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上市公司 > 正文
 

訪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5日 11:38 證券日報

訪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做“先行者” 走品牌路

  2006年,雙鶴藥業(資訊 行情 論壇)的“二次創業”邁入了第三個年頭,行業的“聚焦戰略”讓雙鶴的大輸液、降壓、降糖三大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產銷經營的“統一”讓太行山走出來的企業煥發了青春。六十余年的“太行精神”為雙鶴藥業打下了深深的民族企業烙印,而敢于創新、勇于改革的魄力讓雙鶴藥業打破了桎梏,穩健地向打造 “中國輸液第
一品牌”、“中國降壓藥品第一品牌”、“中國降糖藥品第一品牌”的目標前進。

  近日,雙鶴藥業董事長衛華誠先生接受了筆者采訪,就通過二次創業實現“母公司做實、子公司做強、集團國際化”為廣大投資者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公司發展藍圖。

  做行業“先行者”

  前言:

  由于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廣覆蓋 低保障”的特點,決定了政府必然對藥品價格進行調控,而目前國內仿制藥品生產成本加大,藥品價格下調,利潤空間變窄。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醫藥企業如何在本土市場上保持長盛不衰、如何參與國際競爭,如何進行藥品創新?醫藥行業是“先行者”行業嗎?

  筆者:近些年,國內的醫藥行業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還沒有產生一些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這是為什么呢?

  衛華誠(以下簡稱“衛”):醫藥行業是一個先行者優勢非常明顯的行業,一般來說,哪個企業能夠走在前面,其他的企業就很難追上,這一點和汽車行業非常類似,汽車行業產品變革周期較長,四個輪子一個架子的產品模式100多年來沒有本質上的變化。

  醫藥行業作為“先行者”行業,由于先期進入者往往具有雄厚的積累,占盡先機,后來者很難有所突破,這也就是說,在醫藥行業中,新興藥業公司要超越老牌制藥公司很難。

  老牌制藥公司所擁有的優勢不僅僅局限在資本和

知識產權方面,深入人心的品牌、悠久的企業文化底蘊和雄厚的產品研發實力都是后來者很難逾越的鴻溝。

  筆者:醫藥行業發展非常快,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產品更新換代都是如此,您對目前國內的醫藥行業前景怎么看?

  衛:一個行業的發展前景主要決定于市場的需求,從國內醫藥行業來看,需求是非常旺盛的。目前,醫藥行業的發展速度還遠沒有達到人們的期望,在發達國家,如美國,醫藥行業能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8%左右,與此相比,國內的醫藥行業還沒有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占GDP的比例非常低。

  醫藥產品與人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疑難病癥,隨著環境的惡化和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各種更加令人棘手的致命性疾病也將會出現,這就要求醫藥工業能不斷地開發出新藥、特效藥出來。新藥的研究與開發是醫藥企業發展的戰略核心。一個制藥企業無論它在過去取得多大的成功,一旦它在新藥的研究開發上無所作為,那么它的產品就很可能馬上被療效更高的新藥所取代,企業也就有可能很快衰落下去。因此,醫藥工業是個永遠不停地向前發展的行業期。

  醫藥工業的投入是很高的,尤其體現在新藥的研究與開發上。據統計,美國的一個新藥的研究開發費,1980年為1-1.5億美元,1985年為1.5-2.5億美元,九十年代已達2-3.5億美元。國際上,制藥企業新藥的研究開發費已占其銷售收入的15%-20%。

  目前,雙鶴也在不斷加大新藥研發的力度,今年研究開發費的預算占了整個預算支出很大的比重。

  筆者:近些年,國際大企業間的并購案屢見不鮮,很多公司實現規模的迅速擴張,但也有一些企業不能實現融合,出現經營困境,您怎么看?

  衛:我們一直在反思雙鶴在經營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一個企業如果僅依靠產品經營的自身滾動,發展會非常慢,而企業通過并購可以實現資產的迅速擴張,但是國內的企業往往在規模發展中出現問題。目前,雙鶴正對產業進行調整,聚焦主業,有計劃、有步驟地退出非主營業務,與此同時,我們也在考慮能否通過一些新的創新模式實現企業戰略發展目標。

  并購的成功需要企業文化、經營體制的充分融合,這一點在國內還很難作到,國內企業的并購往往是派駐幾個管理人員,進行經營結構的基本嫁接。而在發達國家,并購一般要經歷:收購、拆散、業務并入等三個階段。

  可以說,重組企業只有作到資產并購、文化并購、業務鏈并購才能是成功的,這其中,業務鏈并購是重點,只有被并購的企業適合公司的發展,才有并購的價值。這樣才能避免并購過后,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出現很多“孤島”。

  責任重于

泰山

  前言:

  1980年3月20日和1982年11月30日,北京制藥廠(雙鶴藥業的前身)生產的原料藥(26類產品)、西藥制劑(31類產品)兩次向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申請,被批準并核發雙鶴牌注冊

商標。雙鶴商標就此誕生。在此之前,北京制藥廠產品一直使用“紅五星”、“三星”等商標。“紅五星”商標,象征著救死扶傷的責任,同時也意味著一家民族醫藥企業的責任。

  筆者:作為民族企業,打造民族品牌自然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公司對雙鶴品牌是如何定位的?

