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匯查詢:

升匯集團蛇吞象的資本陰謀 加速度跑馬圈國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 16:48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張望 福州、永安、廈門報道

  昔日縱橫5省,在資本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升匯集團,走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曾經的“中國杜邦”夢想,轉眼間灰飛煙滅。

  一直以來,升匯集團就像一只潛在水底的大鱷,四處游蕩,出手時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其專找國有企業“下手”并且一擊必中的行事風格像霧像雨又像風,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董事長陳泳妃女士,更讓升匯集團增添了幾許神秘。

  神秘陳泳妃

  一手締造升匯集團的陳泳妃,身份證信息顯示,出生于1961年10月,長期居住地為福州市鼓樓區。其實,陳泳妃來自福建三明市下轄的縣級市永安,這是一個美麗而富有風情的山城,主要工業是紡織和水泥。

  陳泳妃在升匯集團擁有50%的股份,集團旗下絕大多數產業公司,也是她擔任董事長。在最新的富豪排行榜上,陳泳妃的個人財產為6億元。

  知情者透露,2004年3月,陳泳妃在太平洋南部的薩摩亞獨立國注冊了一家名為志年投資有限公司的離岸公司。

  根據升匯集團早前提供的資料,陳泳妃于1988年開始在永安市經營貿易,1993年創立永安東明貿易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棉花貿易。1999年3月23日,陳泳妃及東明公司參加國有永安紡織廠的破產拍賣,以1750萬元的價格獲得該廠主體廠房和5000個棉紡紗錠,并在這些資產的基礎上成立了永安升匯紡織有限公司,開始涉足紡織業。

  永安升匯的成功運作,趕上了市場行情快速上升的好時機,陳泳妃也因此在業界贏得了名氣。

  “陳泳妃特別善于跟政府官員打交道,很多人都樂于為她做事。”供職于永安市政府的一位干部稱,“她與高層的關系特別鐵,很會幫領導辦事,許多棘手的事在她手里很輕易就搞定。”

  一個從升匯集團傳出的消息說,對陳泳妃幫助最大的,是她在企業入駐廈門后結識的一位副省部級官員,此人對她后來兼并重組國有企業和獲得銀行貸款,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位曾在升匯集團工作過的業內人士認為,收購國有資產使陳泳妃找到了迅速做大的方向,因為國有企業跟政府千絲萬縷的關系,不僅可以得到政府、銀行的支持,還可以借此結識更多更高層的領導。而咬住國有企業不放松的發展目標,一發不可收拾地成為陳泳妃不斷擴張的不二法門。“陳泳妃的方式其實很簡單,盡量爭取政府更多的優惠政策,通過多種方式來得到金融界支持。”

  陳泳妃得到一些官員鼎力支持的關鍵在于,盡管她在政商兩界游刃有余,卻刻意低調,從不接受媒體采訪,也不張揚她的政府關系,因此外界對她知之甚少。

  “陳泳妃能夠以相對較少的成本收購這么多國有企業,并由此獲得銀行的巨額貸款,在于她的公關能力和對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擺脫歷史包袱、創造政績的心理的把握。”上述人士表示,“更重要的是,陳泳妃善于用人,包括網羅資本運作人才和政府、銀行要員。”

  模糊的利益背影

  當地工商注冊登記資料顯示,升匯集團在2001年4月由4位自然人股東出資成立,持股為陳泳妃53%、梁健20%、高仕廉20%、陳志瓊7%。此后股東幾經變換,至今為陳泳妃、梁健、官強、林熹4人,陳泳妃的股份減持到50%。

  “升匯集團依靠高薪和高額獎金,吸引了眾多的投奔者,使快速擴張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撐。”知情者認為。

  公開資料表明,升匯集團的股東和高管分別具有國有企業、銀行、

證券公司、上市公司和政府部門相應職位的豐富資歷,在各自領域擁有一定的資源和人脈。

  “在升匯集團的股東中,早期的高仕廉和中期的高宏都是不可忽視的人物。”上述人士稱。

  本報獲得的資料顯示,1939年6月出生的高仕廉,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大學畢業,其后一直在福建省政府部門工作,曾擔任福州市郊區(現為晉安區)區長、福建省鄉鎮企業管理局副局長、福建省人民防空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以及福建省鄉鎮企業研究會會長、福建省鄉鎮企業家協會副會長、福建省高級職稱(經濟系列)評委會委員,并于2002年注冊了福州昌久投資咨詢服務有限公司。

  “此人曾在升匯并購廈門利恒、華綸紡織和重組ST九州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知情者表示。

