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向文件
成都報道
12年一輪回。12年后的今天,四川富豪曾雁鳴正在經歷創業以來的最大危機。
6月10日,迪康集團無奈轉讓了成商集團的控股權。另外,迪康控股的衡平信托也已經進入了重組通道。兩筆交易完成后,曾經以業務包括醫藥制造、醫藥流通、零售百貨、金融信托四大領域,擁有資產和管理資產規模已達100億元而自豪的迪康集團,將回到只有老本行醫藥制造的起點上。
事實上,曾雁鳴控制的迪康集團在經歷了三年的瘋狂擴張后,已經顯現出后繼乏力的態勢。值得借鑒的是,此刻,同樣因瘋狂擴張而崩盤的德隆控制下的德恒證券,正在重慶高院過堂;而同樣因擴張過快而資金鏈斷裂的張良賓則剛剛謝幕朝華系。
“曾雁鳴以及迪康集團面前有道坎,能否邁過去,三個月內可見分曉。”迪康集團一員工如是預測老板的命運。
資金鏈告急
“迪康集團現在資金鏈緊張。”6月16日,迪康集團有關人士如是說。
銀行對迪康集團的走向反應最迅捷。
6月20日,某股份銀行成都分行高層稱,迪康集團2003年資產負債率達到75.3%,流動比率僅為69%,速動比率僅為59%,凈利潤也只有1737萬元,綜合這些因素,總行在去年三季度就曾通知分行暫時停止對迪康授信。他估計現階段其它銀行也不敢貿然再貸款給迪康集團。
曾雁鳴1993年創立了迪康公司,并先后重組了四川省醫藥工業公司、重慶長江制藥等。2001年,迪康藥業上市,募資5億元。
隨后,曾雁鳴利用財務杠桿的力量,以迪康集團為支點,控制了成商集團65.75%的股權、衡平信托49.92%的股權,再通過衡平信托控制了寶盈基金49%的股權。因曾雁鳴持有迪康實業30%股權,迪康實業又持迪康集團50.74%股權,迪康集團持迪康藥業58.79%的股權,所以該資本帝國的實際控制人是曾雁鳴。
不過,今天的迪康集團實際上在幾大業務領域都遭受了資金面上的重重壓力。
金融信托業上,衡平信托早已成為四川銀監局的重點關注對象。
今年2月,四川銀監局領導在四川省召開的金融形勢分析座談會上說:“衡平信托、四川金融租賃等三家金融機構存在較大的經營風險,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化解,將會影響成都市甚至四川省的經濟金融穩定。”
銀監局的重點盯防主要是因為2004年衡平信托經營一塌糊涂。
6月20日,本報記者看到衡平信托一個小股東2004年的財務報表,其中關于衡平信托有一份附注稱:衡平信托2004年補提資產減值準備159854558.05元。
2004年衡平信托第一次臨時股東會決議,由于該公司對注冊資本有嚴格要求,計提減值準備后各股東要相應增補資本金以保證彌補注冊資本金的不足。銀行人士分析,這應能說明衡平信托2004年的虧損至少是近1.6億元。
目前可知的是衡平信托在閩發證券項目上虧損了幾千萬,可以推測衡平信托2004年還有其他項目存在大幅虧損。這一點并未得到衡平信托的證實。
2005年一季度,衡平信托控股的寶盈基金管理的基金泓飛、寶盈泓利、基金泓陽三只基金的凈收益合計約為-7144萬元。
在零售百貨上,迪康集團亦未有建樹。
2004年成商集團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是-4066萬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是-2.01億元。一位成商集團內部人士稱,迪康百貨在重慶投入的1.8億幾乎是顆粒無收。
在醫藥制造上,迪康藥業2004年度的凈利潤比2003年下降了41.9%,僅為746萬元,一季度迪康藥業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440.5萬元。這應該讓曾雁鳴憂心不已。
在醫藥流通上,迪康集團因為無力支付重慶醫藥1.87億元的股權收購款,直接出局和平藥房的收購。
此時的迪康集團陷入四面楚歌。資金困難迫使迪康集團開始四處抓錢。
2004年12月,成商集團曾向迪康集團無償拆借7974萬元。
今年4月,成商集團以持有的重慶迪康百貨3000萬元股權,置換迪康集團位于成都市五塊石物流中心項目所對應的資產。為此,成商集團需要為迪康集團提供近1.7億元的現金差價。
截至2005年5月31日迪康集團及其關聯方還占用成商集團資金余額9085.35萬元。
而2004年12月16日,迪康藥業公告稱,公司將花費近3000萬元從大股東迪康集團購買兩項新藥技術。這被外界疑為迪康集團在套現。
到今年一季度,成商集團和迪康藥業兩家上市公司的負債,共計已經達到12.77億元。有知情者透露,目前四川證監局、銀監局對其運作都比較關注。
病因
“資金鏈緊張”是企業多發癥。
迪康集團一直很受器重。收購衡平信托時,成都國投伴隨進場,收購寶盈基金時成都工投一路出擊,受讓成商集團時則是在外地企業出資高于迪康集團的情況下完成的。
然而,迪康集團似乎并不爭氣。投行人士分析稱,造成迪康集團現在資金緊張的主要原因是過度擴張所致。
過度擴張一方面使得用錢太快。回頭看迪康集團的并購歷程:一路走來,迪康集團并購至少花銷6億元,收購成商集團花費大約3.1億元,收購衡平信托用了1.7億元。而衡平信托收購寶盈基金至少是1億多。
另一方面,新并購的幾大板塊都經營不善,只出不進,在宏觀調控融資不易的情況下,迪康集團自然資金鏈吃緊。
擴張并沒有錯,但像迪康集團這樣沒有做好“固本”工作,卻瘋狂擴張就值得商榷了。
上述投行人士稱,自從迪康集團最核心的板塊迪康藥業上市后,業績一直沒有突破。其2001年主營業務是9400萬元、2002為1.53億元、2003年為1.54億元、2004年為1.83億元。
業績差,造血能力弱,公司憑什么去大肆擴張?
