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倫電子走到十字路口 高管嘩變三名董事辭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26日 11:1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聶春林 武漢報道 6月12日,星期天,武漢精倫電子(資訊 行情 論壇)股份有限公司(600355.SH,以下簡稱“精倫電子”)辦公樓二樓一間小會議室。 上午9時整,隨著董事長張學陽邁步進入會議室,精倫電子2004年股東大會開始。與2
會議氣氛一開始便顯得沉悶,一場風暴正向精倫電子襲來。 繼張學陽深為器重的兩員大將——銷售總監邱長春、華東區域銷售負責人胡濤辭職后,在股東會上,羅劍鋒、劉起滔和鄧鋒三位董事又宣告辭職。羅和劉是精倫電子五位創始人之二,鄧是副總兼財務總監。 劉對公司2004年年度報告和董事會工作報告兩項議案分別投了棄權票和反對票,并向股東大會提出了修改公司章程的議案。 三位董事辭職,把矛頭直指精倫電子經營決策機制的頑疾及業績連年下降的困境。這家全國首家自然人持股的上市公司,在歷經3年奔走后,似乎走在了十字路口。 三位董事辭職 風起于青萍之末。有精倫電子股東坦承,股東之間在經營及管理理念上的分歧由來已久。而2004年公司僅僅實現微利、2005年半年報預虧,成了三名董事掛冠而去的導火索。 在股東大會上,劉起滔的發言慷慨激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集于一人,下屬子公司的設立、人事的任命,全由一個人說了算,董事會形同虛設。”他建議修改公司章程,實行董事長、總經理分設,真正實現公司所有權、決策權和經營權分離。 讓劉起滔感到遺憾的是,他的建議沒有得到股東大會批準:按照規定,重大議案需要提前10天提出,并向所有股東公示,他的建議沒有走完該流程。 董事鄧鋒則缺席當日的股東大會。另一名辭職董事羅劍鋒則選擇了沉默。他持有精倫電子14.25%股份,是最大股東張學陽的妻弟。 面對股東的發問,張學陽語氣平和:“個人意見是正常的,但對公司的發展沒有影響。”張學陽說,公司經營現在暫時遇到困難,不過公司董事會有信心帶領公司走出困境。張希望股東能夠理解和支持董事會工作。 劉起滔原兼任精倫電子關南工業園工程建設指揮部總指揮長,這是一個投資1.5億元的工程。精倫電子的宏偉計劃是,一旦工程完工,公司將從現在的廟山開發區狹小的廠區搬進新工業園,銷售規模達到10億元以上,以實現第二次騰飛。 6月13日上午,劉起滔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之所以堅決離開公司,緣自今年4月的一次董事會。在這次會議上,張學陽拋出了公司2005年發展規劃:2005年上馬的幾個項目,預計投資及管理、營運費用將達到1億元。 劉起滔和羅劍鋒對上述規劃提出異議。劉和羅的理由是,公司2005年產值估計只能做到1.5億元,成本就達1億元,必虧無疑。他們二人建議,公司要減少投資項目,裁減人員,集中精力發展有盈利能力的項目,以幫助公司度過寒冬。 最終,他們的建議在董事會上未被通過。“既然董事會聽不進我們的意見,我自己只能選擇離開了。”談起離開公司,劉起滔語氣傷感,神情黯然——劉一手打理的關南工業園目前施工正酣。 相較于劉起滔的直言,羅劍鋒仍是沉默。6月13日中午1時30分,針對記者的采訪請求,羅欲言又止,“讓我考慮一下吧。”一個小時后,記者再致電羅劍鋒,他答復:“你也知道我和董事長的特殊關系,我不太方便講話。”羅此前的職務是精倫電子深圳精鑒商用機器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他剛從深圳返回。據悉,公司董事會已決定撤銷這個深圳分公司。 43歲的鄧鋒離職,讓人唏噓。擁有美國綠卡的鄧,1999年接受同學張學陽邀請,毅然辭去美國阿肯色大學商學院的教職,舉家搬遷回國,加盟精倫電子,出任財務負責人。按照張學陽的設想,擁有美國北依阿華大學商學院MBA和孟菲斯大學會計學博士學位的鄧,負責精倫電子的成本控制最合適。 6月13日上午,記者致電鄧鋒,鄧正在銀行辦理業務。當天晚上,他將乘坐火車到深圳,隨后抵赴香港。“我離職主要是小孩今年秋季馬上要讀初中了,我想讓她接受美國教育。”作為精倫電子董事,鄧只不過是一個職業經理人,他在公司沒有任何股份。“我應遵守游戲規則,不能接受采訪。”鄧稱,自己的下一站,將是重拾老本行,回美國教書。 技術VS市場 1992年借款10萬元創立精倫電子時,張學陽絕對不會想到,13年后,當公司逐步做大,5個創始人股東,2名同時離去。劉起滔認為,股東之間的分歧,根源在于公司發展究竟是以市場為主導還是以技術為主導。 一直想“干點激動人心的事”的張學陽,1984年從華中師范大學物理系畢業后,他作出了在當時被認為是“驚世駭俗”的選擇:沒有去分配單位武漢市某中學報到,而是當起了“自由職業者”,為一些中小企業做電腦程序、改進電路或講解電腦知識。 