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際元素滲透本土企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2日 00:27 中國證券報
□本報記者 龔小磊 與高盛收購S雙匯一樣,CVC也沒有產業背景,都是私人股權基金(PE)。他們不以控制產業為目的,只是試圖通過添加自己的“國際元素”來提升企業價值,最后借助資本市場獲得投資回報,說到底都是投資性并購。單單從企業發展和股東利益的角度來說,發展壯大了的本土企業引進具有國際元素的戰略投資者,未必不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通俗一點講,國際元素實際上是私人股權基金們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務,包括資金、市場、國際化的管理和戰略顧問等,也是他們賴以賺錢的資本。具備一定規模的中國企業也亟需此類的增值服務。縱觀近年來被外資并購的企業,無論是S雙匯還是珠海中富,或者是蘇泊爾,他們都是行業內的翹楚,在國內擁有具備絕對優勢的市場份額和龐大的市場網絡,在“終端為王”的背景下成為了國際資本競相追逐的目標。但是,企業有自身的發展規律,發展到一定階段遇到市場飽和、管理跟不上等一系列新的問題,也是不爭的事實。“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處理不好,可能阻礙企業進一步發展,甚至導致競爭力喪失。私人股權基金為了自身的利益,可以幫助企業打通國際融資渠道、拓展海外市場空間,提高企業治理水平。二者結合,可謂各取所需。 我們還可以看到,如今經濟全球化已經是一股不可逆轉的潮流。近年很多有能力的本土企業為了擺脫國內市場的局限,選擇了主動出擊的道路。聯想并購IBM全球PC業務,TCL收購法國湯姆遜,都可以說是對本土企業生存狀態的一種反應。成敗不論,這也都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有益嘗試。 誠然,主動出擊并不一定適合所有企業,但是國際化卻是發展到臨界點的企業所必須面臨的重大課題。國際私募基金對于提高本土企業的管理和戰略決策水平,無疑將起到積極作用。 當然,作為個案來講,CVC收購珠海中富并不必然成功,珠海中富也不是沾了外資就一定能迅猛發展。但是,作為一種業態,一種模式,私人股權基金的存在和介入,對于大多數像珠海中富這種具備一定規模、亟待突破的企業來講,可以說是一股新鮮血液。也有人認為,這種私人股權基金的投資模式決定了其“收購企業是為了高價賣掉”,擔心又會出現“靠包裝、編故事”的資本騙局。這就需要管理層進一步加強監管、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來防范。 記者欣喜地看到,一批具有內資背景的私人股權基金也嶄露頭角。比如聯想控股的弘毅投資頻頻在國內活動;黃光裕最近也與貝爾斯登聯手,斥資組建私人股權基金,目標是整合除家電零售業以外的其它零售行業。相信國內會有越來越多的私人股權基金涌現,利用他們自身固有的優勢,為更多的國內企業提供它們所需要的增值服務。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