然而,迪康集團卻先后進入不熟悉的零售百貨和金融信托行業。并購資金大多來自銀行,宏觀調控后,銀根緊縮,迪康集團“六月飛霜”也就不出意外了。
可以對比的是,成都恩威集團、地奧集團、科倫集團等醫藥企業和迪康集團同步起家,他們沒有走跨行業大肆擴張之路,目前發展很是穩健。
而迪康集團相關人士把迪康集團今天的困境原因歸結于國家宏觀調控。
另外,管理層流動太快對迪康集團打擊也很大。
迪康集團內部人士稱,短短幾年來,迪康集團歷經了舒平、曾永江兩任總裁,舒平、曾永江離開時其團隊也緊隨而去,其間管理層相互之間的打壓則不可避免。
16日,有迪康集團老員工稱,曾雁鳴作為老板并不是只考慮一個老板應該考慮的三個核心問題,即公司做什么、找誰去做、回收利潤,而是管得太多太細,這樣一來,大的戰略方針就難免出問題。
自救
6月13日,盡管迪康集團相關人士對本報提出,迪康集團現在是否在收縮戰線回歸醫藥制造本行以期保命的問題,不置可否,卻稱,從目前集團的運作上,記者應該可以自行判斷。
事實上,迪康集團在轉讓成商集團之后,還在緊鑼密鼓地運作出售所持的衡平信托股權。
6月14日,負責運作該項目的中鐵二局(600528.SH)底下的投資公司相關人士稱,現在還沒有最后確定,應該是由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來聯手收購迪康集團持有的衡平信托49.92%股權。
也有消息稱收購方是一家帶“中國煤炭”字眼的公司。
若此項重組完成,衡平信托控股的寶盈基金自然也會改頭換面。
在轉讓成商集團、衡平信托后,迪康集團將只剩藥業板塊,也就是曾雁鳴最初的發家產業。
此前市場雖然一直關注迪康地產。但迪康集團有關人士透露那是曾雁鳴弟弟曾林的產業,只是在使用“迪康”品牌。不過,本報記者曾經在衡平信托的電子公示屏上看到衡平信托為兩家帶迪康字眼的地產公司提供了兩筆共計5600萬元的融資。
“今年初,迪康集團原總裁曾永江、執行總裁易江的離職應該是迪康集團戰略轉移的標志性事件。”有知情人士如是說。
該人士稱,曾永江之所以離職,主要是在現階段在戰略定位上與曾雁鳴有一些分歧,曾永江比較崇尚擴張,迪康集團自他2002年加盟后,開始大肆擴張。
由于曾永江更換手機號,本報未能聯系上昔日迪康集團這個核心人物。其實,在去年德隆集團敗相初現時,時任迪康集團總裁的曾永江還讓其下屬認真收集研究過德隆案例。
也有投行人士分析,曾永江離開的根源應是利益之爭。
他稱,曾永江昔日任董事長的深圳矢量投資在衡平信托運作全興集團MBO項目時,順勢收購了全興集團20%股權,該項目是衡平信托運作較好的項目,而深圳矢量投資似乎對衡平信托其它項目并不感興趣。
華西證券有中層稱,無論是張良賓還是曾雁鳴,他們的企業集團基本上都是按德隆模式復制而來,堪稱類德隆公司。不過,由于膽子不及德隆大,現階段還能自我救贖。不論是張良賓以金蟬脫殼形式退出朝華系的救贖,還是今天曾雁鳴以收縮戰線渡過難關形式的救贖,亦復如是。
他稱,其實還有類德隆公司,宏觀調控到今天,這類企業基本上都處于困難時期。他認為曾雁鳴收縮戰線回歸老本行保命越冬的戰術,也許是這類公司今天最好的自救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