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工行董事長姜建清香港行程密 承銷商開出時間表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 22:23 21世紀經濟報道
特約記者 羅綺萍 7月19日上午10時許,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在工銀亞洲(0349.HK)董事總經理兼行政總裁朱琦的陪同下,步出香港港島香格里拉酒店,開始會見有意大手認購工行新股的機構投資者,進行“預先路演”。工行這個全球歷來集資額最大的IPO正式啟動。 不過姜建清在這天中午接受本報獨家電話訪問時,卻否認是專程來港見大戶的。但他沒有否認工行的上市計劃已得到國務院的批準,也沒有否認7月18日已向香港交易所遞交A1表格(上市申請表格),只是一再以“我們稍后會有正式公布”作答。 對于投資者關注工行上市后工銀亞洲的定位問題,姜建清說:“這個我們以前已經說清楚了,工銀亞洲會繼續在香港上市,投資者可以根據他們的意向選擇不同的上市公司,對內地市場較感興趣的可以選工行,對香港及國際市場較有興趣的可以選工銀亞洲。中國銀行(3988.HK,601988.SH)及中銀香港(2388.HK)的案例也顯示,兩家上市公司可以并存得很好。” 同日,工行H股承銷團消息人士說:“一天之前,即7月18日,姜建清來了香港,也帶來了國務院的批文,我們已將A1(上市申請表格)交到香港交易所。”該人士澄清遞交上市申請不用姜建清親自出馬,姜建清此行是為了處理業務,順便會見一些“大戶”。“這種預先路演是香港上市規定的灰色地帶,原則上要待上市委員會批準后才能路演的,所以我們要盡量低調。”他說。 7月18日,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年中工作會議中也指出:“今年以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工作取得了新的進展。繼交通銀行(3328.HK)、建設銀行(0939.HK)在港上市后,中國銀行又先后在香港和境內上市,工商銀行上市已經正式批準,各改制銀行在公司治理、內部管理、與戰略投資者的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進展。” 工行H股承銷團消息人士續稱,由于工行是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規模又是最大,所以審批程序是先要國務院給予“路條”,然后工行再向相關機構逐一提出上市申請,在內地的包括中國銀監會及中國證監會,在香港則要通過港交所上市委員會的批準。 “以中行的案例來說,國務院通過了,銀監會及證監會不會說不,但什么時候批準則說不清,劉明康所說的正式批準指的應該是國務院。”上述消息人士說。 至于港交所上市委員會,一般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審議申請,其間先由上市科人員逐一針對招股書初稿的內容,向工行承銷團提出問題。疑問解決了,工行便正式接受上市委員會的上市聆訊,由來自各界的委員,提出他們關心的問題,如果承銷團的答復令委員滿意,H股上市計劃便會獲準,可以正式進行國際路演及公開招股。 根據工行H股承銷團一位高層估計,工行可能將在9月21日那次上市委員會每周例會上接受上市聆訊,在9月28日前得到批復,10月27日掛牌。 該人士說,在未來兩個月,工行要解決A、H股同日同價上市的技術問題,及中央匯金持有的工行股份,會以普通股、H股流通股還是A股流通股形式等棘手問題,相關的決定會寫進招股書定稿。 “上市日程只是我們的內部計劃,還要視乎上市委員會的批復進度及環球股市的情況。近期國際局勢很動蕩,美國一再加息令樓市泡沬岌岌可危,恐怖襲擊隨時發生,金價油價大幅波動,未來三個月會發生什么事?對工行上市會有什么影響?坦白說,我們真的掌握不了,只能見步行步。”上述承銷團高層坦言。 根據承銷團向大戶提供的工行的初步IPO計劃數據顯示,工行A、H股會同日同價上市,H股發行400億股,A股發行200億股,以2006年預測市凈率約2倍計算,每股作價約為2.84元(2.76港元),集資合共約210億美元(1700億元),將會打破1998年日本NTT移動通訊集資184億美元的紀錄,成為歷史上集資額最大的IPO。 “現在我們會見大戶,大家都會說有興趣,因為工行是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又是全球最大的IPO,沒有人會說不感興趣的,但關鍵在于價錢,客戶要在真正上市前一刻,參考環球市況,比較同類股票的價錢,才會決定是否認購,認購多少。”上述承銷團高層相信認購中行的大戶,絕大部分都會認購工行,投資工行長線短線都有獲利空間。 該高層還稱,由于中國是全球經濟的發動機,所以以往較少投資港股的環球資金,例如中東及東南亞資金,對于認購工行新股的熱情都較高。“我們和中行的承銷團一樣,都是希望招股期間環球市場不要出現重大不利消息,如果沒有壞消息,環球資金現時正苦無出路,工行這個特大IPO,出現得正是時候”。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作為工行A股承銷商的國泰君安和申銀萬國兩家券商,分別組成了隊伍龐大的工作小組,在北京忙于準備相關上市材料。券商對于此次承銷業務非常重視,申萬的投行小組由投行部總經理親自領銜。 按照最初的計劃,工行在國內上市的進程并沒有和海外上市一樣快。因此,國內券商成立的承銷團較工行海外IPO承銷團成立時間晚,幾家券商投行小組的工作就顯得更為緊張。 (本報記者徐炯、于曉娜對此文亦有貢獻)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