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虹:疾速前進技術創新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1日 13:01 新浪財經 | |||||||||
題記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致力于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自主創新體系、打造優秀自主品牌,是提升區域競爭力的關鍵環節,也是四川省強力推進工業強省戰略的重大課題。
自主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中國彩電業的“龍頭”長虹,自創業以來沿著“把握消費需求,夯實技術基礎,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道路發展,逐步成長為世界級的中國品牌。今天,肩負著走向世界的歷史使命,長虹重新確立了“以市場為導向,自主創新為主,技術引進為輔,立足應用技術,突破核心技術”的發展方略,為后來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有三項費用決不能省。一是市場建設的費用不能省;二是技術開發的費用不能省;三是人才培訓的費用不能省。市場建設事關長虹當前的發展,技術開發事關長虹明年、后年的發展,人才開發事關長虹今后十年、二十年的發展。 ——長虹公司董事長趙勇 2005年12月23日,長虹召開第二次技術創新大會。這一天,長虹兌現一年前的承諾,隆重表彰當年涌現的60余項技術創新成果,以500萬元獎勵這些成果的創造者,并將2006年技術創新獎金上調至600萬元,鼓勵科技人員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之路。 一年前的2004年度技術創新大會上,長虹深刻認識到作為傳統家電整機企業,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在產業鏈上謀求上游地位,擺脫關鍵技術、關鍵部件受制于人的現狀,技術提升、市場擴大、商業模式創新的“三坐標”思想首次被提出。這次大會,長虹高層鄭重承諾:2005年公司將拿出500萬元人民幣對技術創新進行獎勵,并確保逐年增加。 一時間,《長虹500萬重獎技術功臣》成為國內各大媒體關注的焦點。業內人士認為,長虹重獎技術功臣,是國內家電企業決心擺脫簡單價格戰,將工作重點轉向自主創新,走創新型發展道路的標志性信號之一。 長虹為何要走技術創新路 長虹為什么要選擇自主創新、走創新型發展的道路?長虹2005年度技術創新大會上,長虹高層再次強調,要實現長虹的產業夢想,要贏得長虹持續、健康的增長,成為一個令人尊重的企業,就必須強化技術創新。 長虹的這個認識是由慘痛的教訓帶來的。長虹公司副總經理兼長虹國家級技術中心主任巫英堅,對此曾有深刻分析:長虹國際化進程在中國企業“走出去”中有相當代表性。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長虹開始國際化,特別從2001年以后,長虹的國際化腳步邁得更快。 但是剛剛加入WTO不久,國內企業很快被兩個從未預料到的“大棒”打懵了:一是知識產權問題,最典型的是DVD案例,一臺中國制造的DVD只賣30美元,但每臺必須給國外企業付出16至19美元的專利費;二是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利用他國價格作比較,制造中國企業傾銷的矛盾。在這個過程中,國內企業逐步發現,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競爭中注定處于挨打的地位。 在核心技術缺失的大背景下,國內企業沒有完整的產品定義的權力,沒有高附加值、差異化技術形成的產品競爭力,行業利潤越攤越薄。一臺25英寸彩電,廠家利潤只有20、30元。更要命的是,價格戰似乎成為“華山一條路”。 只有改變僅靠規模發展的思路,積極實施技術創新,長虹才能可持續發展。 長虹高層認為,實施技術創新戰略,首當其沖要解決信心問題。 事實上,作為中國電子行業的領軍企業,長虹的成長從來就與不斷創新的理念緊密相連:上世紀70年代末,黑白電視機剛剛進入中國家庭時,長虹認定了制造彩色電視機的方向,毅然引進國外最先進的彩電機芯;長虹彩電不斷發展,尺寸上擴大到25英寸、29英寸,功能上從遙控電視到火箭炮超重低音……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到2000年,長虹已經完全掌握了電視機整機自主開發技術,自行開發出國際一流背投產品,在國內外引起轟動,技術比國內競爭對手領先了兩年。