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大摩入股海螺水泥遭拒 受阻或因賣價過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5日 00:07 南方都市報
在日前交出中報成績單時,國內水泥業老大海螺水泥(600585.sh,0914.hk)亦喜亦憂:一方面,公司當期營收和利潤大幅飆升,公司上半年主營收入82.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2.01%;另一方面,卻是令人遺憾的事實―――控股公司海螺集團擬將上市公司部分股權轉讓給摩根士丹利MS、世界銀行成員之一IFC兩大外資的事宜因未獲商務部和發改委許可而宣告擱淺。 業界專家對本報記者分析,商務部、發改委遲遲不肯點頭,很大程度上來自買賣協議簽署日與海螺水泥現今股價的巨大大反差,“溢價偏低,難免令人產生賤賣的猜疑”。有專家認為,在國家意志堅決,政策引導全力扶持超大規模水泥龍頭頭企業做大做強的背景下,海螺水泥的引資行為顯然被官方寄予更深層的意義,故而談判是否繼續,價碼是否重估,都引人關注。 大摩IFC擬持股11.49% 談及海螺水泥引摩根、IFC兩大外資聯姻事宜,國內水泥界的大腕們毫不掩飾對這樁跨洋姻緣的關注。畢竟,海螺水泥堪稱中國水泥業風向標,而摩根、IFC則是國際并購資本的急先鋒。海螺集團總經理余彪解釋,跨國水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背后都有財團的支持,而海螺水泥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需要與實力雄厚的財團聯合,推進公司的國際化進程。 按照原來的商議,海螺水泥集團早在2005年12月28日就與摩根士丹利下屬公司MS和InternationalFinanceCorporation簽署協議,擬將手中握有的部分海螺水泥股份轉讓給兩大投資者。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在去年3月31日,意向買家與賣家簽署了一份補充協議,確定擬向MS受讓的股份增加至13320萬股,IFC擬受讓股份數額為4680萬股。轉讓成功,兩大外資合計持有11.49%股份,位居海螺水泥的第四大股東。 事實是,自去年4月國資委批復(國資轉讓)文件下達的一年有效期內,海螺集團在翹首企盼中等待商務部、發改委的許可。然而一年期效已過,由于商務部、發改委未予以放行,買賣雙方達成的交割生意無疾而終。在中報中,海螺水泥承認了這一“意外變故”。海螺水泥的一位內部人士表示,引資擱淺,不會影響公司的既定發展目標,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主營收入達82.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2.01%,公司的華南區域發展戰略成效顯現,在華南區域銷售金額同比增長49.71%。 轉讓受阻或因賣價過低 “買賣方簽訂協議時達成的溢價,若是與現在海螺水泥的高股價相比,實在不可同日而語。我估計,溢價過低,是國家部委不肯放行的一大原因!睌底炙嗑W總裁劉作毅分析。據悉,早期海螺集團與大摩達成協議時,每股價格不過6.5元。但如今,海螺水泥的股價一路飆升,最近的一個月內股價波動更是維持在56-65元高位區間。 劉作毅認為,股價高低如此懸殊,在目前外資購并市場上,前有徐工案例,后有美的事件,難免引發業界關乎“賤賣”的猜疑。美的電器增發攬高盛入懷的宏偉計劃,在方案上報長達10個月的漫長等待后,日前卻等到證監會等主管部委的一紙否決令。給出的解釋,大體亦是如此,因為美的股價從簽署協議當時的約10元猛漲至35元,若以復權計每股更是達到70元。 此前,包括余彪在內的海螺水泥高層認為,通過和大摩的聯姻,可以拓展海外市場。因為“根據轉讓協議規定,MS將有權推選一名非執行董事候選人加入海螺水泥的董事會,這將對海螺水泥今后國際化的經營管理產生一定幫助”。而美的方面盛情邀約高盛入股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希望借此改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并發揮高盛對資本運作的豐富經驗,另一方面是希望通過募集資金降低公司較高的資產負債率。 政策扶持超大型水泥集團 上周三,花旗銀行在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中,將海螺水泥H股的目標價,從44港元上調到46.5港元,相當于2008年度預期市盈率的10倍;與此同時,將其2007-2009年度的每股收益預期,分別上調6.6%、4.4%及4.4%;高盛在同期發布的研究報告中,不約而同地贊賞海螺水泥,認為其中期業績符合預期,分別調高其今明兩年的盈利預期26%和41%。 國泰君安的一位分析師向記者表示,水泥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資源依賴性強、能耗高,國家對于這一行業的發展引導,就是要控制并淘汰中小型落后產能,鼓勵并集中精力支持超大規模的水泥集團發展,F在,大家都很明白,由于行業門檻不高,在風生水起的行業整合與并購中,只有規模做大才是關鍵。也正是這樣的政策導向,使得像海螺水泥這樣的行業龍頭企業備受國家主管部門關注。 “這段時期,外資入主國內水泥行業的心情越來越急切,高盛剛剛吞下紅獅水泥25%股權,海螺水泥與金融資本的聯姻若不謹慎,期待本土巨頭掌控行業主導權的愿望就無從談起!眲⒆饕阏J為。 有知情人士分析,在海螺水泥遭遇資金瓶頸時,大摩等外資慷慨注資,對海螺而言無異于雪中送炭,此時若要讓雙方分道揚鑣絕非易事。開什么樣的條件,出多高的籌碼,才能讓政府部門放行,無疑都在考驗買賣雙方的智慧。本報記者 黃夢真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