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滾動新聞 > 伊利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贊助商 > 正文
 

駿馬出草原 國有相對控股企業伊利集團發展紀實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1日 08:53 人民網-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于猛 岳富榮

  幾天前,內蒙古伊利集團發布公告,前三季度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0.60億元,同比增長32.27%,上繳稅收6.8億元。收入、利潤、稅收等主要經營指標全部超過去年水平。

  照此增速,伊利今年成為全國首家年銷售額突破百億元的乳品企業幾成定局。 

  從年產值70萬元到100億元,伊利走了22年。22年前它像一匹駿馬,從大草原一躍而出,從一個作坊式乳品小廠發展成為國有中型企業,又從中型企業改組為一個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現在已經發展成為國有相對控股大型企業集團。

  伊利的三級躍,是中國乳業的一大步。  

  在伊利的引領下,以乳品加工企業為重心而鍛造的上、中、下游數千億元的產業鏈已經形成。同時,一批民族品牌的乳品企業正在做大做強,他們共同締造著行業奇跡,掀開了中國民族品牌挑戰世界乳業的嶄新時代。

  引進和創新,占領競爭的制高點

  記者的采訪是從伊利的牧場開始的。  

  踏進伊利的牧場有兩個想不到。 

  一想不到看奶牛還要消毒、換鞋、穿白大褂。在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伊利牧場園區,記者領略到了“第一車間”對衛生條件要求的“苛刻”。據介紹,這樣做是阻斷疫病傳入的一種有效方式。  

  二想不到奶牛活得如此“享受”。在內蒙古和林格爾縣伊利第七牧場,記者看到奶牛從出生就擁有自己的檔案;每頭小牛都有自己的“

兒童房”(牛犢島);產奶時,它們在配備著具有仿生系統的擠奶器的擠奶大廳,聽著舒緩的輕音樂,貢獻著醇香的牛奶。  

  技術人員告訴記者,伊利對原奶的要求是世界級的。伊利先后為奶源基地建設累計投入8億多元,并按最嚴格的管理措施來保證奶牛的健康,這樣才能既使奶牛的產奶量提高,也保證了原奶的品質。  

  隨后,記者走進了位于呼和浩特市金川開發區的伊利液態奶生產基地。原奶擠出后,直接進密封罐,再由冷藏車送到這兒,整個過程沒有一滴牛奶暴露在空氣中。在這條日處理鮮奶1500噸的生產線上,18條高度自動化生產線上只有極少數工人在忙碌著。只見牛奶像小溪般地“流進”包裝袋,機械手自動碼摞,再由無人駕駛車送入2萬噸容量的現代化庫房,等待7天的試驗期。質量控制、監督部門的電腦每隔15秒鐘就自動抽檢一次,保證所有進入市場的產品都可以追溯到任何一個生產環節。  

  在設備和技術上,伊利每上一條生產線,所引進的裝備一定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從養奶牛、擠奶到生產液態奶、奶粉等,伊利幾乎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設備。 

  伊利人很清醒,在這個對

食品安全質量要求極高的行業,裝備和技術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強手如林的乳業市場上,和國外對手短兵相接,要想短時間內在技術、制度、管理等方面超越他們,引進、消化、吸收無疑是最適合的策略。  

  他們提出,“用全球的資源,做全國的市場”。2000年,伊利率先開始大規模引進瑞典利樂公司的超高溫滅菌技術和設備,使牛奶的保質期延長20倍,此舉突破了傳統制造工藝的保質期短因而銷售半徑小的問題,液態奶開始真正走入百姓生活,也使伊利從地區品牌開始走向全國。隨后,伊利不斷加大投入,近6年來,伊利集團先后投資8億多元,全面啟動乳業技術改造工程。  

  伊利不是單純的“拿來主義者”,其龐大的技術部門還要對每一臺引進設備改造、升級,促使生產效率再提高。他們自行改造的自動回收系統,2000年以來每年節省了上千萬元的成本。  

  伊利的創新始終圍繞著品質展開,不僅拿來“硬”的,還要“軟”的———不斷引入全球范圍內的更高標準。伊利是業內第一家通過HACCP這一國際通行標準認證的企業,同時又把更為嚴格的醫藥行業GMP認證引入了食品業。  