1997年,張學陽與五位志同道合者創辦了精倫電子,在短短的8年之內,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的公用電話計費器生產商。2002年,精倫電子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3100萬股流通股共募集資金4.7675億元,幾位創始人也一夜暴富。 憑借技術領先,精倫電子繼電話計費器后,又在IC卡電話市場小有斬獲,這更加堅定了張學陽“技術主導”的信念。在張學陽眼里,企業可分為三類:市場運作型、資本營運型和技術驅動型。他說:“精倫電子要堅持做技術驅動型企業,用技術引領市場。” 精倫電子一名員工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開發的產品有上百種,而真正投入市場的很少,主要原因就是這些產品“有技術,無市場”。 張學陽的思路是,技術領先的產品利潤空間大。正是在這種思路指引下,公司700多名員工,有近400名研發人員,且大多為碩士以上學歷。有精倫電子員工認為,在產品開發上,張學陽舍得斥巨資,有時甚至可以不計成本。 作為自然人持股的上市公司,精倫電子五大股東中,張學陽、曹若欣、蔡遠宏三人均為技術出身,在創立公司之前,對市場開拓較為陌生。 相較于上述三人,羅劍峰、劉起滔則長期在市場摸爬滾打,對市場需求相當了解。 在董事會重大決策中,很自然就形成了兩種觀點:技術先行和市場主導。在五位股東中,張、曹、蔡在技術上易達成一致,其結果,總是技術派人數居多,持市場導向的觀點總是被否決。 治理結構缺陷 精倫電子近年年報顯示,公司凈利潤呈高臺跳水趨勢:2002年8250萬元,2003年4478萬元,而到2004年,則變為564萬元。2005年第一季度,公司首次虧損,虧損達1753萬元。精倫電子的業績預警報告稱,公司半年報仍有可能虧損。 針對上述現象,6月14日,精倫電子董秘金家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公司業績下降,緣自公用通信市場不好,整個市場有向下走趨勢,產品早已過了市場飽和期。 華中科技大學一位電信專家分析,精倫電子業績變臉背后,是公司產品結構單一,原有產品市場幾近飽和,又沒有圍繞市場需求開發出新產品。這位專家認為,精倫電子當時的迅猛崛起,除了與其產品技術過硬外,更為主要的是電信市場其時正處于高速成長期,產品供應呈現短缺狀態。精倫電子不能用原有的經驗,來開拓現有的電信市場。在這位教授看來,精倫電子一直追求的電信市場暴利時代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終結。 有熟知內情的人士認為,造成精倫電子今天這種局面,表面上看,是技術主導和市場主導理念的交鋒,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公司治理機構缺陷所為。張學陽集公司董事長與總經理于一身,掌握公司決策權和經營權。 劉起滔透露,公司投資5000萬元,與數位留美博士合資成立上海鮑麥克斯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進入數控技術和機電一體化領域。這么大的一個項目,居然沒有做可行性研究報告,在劉起滔和羅劍鋒極力反對的情況下,竟然也能通過。 上市后,精倫電子斥資1億多元,成立了四個子公司:上海精倫、上海鮑麥克斯和深圳精鑒和武漢精倫軟件。除了武漢精倫軟件公司2004年剛剛成立,尚未見效外,其他三家公司基本處于虧損狀態。 精倫電子一名股東透露,由于公司治理結構的缺陷,董事會沒有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預算:開發什么產品,上什么項目,投資預算多少?均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根本不考慮項目是否盈利。這名股東認為,在現有機制下,即使公司找出有市場前景的產品,也很難做好業績。 深圳智多盈研究主管余凱認為,精倫電子業績連續三年高臺跳水,并有繼續下滑趨勢,公司總經理負有重要責任。而目前公司總經理位置固若金湯,這在一個治理結構完善的公司,是絕對不會出現的現象。 鄧鋒謹慎地向記者表達了他的觀點,精倫電子若要擺脫目前困境,持續穩健發展,必須要做到三點:一是有一個良好的經營決策機制;二是選擇市場前景看好的產品;三是建立良好的非股東管理層和員工激勵機制。 精倫電子能走出困境嗎?張學陽在電話中告訴記者,2005年公司要度過寒冬主要有兩條:一是加大傳統產品在海外市場的拓展力度;二是公司研發積累深厚,新產品稅控機系列、居民身份證閱讀器等,公司已取得了相關資質,其市場啟動工作也在進行,近兩年也會漸漸形成公司新的利潤來源。“目前不方便預測到底能做多大,擔心誤導投資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