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整合石化板塊 四大煉廠齊擴產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3日 15:01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何清 上海報道 中石油一擲61.5億元回購旗下吉林化工、錦州石化和遼河油田三家上市公司,使這家中國第一石油巨頭資產整合的大幕終于拉開。 而與此同時,一場以煉油加工能力為核心的石化產業整合行動也在中石油內部迅速展
“我們的目的是整合煉油產能,實現規模效應最大化,盡快讓中石油成為世界頂級石油巨頭。”11月18日,中石油總部相關官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此態度十分明確。 四家獨大 1998年的石油行業大重組將位于黃河以北的29家煉油企業盡歸中石油旗下,但這些企業普遍存在單套裝置規模偏小(一般在300萬噸左右),相關裝置產能不匹配、產能分散、職工冗員太多等問題,這導致近幾年來中石油煉油板塊的業績始終較中石化低。 對一個煉油企業來說,煉油單位現金操作成本可謂是生命線,因為原油的進價與成品油的銷售價格都不由煉油企業決定,因此煉油企業現金操作成本對企業的盈利能力影響巨大。 以兩大石油巨頭煉油板塊現金操作成本為例,中石化2004年年報顯示為1.98美元/桶;與之相比,中石油2004年年報顯示該項達131元/噸(約2.16美元/桶),兩者相差近10%。而這個數字亦是中石油在2003年與2004年耗資近26億元關閉低效煉油化工裝置后才取得的,否則在這項指標上中石油將落后中石化更多。 記者日前獲得的一份中石油內部資料顯示,中石油在綜合考慮原油供給成本、成品油輸送流向及企業原有產能基礎等諸多因素后已經制訂出一個整合煉油產能的詳細計劃。 由于大連具有深海良港的地理優勢,既便于原油的進口加工,又可以迅速實現成品油的南下輸送,因此中石油首先將重寶押在大連石化。 按照規劃,大連石化原有的3套300萬噸蒸餾裝置將分別被擴能為450萬噸、600萬噸和1000萬噸,同時配套上馬加氫裂化、渣油加氫、直餾柴油加氫等一系列裝置和30萬噸原油碼頭等一批公用工程。目前大連石化煉油加工能力已達到1000萬噸以上,待2007年其1000萬噸蒸餾裝置竣工后,一次加工能力將達到2000萬噸,由此成為國內最大的煉油企業之一,并成為中石油挺進南方油品市場的戰略橋頭堡。 與此同時,中石油還計劃依托中哈石油管道、原油東送管道以及泰納線對獨山子石化、蘭州石化和大慶石化進行擴能改造。 由于這幾家企業都身處內陸,因此其規劃目標都是建成煉油化工一體化。其中獨山子石化、蘭州石化都計劃在建設1000萬噸煉油產能的同時,上馬100萬噸乙烯項目,而大慶石化則計劃上馬80萬噸乙烯項目。 整合思路 事實上,中石油高層整合旗下煉油產能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其前任總經理馬富才任上就開始籌劃如何做大做強石化產業,實現中石油上下游一體化的目標。 “國外石化企業目前一次加工能力基本上都已達到1000萬噸以上,像韓國的煉油企業更在2000萬噸左右,而釜山的煉油廠一次加工能力達到了4700萬噸。有了如此巨大的煉油產能做依托,乙烯、聚乙烯等裝置的規模運行才能有保障,相比之下我們在煉油產能這一塊首先就不足。”上述中石油官員介紹道。 而面對旗下良莠不齊的煉化企業,中石油高層面臨的首先是理順關系,將這些在地方上有重要影響力的諸侯真正納入自己的管理之下。煉化企業對于地方稅收、人員就業等有重大影響,長期以來這些企業的領導擁有很大的經營決策權,如何才能將其納入公司整體發展戰略中呢? 中石油主管煉化板塊的副總裁段文德自2002年上任伊始就親自操刀,對中石油旗下煉化企業進行大規模整合。 “在總公司的統一安排下,煉化企業的經營決策、融資貸款權力等被上收至股份公司煉油與銷售事業部和化工與銷售事業部,由這些股份公司的職能機構統一籌劃煉化企業的關停并轉、項目進程。那些原來的煉化子公司只需負責企業的安全生產和成本核算,實際上成為了股份公司下屬的車間。”11月20日,一位深悉內情的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道。 鑒于旗下煉油能力分散,且冗員眾多的實際狀況,中石油一方面按照國務院關停小煉油的指示,從1998年開始先后壓縮、合并、關停了林源煉油廠等下屬企業的產能,為公司整體發展預留空間;另一方面從油源供給成本、市場輻射等諸多因素考慮制定出將大連石化的一次加工能力由1000萬噸擴大到2000萬噸,將大慶石化、蘭州石化由500萬噸擴大到1000萬噸,將獨山子石化也擴展到1000萬噸的戰略規劃,并在此基礎上還將擴建其乙烯產能,從而打通整個石化產業鏈,實現規模效應,最終使其成為集團石化板塊的龍頭。與此同時,公司其他煉油廠將保持現有產能不變,積極向深加工方向發展。 “這樣做的好處立即顯現出來,內部競爭少了,市場價格穩定了,公司利潤也出現大幅上升,收權時的阻力慢慢消失了。” 一位中石化研究人員認為,“中石油煉油產能整合是國際石化市場發展狀態下的必然。” “目前國內東部油田均已進入衰退期,原油對外依存度逐年攀高。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石油希望提高石化業務的利潤率就必須在整合產能、發揮規模效應的同時,發展優勢企業,減小內部競爭。此次回購吉化和錦州石化,原因也在于此。” 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遼河油田、錦州石化、吉林化工不僅地域相近,而且是一條產業鏈上三個不同業務環節石油開采、煉制、化工的公司,如果將其整合,遼河油田就可以為錦州石化生產原料,錦州石化為吉林化工生產原料,銷售終端變長,利潤率增加,無論油價高低都可保證贏利。 以吉林化工為例,中石油是吉林化工約70%原油需求的供貨商,同時從吉林化工購買大約相同比例的成品油。中石油回購這三家上市子公司之后,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油銷售的整個產業鏈將得到整合和優化。 精細化之路 那么除了重點扶持四家煉油公司擴大產能,中石油旗下其他煉油廠未來之路將如何繼續呢? “目前國內正處在能源緊張時期,不可能再大規模關停煉油裝置,況且國內一次加工能力在200萬噸以下的小煉油都已經關停了,再關停煉油裝置操作難度太大,會在地方遭遇強勁阻力。” 申銀萬國證券分析師黃梅龍認為。 上述中石化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認為,“既然選中那四家企業作為石化板塊的龍頭,那其他企業就只能把企業未來發展的重點放在精細化工上面,因為我國石油資源對外依存度已達40%,不可能要求所有煉廠都走規模化之路,而精細化工產品的附加值遠高于煉油,這樣也可以彌補規模化不足的缺憾。” 來自中石油內部的消息表明,中石油確實正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 中石油旗下一家一次加工能力300萬噸-400萬噸的煉油廠去年10月就上馬了一套3萬噸甲乙酮裝置,并積極謀求向工業溶劑生產的方向發展;而大慶煉化最新投產的30萬噸聚丙烯裝置投資達14.16億元,項目竣工后大慶將成為世界級聚丙烯生產基地。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