首批6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之一落戶長虹,更為長虹技術水平提供了旁證。 長虹人能行! 長虹技術創新的路徑何在 “2006年長虹技術創新工作的出發點,仍是公司領導于2004年提出的‘三坐標’產業發展戰略。”接近趙勇的人士透露。 何謂“三坐標”戰略?即面對技術、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壓力,長虹努力打造核心技術能力,從而在產業價值鏈方面,通過引進消化基礎上的創新和原始創新,向關鍵部品、軟件轉移;在產業形態方面,通過集成創新,尋求戰略合作,向信息家電、IT產品轉移;在商業模式方面,通過模式創新和結成戰略聯盟,向服務提供、內容提供轉移。 “三坐標”戰略描述了未來五年、甚至十年以后,長虹在哪里的問題,同時也描繪出長虹技術創新的道路、方向。 沿著“三坐標”戰略,長虹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短短一年半時間,從單純的家電制造商向標準制定商、內容提供商的轉變,集成數字電視、空調、冰箱、IT、通信、數碼、網絡、電源、商用系統電子、小家電等多個產業。顯而易見,長虹“三坐標”戰略的終極目標是3C融合,自2004年7月以來,長虹3C產業布局成效顯著:沿著產業價值鏈、商業模式及產業形態三大方向,長虹先后成立長虹朝華,進入IT領域;成立國虹通訊,定位在通信終端、網絡終端及個人移動電子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成立長虹信息,與中國電信、盛大合作,主營網絡增值業務,目前介入的領域集中在IPTV、視際通及ADSL終端上;成立虹微公司,擔負起IC芯片開發的重任。 隨著3C布局基本完成,長虹在IT、信息家電、內容及服務提供等方面逐步呈現出競爭力。由于新興業務的高成長性,長虹開掘出持續多元的利潤源,從根本上擺脫“命系彩電”的單一模式。2005年底,長虹成功入主美菱,強勢介入冰箱領域,由此,長虹“黑+白”的產業協同效應進一步顯現。 圍繞“三坐標”戰略進行的產業布局雛形已具,下一步,長虹高層考慮的,就是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從本質上推動各自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產業生態環境,增強產業持續盈利能力。 長虹憑什么實現技術創新 在長虹的技術路線圖里,長虹設置了技術創新戰略的中長期規劃。 短期來看,2006年,長虹技術創新項目涉及創新管理提升、創新平臺支撐、重點共性技術攻關、重點技術開發等4個方面;公司將設置600萬元技術創新項目總裁特別獎,并投入巨額資金加強重點共性技術攻關、創新平臺建設及異地研發基地建設,將在成都、深圳、北京、上海等地設立創研中心,形成以綿陽總部為中心的全球化創新網絡。 中長期規劃同樣有條不紊。2005年12月22日,長虹“戰略技術委員會”宣告成立。這個委員會規格很高,是長虹董事會下設的第一個專門委員會。根據規劃,長虹戰略技術委員會組織機構包括公司內部委員、外部委員及技術專家庫,委員會將審定企業創新戰略,確定創新資源分配方案,檢查創新戰略實施情況等。 與此同時,長虹深刻意識到:創新的決定性力量只能來自于人才。 經過近50年磨礪,長虹聚集了大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技術人才。但是,作為偏居西部的國有企業,如何與競爭對手在人力資源競爭方面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長虹提出,作為企業真正的核心資源,人才也必須與市場接軌。 通過市場化手段提升競爭力,打破原國企的用人機制、用人方式、薪酬方式——一套嶄新的“三打破”用人機制橫空出世,旨在解決人才愿不愿意來的問題。2005年起,長虹開始嘗試在幾個新成立的子公司里,試行股權長效激勵機制。長虹此舉,符合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鼓勵知識、管理等要素和資本一起參與分配”的政策,獲得了政府支持。 用較低代價,將老牌家電品牌美菱電器收入囊中,一次性獲取了冰箱的生產技術和能力;與朝華合資成立長虹朝華,獲取了朝華集團最優質的資源,長虹一躍成為國內第四大IT分銷商,并為其在IT業的發展奠下雄厚基礎;在美國擁有40余項發明專利、IC設計界傳奇人物楊剛博士,從美國硅谷歸來,毅然投身長虹;曾長期擔任IBM、西門子、三星電子、美孚、保時捷等國際大公司的設計顧問、世界一流工業設計大師高登·布魯斯先生受聘長虹……通過并購、引進、合作等方式,長虹吸收了一大批世界頂級專家,為企業集成多方技術,在3C時代獲取更大的技術協同效應提供了保障。 