  高仕廉在升匯集團的接班人是高宏,“高宏2001年從興業銀行福州倉山支行副行長任上辭職到升匯集團任執行總裁,當年才31歲,是融資和資本運作方面的主力。”知情者稱,“高宏作為升匯集團派出的代表,曾經擔任丹東化纖的副董事長及其母公司丹東化纖集團的董事長,2005年4月離開升匯集團后才辭職。”

  高宏離開升匯集團后出任福建北方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并于2006年4月任該公司控股的S*ST華僑(600759.SH)董事長。耐人尋味的是,在S*ST華僑的公告中,對高宏在丹東化纖及丹東化纖集團的任職并無提及,而這種掩飾,自然引起市場對福建北方發展、S*ST華僑與升匯集團之間的關系的猜想。

  引發猜想的還有“中國上市公司國有股競拍第一例”:2001年6月6日東百集團(600693.sh)國有股股權競價轉讓,升匯集團與福建新天地集團下屬的福建億康集團作為一致行動人獲得第一高報價投標者,但最后議定的結果卻是價高者出局。至今,沒有人知道升匯集團與新天地集團子公司作為一致行動人的關系。

  扭虧的背后

  疑團總是藏在迷霧之后。

  早前,升匯集團執行總裁林熹向媒體宣稱,“買下永安紡織廠資產后,永安升匯紡織投入8000萬元對它進行改造調整,生產能力從5000錠提高到5萬錠,僅兩年就收回收購的投資,資本回報率是40%。”

  但時至今日,永安升匯紡織的生產能力也只有4萬錠。

  2001年9月,升匯集團與廈門市國有資產投資公司聯手,對廈門市紡織化纖行業的兩家大型國企廈門利恒和華綸紡織進行重組,重組的資產、債務規模分別達15億元和9億元。經過一系列的資產、債務和股權重組,連續6年虧損、已經資不抵債的廈門利恒在2002年實現1500萬元利潤,而微利的華綸紡織的各項經營指標均大幅提升。此舉成為廈門市當年國企重組的典型案例。

  “重組后,廈門利恒和華綸紡織的總資產達10.4億元,凈資產6.1億元,但升匯集團收購共計投入1.6億元,是典型的蛇吞象。”知情者透露。

  廈門利恒的員工2006年12月20日告訴記者,2002年實現的1500萬元利潤是變賣生產線獲得的,“賣給福州長樂的一家公司”。另外,銀行負債分別轉給了3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并通過廈門市財政的債權轉股、豁免,使負債總額由7.83億元降至2.36億元,企業人員從1600人銳減至200人,減少了許多開支。

  “升匯集團進來后,我們持有公司的2億元

股票成了一張廢紙。”該員工對記者說,“1993年公司內部發行股票籌集資金上新的生產線,總共1億股,每股2元,公司員工認購60%,社會認購40%,當時股票還炒到最高每股3.5元。”

  但升匯集團重組廈門利恒后,對于這筆2億元的私募債務一直冷處理,“員工平均每人都有上萬元的投入,現在全都打水漂了。”

  同樣是蛇吞象的還有,2002年8月,升匯集團首次跨省并購,投資8000萬元以承債方式收購安徽蕪湖裕中產業集團100%股權,并間接持有了生產能力達12萬紗錠的安徽省第二大紡織企業蕪湖裕中紡織股份90%股權。2003年5月,并購重組了總資產達25億元的丹化集團,從而成為深交所上市公司丹東化纖的實際控制人。2004年6月,重組總資產11億元的湖南金迪化纖有限公司,升匯集團只需付給湖南省經濟建設投資公司1.5億元,每年兩次分10年付清。2004年9月,與長春市政府共同出資組建注冊資本1億元、員工2800人的長春紡織集團有限公司。

  從中不難看出,升匯集團收購的都是負債率高,但有著很好的基礎、地方政府又很支持的國企,同時打著做紡織化纖實業的旗號,迎合當地政府在重組企業時對產業不作劇烈調整又能夠見效的思路。

  “升匯集團的并購其實沒有真正掏錢,他們更關心的是資產如何套現,基本上都是以重組的名義用土地

產權證等資產獲得貸款,資金來源靠循環擔保,同時通過各種財務手段在賬面上實現短期扭虧為盈。”知情者指出,“升匯集團對銀行貸款的通常做法是,通過關聯企業的財務手段做大業務量、增加利潤來提高公司在銀行的信用評級,使貸款在滾動運轉中不斷擴大。”

  據金迪化纖內部員工反映,升匯集團進入兩年來,先后抽走數千萬元流動資金,還將金迪化纖抵押貸款近3億元,在職員工的改制經濟補償金至今還是一張白條。

  而升匯集團對裕中紡織的整體搬遷,其方式也是通過資產置換獲得的1.5億元用于新廠區建設,升匯集團不用為此投入資金。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_COUNT_條
愛問(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