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菱管線市場化股改方案透析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2日 16:13 股市動態分析 | |||||||||
陳生 本周最值得關注的事件之一,是華菱管線推出的股改方案。 復雜的股改利益相關者
表面上看,華菱管線的股改方案僅似是一簡單的權證,但細究之,這簡單的背后,卻有著相當復雜的背景。 首先,華菱的認沽式股改,采用的是所謂的“歐式”權證,即行權時間只有最后一天。而農產品們,都是所謂的“百幕大”式的幾天或十幾天幾十天。然而最大的不同,在于華菱股改的最后形式沒有明確確定,可能是萬科式的權證,也可能是農產品、大冶式的權利。 個中原因來自華菱管線特殊的股權結構。 截止2005年11月25日,華菱管線的總股本約18.3億股,其中流通股約5.15億股,非流通股約13.15億股,并主要由中資華菱集團和外資米塔爾鋼鐵,以雙方極其接近的比例分別持有。 按照送股式股改主流的思維,約72%的非流通股比例,似乎送股潛力頗大,這也是與其他三家單純認沽式股改公司的又一不同,因為其他三家的非流通股比例較低,實施送股的確勉為其難。 但華菱非流通股中的中、外股東及其接近的持股比例,又使得這兩位絕對“權重”相關無幾非流通股股東,在送股式的股改中,面臨著與萬科、農產品們一樣的處境。 此外,由于華菱的外資股東米塔爾鋼鐵,入股時與華菱集團協議約定,雙方中的任何一方,均不得在未取得對方書面同意的情況下,單方或通過己方的關聯方,直接或間接地增持或減持對華菱管線的持股(當然假持時是無法通過關聯方的),并在雙方同意增持或減持時,保持“同步”,即按相同的比例進行,以保證雙方在華菱管線中股權比例的平衡。顯然,這一生效于股改前的條款約定,使得中方送股外方派現金式的股改也無法進行。 那么,單純派現式的股改是否可行呢?根據對華菱管線流通股截止2005年11月25日最近100%換手的價、量關系分析,流通股的算術均價約4.21元/股,價量加權均價(100%換手期間總成交金額/總成交量,其中總成交量略大于流通股股本)約4.23元/股,均低于米塔爾4.31元/股的入股成本。因此,僅就外方股東米塔爾而言,大比例地以現金方式支付“對價”,必然造成其入股成本的提高。然而更重要的是,米塔爾的入股,并非為獲取流通權而來,因此完全可以想象,非流通股股東以任何方式“贖買”流通權的所謂“對價”理論,根本無法得到米塔爾的認同。 而另一股改相關利益者,即華菱管線龐大的可轉債持有者值得特別關注。在華菱管線本次股改啟動前,其20億元可轉債中尚有17億之多還未轉股。甚至在今年中期,可轉債的持有人還曾聯手“逼宮”,要求華菱管線實施可轉債回售。 這一切復雜的利益相關者不同的利益訴求交織在一起,使華菱管線股改背景錯綜復雜、難以平衡。 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 雖然鑒于上述原因,華菱的兩大非流通股股東都無法接受送股縮股式的股改,但從流通股股東和可轉債的準股東角度看,送股訴求并非沒有道理。但必須指出,這樣的想法未免太過單純,因為它忽略了華菱所處的鋼鐵板塊,更忽略了華菱管線的特殊性。 眾所周知,鋼鐵板塊已經周期見頂,往日風光不再業績整體不景已是不爭事實。由此,即便大市轉暖,其反彈空間也肯定弱于大市。 而作為鋼鐵板塊一員的華菱管線,其獨特于鋼鐵板塊整體的特殊性,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 根據華菱2005年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度的累計凈利潤5.95億元,以其時公司總股本17.65億股計,折約0.34元/股。如果按同比例增長的預期,2005年全年可達7.93億元。考慮到米塔爾入股、公司技改效應將釋放等綜合因素,我們把華菱2005年全年凈利潤預期為8億元多,折約0.46元/股。這還沒有過多考慮鋼鐵板塊周期見頂等負面因素。 這就是說,華菱股改前收盤的股價4.75元,所對應的市盈率已達10倍之多,遠高于目前公認的鋼鐵類公司6倍的“公允估值”水平。 更應值得注意的是,無論認沽還是改為送股為主,都將導致轉債出現較多的轉股。這意味著到年底,華菱總股本定將超過截止三季度末,即超過17.65億股。原來以17.65億股計算的10倍之多的市盈率,將隨轉股而再次被有所提升。 而交易所是不會因轉債轉股的因素而對公司的股價進行“除權”,盡管它如同送股轉增一樣增加了股本,攤薄了每股收益。而這一切,都將使華菱的股價,更多地超過鋼鐵板塊的平均水平。 如此一來,一般流通股股東試圖通過股改送股,至多只能達到攤低成本的目的,若想有所收益恐是美麗泡影。這還未算以4.40元更高成本轉股的轉債準股東。 而對于華菱集團和米塔爾,向流通股股東送股必將導致其在公司中的股權比例大幅下降,斷然不會被其接受。 如此看來,送股式的股改,在華菱這種特殊情況面前,完全行不通。因此,基于在股改中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社會公眾投資者利益的基本原則,華菱的兩大非流通股股東以4.82元,高出4.21元平均成本約14.5%的價格,以幾乎全部承擔行業周期必然下跌風險的形式,鎖定投資者在二級市場價格的大部分風險,就成為華菱管線股改的唯一選擇。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