要讓人才發揮創新能量、要讓技術集成發揮協同效應、要讓創新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必須有一套完備的企業創新體系。 “加強整合、注重效率、釋放潛能”,長虹公司以此十二字方針為指導思想,構建全新的創新體系,從體制和機制保障創新活動的順暢實施。 整合公司內外部資源,建立開放式的技術創新網絡,建立銷產供一體化的技術創新流程,更好地面向市場集成創新。實施項目經理負責制,完善項目成本控制體系,將為創新工作提供來自管理制度的動力。建立人才培養、人才吸引、人員淘汰等機制,以績效評估為基礎的考核機制、激勵機制和薪酬制度,將會提升人員素質,優化人員結構,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創新積極性。強化知識產權意識,實施專利戰略和標準戰略,積極參與國家標準的制定,將最大程度地實現知識的商業價值。搭建公司內部的共性技術平臺,建立研發與銷、產、供銜接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渠道,將促使技術創新成果迅速轉化為商品。 激勵制度、創新政策的連貫性,將確保長虹技術人才保持創新的信心和活力。 三大核心技術能力支撐3C融合 2005年8月13日,隨著高登·布魯斯等一批影響力工業設計人物加盟長虹,表明長虹在工業設計國際化方面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成為其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砝碼。 高登·布魯斯的加盟,具有更多的標志性意義:通過實施技術創新戰略,長虹已造就三大核心技術能力:以虹微公司為主體的IC芯片開發能力;以長虹國家級技術中心為主體的嵌入式軟件開發能力;以長虹工業設計中心為主體的工業設計能力。 形成三大核心技術能力,對長虹究竟意味著什么?三大核心技術能力之間關聯點何在?它們能否支撐起長虹在未來3C融合路上的發展? 長虹造芯 2005年6月30日,長虹在成都組建四川虹微技術有限公司,這家由“海歸” 博士楊剛領銜的專業IC制造公司浮出水面,意味著長虹切中了行業企業核心技術缺失的軟肋。 集成電路的設計制造能力是衡量國家技術水平的標志,也是信息產業發展的必然方向。我國是一個IC的“消費大國”,但又是一個IC的“設計生產小國”。集成電路已成為制約信息產業發展的瓶頸。中國企業每年采購IC費用巨大。 采購量大、費用高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對企業而言,沒有IC設計能力,就沒有對未來產品的定義權。當前,國內各廠商的產品同質化趨向十分明顯,就因數字家電的功能基本取決于核心芯片,大家采購的都是國際幾個巨頭的通用芯片,只能在系統上做點加減法,無法形成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但產業更替的機遇又給了長虹希望:3C融合的大技術趨勢已確立,目前雖有公司推出了所謂的3C融合產品,但功能簡單,操作復雜,成本也高。其根本問題是基于計算機構架去研究家電產品,實際上是一臺“多媒體PC”,不是真正的3C融合產品。 真正意義上的3C家電的問市,將取決于芯片技術的大幅度提升。現在,世界同行都處于同一起跑線上,中國企業起步未晚。 虹微公司在短短8個多月時間里,已迅速組建了一支包括2名博士、30名碩士在內的技術團隊,他們有的來自于國內外各大企業,有的來自各大科研院校,具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回顧虹微的發展,楊剛感慨:“國內鼓勵自主創新的大環境,以及長虹公司在資金、技術、人才上給予的巨大支持,讓我們有勇氣、有決心,去碰一碰外國人壟斷的所謂國際領先技術。” 今年2月,虹微喜訊連連。繼數字會聚芯片誕生后,其它幾個芯片項目開發已進入尾聲,并將陸續運用于整機生產。 “短期內,虹微可為長虹公司提供具有自我特色的核心芯片,提升產品差異化競爭的能力。”楊剛信心十足,“長期來看,則將開拓出一個全新的產業方向,大幅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實力,使公司的設計能力從應用層面向上游核心層面擴展,提供新的利潤增長點。” 軟、硬件協同 “一塊獨立的芯片是無法使用的,那么誰來做配套的模塊,誰來做系統?就是技術中心來做。”2月在接受幾家媒體采訪時,長虹國家級技術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恩陽這樣定義自己的使命。 軟件是硬件實現功能的平臺,能將獨立的技術、核心部件完美地融入整機產品中。作為與集成電路同樣至關重要的關鍵技術,長虹必須建立自主軟件開發能力。今年1月13日,長虹企業技術中心“面向信息家電的嵌入式軟件平臺及關鍵技術開發”項目順利通過國家863軟件重大專項專家組的驗收。 “通過完成這一項目,我們已經具備了自主軟件開發能力,形成了完備的軟件開發平臺。”張恩陽透露,基于此平臺,長虹不但可以自行開發一些3C融合產品,更重要的是,有能力對更多共性技術進行攻關突破,做出更專業、更基礎的開發工作。 長虹技術中心的使命,不僅僅是負責建設軟件開發平臺這么簡單。 當長虹的產業領域越拓越寬,子公司也散布到了全國各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建設異地研發基地正在成為現實。但是,無論虹微公司、長虹朝華,還是國虹通訊、長虹信息,如果技術上單打獨斗,很難與對手抗衡。更何況,當前國內的競爭對手都在共同建設一些共性技術平臺,依據各自特長分工合作,避免低水平重復研發。在一家公司內,各子公司更應聯合起來,形成由多個子公司、多個研發基地組成的集群。 去年12月,長虹出臺《2006年技術創新大綱》,對長虹的技術版圖作了如此安排:充分利用當地技術創新資源,逐漸形成以綿陽為中心的全球化創新網絡。以虹微公司、技術中心為主體,在成都建設IC設計和嵌入式軟件基地;以國虹通訊、數碼科技公司、技術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為主體,在深圳建設移動通信、機頂盒、移動音視頻終端基地;以長虹朝華和技術中心為主體,在北京建設信息家電產品和嵌入式軟件基地;以信息技術公司和技術中心為主體,在上海建設固網信息終端、IC設計基地。 從中可以看出,長虹技術中心還需在公司整體技術構架上承擔整合技術資源、產生“1+1+1+1〉4”效應的“提口袋”的作用。 談到今年的打算,張恩陽說:“長虹的技術協同、整合的第一目的地設在成都。今后,虹微公司設計芯片的前期,技術中心就要同時開始設計系統。” 他分析,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與嵌入式軟件的互動設計,不但將大大加塊長虹創新成果投放市場的速度,也讓長虹另一個優勢發揮到極致:長虹既是產品的定義者、開發者也是產品的使用者。由于自己本身也是用戶,因此對芯片的功能定義和性能需求會很準確,且具有系統觀念,可更好地促進整機產品性能的提高與成本的降低。 尋找DNA,尋找“藍海” “工業設計不等于外觀設計。”見到長虹工業設計中心主任莫文偉,他首先糾正大家這一先入為主的觀念。 而在中國工業企業百年發展史中,工業設計就幾乎與外觀設計劃上了等號。這一觀念,因韓國三星的崛起而讓有識者參透,更因一手打造三星工業設計體系的一位美國工業設計大師高登·布魯斯的到來,讓國人警醒。 高登·布魯斯來到中國,為著長虹。2005年8月13日,在長虹工業設計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來自美國的國際工業設計界大師高登·布魯斯先生,以及來自中國清華大學和湖南大學的魯曉波與何人可教授,受聘正式成為長虹設計顧問。 高登·布魯斯等專家加盟,也是長虹打造工業設計能力的標志性一環。過去的2005年,設立深圳創新中心,成立工業設計委員會,舉辦“長虹杯”2005全國大學生感觀設計大賽,與GE合作,與浪尖、流行色協會合作……曾為內部“畫外觀設計”的長虹工業設計中心,突然間風聲水起。 什么才是完整意義上的工業設計?長虹工業設計中心副主任葉根軍說,那就是一家企業所有產品的“DNA”。舉個例子,美國蘋果公司所有的產品,即使不貼標簽,也能讓人清楚地辨別其“蘋果血統” ——簡潔、優雅、先鋒,這當然與外觀設計關聯甚深。但其創新的工藝、特殊的材質,以及簡單快捷的使用方式,蘊含著對品牌理念最深刻的理解、對大量先進技術的運用,這就不能僅僅用“外觀”一以概之。 “當前,我們工業設計的任務,就是把公司品牌理念物化到產品中。” 隨著新的品牌理念的營造,長虹品牌正在走向年輕化、時尚化,怎樣把握品牌發展的脈搏,確實是長虹工業設計中心必須承接的挑戰。 去年11月,長虹“天際”19系列平板電視在眾多參賽產品中脫穎而出,榮獲“中國2005年度工業設計大獎”,成為唯一一個獲年度大獎的平板類產品。長虹工業設計中心團隊還被組委會授予“中國2005年度工業設計特別貢獻獎”。但是,葉根軍認為這不足以成為長虹工業設計能力已然出眾的注腳,“我們的探索還相對初級,比如從外在形態上統一視覺、形成一定呼應等等。” 高登·布魯斯的能量在此時顯現。其“回到用戶”的工業設計理念,讓長虹工業設計人員奉為經典:從用戶最本質的需求出發,了解用戶的生活狀況、使用狀況,不但可以完善產品既有設計,還將發現新的“機會點”——發現新的功能需求,甚至新的產品需求。套用時下最流行的術語,就是發現“藍海”。 “未來,我們將通過專業的用戶研究體系,為整個公司尋找新的產業方向。”葉根軍說,工業設計中心會成為整個公司提供“概念產品”的前端,芯片設計、軟件設計將提供關鍵技術配套,將“概念”轉化為真正的產品。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