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傳媒大亨廣州日報上市記 職工持股成最大障礙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4日 16:00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與目前A股市場兩家借殼上市的紙媒公司不同,報業大佬廣州日報選擇了直接上市之路 作者:本刊記者 陳曄/文 經過6年的等待,連續11年排名中國報業廣告收入第一名的廣州日報決定直接沖刺A股市場。8月15日,其旗下的三板上市公司粵傳媒(400003)稱將轉板方案調整為直接首發上市,擬發行新股7000萬股,其中,5000萬股向公司控股股東及三板流通股股東同比例配售,其余2000萬股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 這是籌劃了多年的上市之路的最新進展,而據《證券市場周刊》發現,粵傳媒上市的最大阻礙——職工持股問題尚未解決,此問題關乎到粵傳媒IPO能否得到證監會的放行。 職工持股障礙 “我們的內部職工股目前還是由職工個人持有,并沒有成立投資公司。”粵傳媒證券事務部的人士向《證券市場周刊》表示。 首都經貿大學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吉舟認為,“對于在國內A股上市的公司,職工持股是一個比較麻煩的問題,目前惟一的解決方案就是成立投資公司代為持有職工股權。” 王吉舟解釋,在1999年以前,職工持股問題的管理相對寬松,但由于個人持股管理起來相當困難,很多職工非法轉讓股權,造成股價飛漲等問題,給監管部門帶來很多麻煩。所以,自1999年以后,證監會嚴格了職工持股的管理問題,要求職工選出代表成立一個具有法人資格的投資公司,職工將其股權托管給投資公司,代其行使權力。 粵傳媒職工持股的淵源還要從其前身清遠建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清遠建北”)說起。清遠建北本是一家建材企業,原在中國證券交易系統有限公司的全國電子交易系統(NET系統)掛牌交易。 1992年,清遠建北成立時,共發行了500萬股內部職工股,占當時總股本的5.1%。其后,經過一系列變動,清遠建北職工持股數量變更為2507.9萬股,股比為12.58%。 2000年10月,廣州日報持股90%的廣州大洋文化傳訊有限公司(2004年,更名為廣州大洋實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大洋實業”)受讓了清遠建北36.79%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廣州日報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2001年,清遠建北轉到三板上市,當年,廣東省財政廳對于其股本結構予以確認。 2005年5月26日,清遠建北股票簡稱正式更名為粵傳媒(為敘述方便,以后簡稱通稱為“粵傳媒”)。同年10月,經廣東省國資委批準,625萬股內部職工股轉為國有法人股,粵傳媒對此解釋,該部分股權是控股股東大洋實業委托自然人持有的。變動后,大洋實業持股比例增至39.93%,而內部職工持股則降低到9.44%。 但是,這一系列的變動卻隨之產生了兩個疑問,一是2000年隨著股權轉讓,粵傳媒控股股東已經發生變動,原有的職工持股問題是怎樣解決的,又是如何轉給目前的職工的?二是大洋實業為何會將股權委托給自然人持有,又進行后來的變更? 截至2005年年底,粵傳媒總股本為19935.53萬股,除了大洋實業及內部職工分別持股39.93%、9.44%外,已上市流通股份為10093.32萬股,股比為50.63%,其余則為境內法人股。 業內人士還認為,即便沒有職工持股的問題,傳媒企業上市也困難重重,不僅要通過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等關口,而且證監會對于新發的傳媒上市公司的審批也相對嚴格。 事實上,從當初的借殼到后來的轉板計劃再到目前的IPO計劃,粵傳媒的6年上市之路并不平坦。 六年上市路 2000年10月,廣州日報入主后,通過價值2.6億元的資產置換,將廣州日報招聘廣告10年獨家代理權、廣州大洋文化連鎖店95%的股權、廣州日報社的印刷業務及3000萬元 金注入粵傳媒,其主營業務轉變為以廣告代理和印刷為主的報業服務業。 收購完畢后,廣州日報即開始著手粵傳媒登陸主板的計劃,而之后的兩件事情卻直接影響了其轉板進程。 首先是中辦發17號文。200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了《中央宣傳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關于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中辦發17號文,簡稱“17號文”)。該文件對粵傳媒影響巨大,其意義就在于比之其他上市公司,傳媒企業上市之前需經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等相關管理機構的政策預審。 而因為這一文件,廣州日報整整經歷兩年多的等待,直到2003年年底,廣州日報才拿到新聞出版總署準予上市的相關批文。 其二則是廣州日報原管理層涉嫌腐敗案。2002年,原廣州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廣州日報社長黎元江由于嚴重經濟違紀案而被“雙規”,與其同時被捕的還包括粵傳媒董事長張某某和董事何向芹,何向芹同時也是廣州日報的總編。 經此風波很長一段時間之后,粵傳媒才又重啟轉板之路。至2004年,公司的上市之路才算有了新的進展。 2005年,粵傳媒公告稱,證監會已經正式受理公司的轉板申請,并要求公司對其中部分問題進行解釋。其時,市場對此充滿期望,普遍預期到2006年6月——A股市場股改基本完成之時,粵傳媒即有望實現轉板。 然而,事情卻發生意料之外的變化,粵傳媒將擬定上市方案由三板轉板改為主板上市。而首發消息發布后,粵傳媒直接上沖7.35元的漲停價,并創出近期新高。 關聯交易問題 與絕大多數三板市場公司的虧損累累不同,粵傳媒歷年來業績優良,廣州日報入主后,經過數年的整合,其主營業務收入基本以年均20%的增幅穩定增長。 2006年上半年,粵傳媒實現主營業務收入、凈利潤、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分別為14582萬元、3146.51萬元、4668萬元,分別同比增長3.69%、16.51%、365%,每股收益達0.1578元,凈資產收益率為4.32%。 而在此之前,粵傳媒已經連續3年盈利,2003年至2005年,其凈利潤分別為5348.78萬元、6330.90萬元、6167.37萬元,達到了證監會首發上市的盈利要求,符合IPO條件。 但是,粵傳媒2006年中報亦顯示,公司與大股東廣州日報的關聯交易收入達到5528萬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38%,關聯交易業務涵蓋了廣州日報的廣告業務、廣州日報旗下10多家媒體的印刷業務等。 “證監會沒有關聯交易方面的量化要求,并且公司的關聯交易比例也在逐年下降。”粵傳媒人士對此表示。 “在同一個大樓辦公,業務也有關聯,這種剝離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作用不大。”王吉舟認為。 除此之外,粵傳媒還通過廣州日報的采購材料、房租、加工費等,交易金額超過1600萬元,占同類交易的22%。 日前,粵傳媒公告稱,將公司辦公地點和廠房搬至廣州高新技術開發區。而據《證券市場周刊》獲悉,截至目前,粵傳媒并未搬離廣州日報。 鏈接 目前,在A股市場上市的紙質類傳媒公司僅有兩家,一家是《成都商報》借殼四川電器上市的博瑞傳播(600880),另一家是《中國計算機》借殼ST港澳上市的賽迪傳媒(000504)。兩家公司都是借殼上市,向上市公司注入的也是報業的衍生經營項目。此外,日前G燃氣(000793)也傳出了證券時報社可能借殼上市的消息。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