  衛:通過這些年的發展,雙鶴藥業越發的感到打造品牌的重要性,企業的二次創業就是要打造大輸液、降壓0號、糖適平等三大品牌,我們的要求是:市場地位+品牌優勢。

  醫藥行業的分類很多,但是企業的人才和資源卻是有限的,醫藥企業要想成功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二次創業讓我們分析了自身的情況,明確了認識,聚焦主業、聚焦核心產品成為了雙鶴藥業董事會成員、管理團隊和全體員工達成的共識。在當今經濟發展異常迅猛而信息充分對稱的情況下,醫藥公司的發展是靠不斷自主創新的推動,而品牌是決定公司價值及其市場地位的重要標志之一。

  以大輸液產品為例,2004年,雙鶴藥業輸液的產銷量就達5億5千萬瓶(袋),在全國大輸液產業中穩居第一。目前,雙鶴藥業已在全國擁有6個戰略基地,年產能達到8億瓶以上;不僅在中國輸液市場中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而且也成為世界范圍內最大的輸液生產廠商。我們大輸液新的發展戰略是在充分總結雙鶴在大輸液中的各種優勢、對自身實力和市場需求科學判斷、借鑒國際先進企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

  打造長壽企業

  前言:

  雙鶴商標的造型象征著北藥事業不斷昂首奮進拼搏,俯首為人民無私奉獻,雙鶴牌藥品飛遍全國,走向世界。外輪廓的松葉圖案,象征著生機勃勃,青春常在。松鶴組合寓意吉祥如意,延年益壽。做一個長壽的企業,同樣是雙鶴人心中的志向。

  筆者:現在,國際和國內的醫藥行業競爭都非常激烈,長壽的醫藥企業為數不多,如何才能讓企業能更加穩健的成長呢?

  衛:作為一個企業,雙鶴藥業應該是資源轉換的增值器,同時也要給股東、客戶、患者等相關的利益主體帶來價值。我們希望能把雙鶴藥業建設成為一個引領價值創造,用利潤作為驅動的長壽企業。

  想要打造長壽的企業關鍵是要勇于創新,我曾研究過同仁堂(資訊 行情 論壇)的發展史,在同仁堂三百多年的經營歷程中共進行了13次的創新,可以說,不斷的創新帶給了企業新的活力,也讓企業更加適應市場的變化。

  我們雙鶴藥業的一次創業和二次創業也是一種創新。今天的中國醫藥市場正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市場機遇很多,企業對經營結構和發展規劃的要求不是很高,更多的是依靠有魄力的企業家的個人能力。現在我們推進二次創業面臨的環境就復雜多了,市場競爭者之間的信息更加對稱,這就要求企業能夠將個人的智慧轉化成組織的執行能力。

  筆者:如今,市場中的各類藥品門類繁多,公司如何在產品創新中占得先機呢?

  衛: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過去的10年,是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與此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很大提高,導致了生活方式、膳食結構及疾病譜的轉變。比如說,目前高血壓和糖尿病藥物使用人群的年齡結構也出現了變化,國內30-40歲的中青年人成為了主要的消費者。有關統計顯示,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和心臟病已分列我國居民死因的1-3位。雙鶴藥業的降壓藥物主要就是針對心腦血管疾病,此外,今后不排除雙鶴開發腫瘤藥物的可能。

  筆者:您提到的二次創業已經到了第三個年頭了,您認為離當初目標還有多遠?

  衛:我們所要實現的“二次創業”目標是:戰略布局合理,資源協調一致,產業結構優良,主業競爭優勢明顯,核心競爭力突出,人才輩出、才華盡顯,能夠充分創造價值的全國醫藥產業的領先者。

  雙鶴藥業的二次創業希望通過集團化、事業部制等新的管理模式,實現“聚焦”、 “統一”,做大產業,做強主業。“聚焦”就是加大對企業、產品和品牌聚焦的力度,“統一”就是在研發、采購、生產、銷售和財務等方面實行統一。

  目前,雙鶴藥業已經基本實現了經營結構的改革,經營決策實行扁平化管理,例如,我們將原來的廠區獨立經營,變為廠長負責制。可以說,我們正在向集團化管理轉變,具體來說就是要給出標準、對下放權、計量考核。在產業方面,雙鶴藥業堅定地實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對該支持、扶持的,應該有所為的,要堅定不移地支持、扶持,對該退出的產業、企業和產品,要毫不遲疑地堅決退出。從注重多品種、廣覆蓋轉到追求核心競爭力 ,要通過“聚焦”,優化資源配置,突出核心業務,做大產品、做響品牌、做強企業。

  雙鶴的未來將致力于追求企業的“股東、客戶、員工、供應商、社會和政府利益合理化”,構建一個和諧、健康長壽的醫藥企業。(劉興龍)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