,而去年同期這一數據僅為12.91%。也就是說,在凈利潤的增長中,投資收益的占比越來越高,平均每股收益0.1926元,卻有0.04元來自投資收益。 同時,在2007年中報中,一批大盤藍籌股公司凈利潤的大幅飆升奪人眼球: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62%、54.48%;今年上市的中國平安、中信銀行同比分別增長104%、86%;中國石化中期凈利潤增長率也達到65%。但是,仔細分析這些大盤藍籌股的利潤構成,投資收益占比權重很大,尤其是今年新上市公司的投資收益占比凈利潤更是超過六成,這主要得益于“超級大牛市”股票上漲的貢獻,而如果剔除了這一非經常性收益,上市公司目前的實體經濟實際增長遠沒有數據顯示的那么樂觀。 除股權的投資收益外,用于出租的投資性房產的“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債務重組、處置資產、營業外收入等其他一次性收入較為“壯觀”,對2007年上半年的利潤明顯增厚。也就是說,扣除一次性收入的影響,上市公司凈利潤增長的質量實際并不高。 一次性收入能否持續 勿容置疑,投資收益等一次性收入的激增對于今年的中報行情和攻克5000點衙要關口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其在美化上市公司業績、推動牛市行情的同時,卻同時也對上市公司的可持續性發展、股市的可持續性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拷問。 從上市公司發展的角度來看,投資收益在上市公司業績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對上市公司發展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雖然在當前上市公司的整體業績中,投資收益只占到2成的比例。但對于不同的上市公司來說,投資收益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特別是一些中小公司、績平或績差公司,投資收益在其業績中的比例甚至超過了半成! 據WIND資訊的統計,滬深兩市1505家上市公司的2007年中報業績中,每股收益與扣除一次性收入的每股收益之比大于1的有554家,大于2的有118家,即有118家公司的一半以上的利潤來自于非經常的一次性收入,而非實體經濟的持續增長。其中比例最高為創業環保,達1009:1,其今年上半年的每股收益為0.788元,但除去投資性房產和天津國際機械有限公司等的股權權益增加外,創業環保的每股收益只有0.0001元。位居第二的是*ST浪莎,兩者之比達到了217:1,其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為5.159元,但除去債務豁免2.85億元,實際每股收益只有0.0237元。 可以看到,一些上市公司因為投資收益的緣故而躋身到績優公司的行業。更有甚者的是,有近100家公司靠投資收益彌補了主營業務的虧損。如中核科技上半年每股收益為1.0688元,凈利潤約1.8億元,同比增長2500%,但除去公司近期出售解除禁售的浦發銀行的流通股股票獲得的一次性收益達1.7億元,利潤所剩無幾,僅為每股收益0.0627元,與上年同期的0.0432元相差不是十分懸殊。類似的情況還有,二級市場存量股票已經超額完成股東大會變現要求的中衛國脈,轉讓股權致使業績暴增的廣電信息,等等。 事實上,不僅績平、績差公司靠一次性收入來粉飾業績,相當的績優也因股權投資增值而沾光不少。如巴士股份上半年實現利潤總額2.05億元,投資收益則為1.35億元,占比66%;上海電力上半年實現利潤總額3.48億元,投資收益2.53億元,投資收益占利潤總額比達73%;兩面針憑借出售部分中信證券股票推動其凈利潤同比增長801.36%,使中期收益達到每股1.09元的水平。就連大藍籌――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的光漂業績也沾了一次性收入的光,此兩大巨頭交叉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份在滬深兩市中名列前茅,因此從牛市中分享的投資收益也最多,如中國人壽今年上半年的股權投資收益為344.21億元,投資性房產公允價值收益為64.59億元,兩廂相加遠高于其169億元的主營利潤。中國平安今年上半年的股權投資收益為291.24億元,投資性房產公允價值收益為30.94億元,兩者為其同期凈利潤80.63億元的4倍。 從大量的數據不難看出,投資收益等一次性收入在上市公司利潤中的高比例,喻示著業績“泡沫”的滋生。可以說,在投資收益的掩蓋下,上市公司業績不佳的問題被掩飾起來了。而更為嚴重的問題是,投資收益等是一次性的收益,上市公司不可能重復獲取。而一旦失去了這些投資收益的來源,上市公司發展的后勁何在?而且,面對目前股市的牛市,上市公司面對投資收益的誘惑,紛紛將巨額資金投向股市。這不僅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主業的荒廢,更重要的是,一旦行情轉勢,熊市來臨,上市公司不僅難以獲得投資收益,相反投資還會出現虧損。那么,呈現負數的投資收益,將會使相當的上市公司遭到沉重的打擊,尤其是那些“不務正業”的上市公司。 因此,面對一些投資收益唱主角的上市公司,或者是一些已經淪為“投資公司”的上市公司,投資者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