  十多年來,伊利堅持按銷售額的3%提取技術進步基金,并建立了一支知識全面、水平先進的技術研發隊伍,其專職研發人員已占職工總人數的5.5%。到去年底,伊利相繼開發出600多種產品,獲得各種專利近500項。今年,伊利又發起成立了內蒙古乳業研究院,把內蒙古的有關畜牧業、乳業的科研院所整合起來,致力于開發、輸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工藝。 

  精確管理,讓細節“跳”出來

  伊利的肩上挑著百萬農牧民和億萬消費者的利益,面前是競爭日益激烈的乳業市場。  

  伊利集團董事長、總裁潘剛說:“伊利在哪個環節都輸不起,不能出現丁點疏漏,否則就是一場災難。”  

  天下大事,必成于細微。伊利全面實施精確管理,以此提升企業的運行效率。精確管理的核心是細節管理,要考慮問題的每一層次,每一細微之處。

  精確管理要求把供應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作為關注的重點,將奶農、牧場、奶站、供應商、加工廠、經銷商、服務商等都納入質量控制系統。在已建立的全方位質量管理、質量控制體系下,完善質量預警體系;在集團內部實行管理到位、責任到人,各企業、各單位都必須嚴格按照“為消費者提供100%安全、100%健康優質產品”的質量目標,開展質量管理工作。 

  去年12月,伊利爆發了自成立以來的最大高管危機。人們曾一度為伊利的前景擔憂,但后來發現,伊利“依然故我”,而且創造了更出色的經營業績。今年前三季度,伊利的銷售收入已經超越2004年全年水平。伊利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股東們看重的就是經營業績。今年6月,伊利舉行股東大會,在高管危機后的一段艱難時期帶領伊利前行的總裁潘剛,毫無懸念地以全票當選為董事長。大危機之后的主營業務平穩、快速增長,不僅使人們認可了伊利新的高管班子,更表明今天的伊利在管理上已經走向成熟。 

  背負“責任”的民族品牌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支撐伊利向前發展的還有伊利人的拳拳愛國情和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  

  伊利有一個不賺錢的公司,這就是飼料公司。他們專門研究、配制、生產符合各地情況的奶牛飼料,以成本價賣給奶源基地的農牧民,促進奶源質量和數量的提高。  

  和伊利的事業一起成長的有多少人?可能誰也說不清。  

  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前旗農民李仁義開心地說:“我家25頭奶牛,伊利月月給我開工資(每月通過銀行發放購奶款)。我現在和城里人沒啥兩樣。工資銀行開,口糧進城買。”  

  李仁義的情況是內蒙古千百萬奶農新生活的一個縮影。  

  數據最有說服力。伊利堅持“共同富裕”的原則,多年來累計為養奶牛戶發放奶款100多億元,以滾動的方式向農戶發放購牛款近20億元。如今在內蒙古草原,東起呼倫貝爾,西至八百里河套,以及京津唐地區、東北濱洲線等地,在伊利的帶動下,奶牛飼養業在迅猛崛起。奶源基地的建設帶動了幾百萬農民脫貧致富,乳品企業的發展也為社會創造了幾十萬個就業崗位。  

  作為國有相對控股企業,作為領跑乳業發展的著名品牌,伊利也是全國食品企業納稅的表率。去年國家稅務總局發布全國納稅500強報告,伊利成為唯一入選的乳品企業。呼和浩特市國稅局總會計師辛耀軍告訴記者:從1993年至今,伊利集團給國家累計上交稅收超過27億元,從來沒有拖欠。呼和浩特全市稅收總額乳業占到1/3,而伊利集團的交稅額又占到了這1/3的80%左右,連續多年成為呼市的納稅

狀元企業。  

  伊利這匹草原駿馬奔跑得越來越穩健了,志向也越來越大。  

  潘剛表示,今天取得的所有成就,只是伊利新的起點。伊利要做百年老店,要做世界的伊利。目標是:進入世界乳業20強,在世界上打響“中國伊利”的民族品牌!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81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