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上市公司 > 行業專題--聚焦信托業 > 正文
 

金信信托抽身麻煩公司 誰來接手伊利股權成問題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5日 11:52 《財經時報》

  本報記者 陳曄

  不事聲張的金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注定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從起點回到原點,金信信托從麻煩頗多的伊利股份中順利抽身。

  政府出手

  5月10日,伊利股份(600887)公布收購報告書,公布其第一大股東金信信托將其持有的14.33%上市公司股權轉讓給呼和浩特市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每股作價5.352元,總價3億元,后者是當地的國有獨資投資公司,成立于2001年4月。

  2003年3月,金信信托受讓原伊利股份第一大股東——呼和浩特市財政局將所持14.33%股權,當時的每股作價10元,總價超過2.8億元。

  兩者的價格并沒有可比性,因為在2003年年底的時候,伊利股份進行了10:10的資本公積轉增股本,總股數增加了1倍,金信受讓時的2800多萬股一下子變成了5600多萬股。

  但從每股凈資產的比較來看,當時金信受讓股權時,每股作價是當時每股凈資產溢價12.23%,而如今轉讓股權時,每股作價比每股凈資產溢價1.36%。

  要想描繪金信信托是如何進出伊利股份的詳細軌跡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市場上普遍的說法是伊利股份董事長鄭俊懷委托金信收購股權,用以融到足夠資金后再來購買此股權。而如在鄭俊懷被捕后,金信如何從伊利中全身而退,原因不得而知。

  在2003年7月,也就是金信信托受讓股權的4個月后,這部分股權轉讓獲得批準并完成過戶,金信信托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受讓的股權性質由國有股變為法人股。

  如今這部分股權再次回到國有投資公司的手中,股權的性質是否再變回國有股?呼和浩特投資公司的說法是,由于尚未處理過類似問題,上述股權性質還沒確定,并稱不會在12個月內轉讓該股權。

  誰來接手

  至于由誰來出面接手伊利股權,也是一個問題。此前各種傳言充斥市場,一種說法是同城兄弟、乳業新貴蒙牛乳業將攜國際投行摩根士丹利并購伊利,還有說法是多家國際乳業巨頭紛紛前往呼和浩特商談收購事項。

  但是一手將伊利創辦起來的鄭俊懷對公司的影響無法估量,在他的問題沒有說法的時候,任何資本的進入都會留下隱患,所以當地政府決定先由政府出面收回股權,等待合適時機再出手。

  曾有傳言說當地政府會成立一家新公司用以收購該股權。但是,乳業作為國有資本退出的行業,政府如今只是暫時收回股權,最終還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買家賣掉。

  雖然以現成的呼和浩特投資公司作為收購主體操作起來容易,但是一個難題是,錢從哪來?這家公司的總資產不過5000多萬元,凈資產1300多萬元,并且多年虧損,根本沒有能力收購金額近3億元伊利股權。

  于是,在今年3月,當地政府對其進行增資,注冊資本增加到3.12億元,凈資產增加到3.24億元,總資產增加了近10倍,為5.15億元。

  之后,呼和浩特投資公司又向其控制的呼和浩特商業銀行貸款1.5億元,據其稱,其中9400萬元用來支付股權轉讓款。

  這筆款正好能夠支付雙方協議中規定的首付款。根據協議,投資公司需在協議簽訂后(2005年4月6日)的5個工作日內,將1億元支付給金信信托;在股權過戶后3日內,支付1.05億元;股權過戶后3個月內,支付剩余的9500萬元。

  【事件回放】

  在2003年3月,伊利股份公告稱,呼和浩特市財政局擬將所持公司2802.87萬國有股(占總股本的14.33%)轉讓給金信信托。4個月后,這部分股權轉讓獲得批準并完成過戶,金信信托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受讓的股權性質由國有股變為法人股。

  2004年3月,迫于獨立董事的壓力,伊利股份被迫將2002年11月進行的國債投資進行說明,稱公司用自有資金3億元在閩發證券營業部購買了國債。由于在時間和金額上,伊利股份的國債投資與金信信托的國有股收購幾乎吻合,市場懷疑國債資金很可能被騰挪出來,作為實施MBO的資金。

  【鏈接】金信涉足的問題公司

  金信信托前身為金華市信托投資公司,其實際控制人是通和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公司還控股了金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和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非金融機構。

  在信托業的大整頓中,金信信托以地級身份被保留,成為擁有10億余元資本金、逾84億元資產的全國性機構。 

  信托業被稱為中國金融市場的“野駱駝”,不少上市公司隱性MBO假信托之道以行。公司高管往往讓信托出面,以自營資金名義直接或間接收購上市公司股權;由于信托公司具有融資能力,所以往往能解上市公司高管的收購之渴。

  近幾年,金信信托開始關注法人股收購,兩年內連續導演了包括金地集團(600383)、伊利股份(6008870)和長豐通信(000892)在內的3筆法人股并購。

  在這三起并購中,金信均以戰略投資者身份進入,不派出董事、監事和其他管理層人員,不認購流通股。金信的出入于上市公司的手法被媒體質疑為隱性MBO搭橋。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金信信托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鈴聲
Beyond
Beyond激情酷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