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金信信托3億轉讓股權 伊利大股東回歸國有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8日 09:15 中國經濟時報
見習記者 范思立 4月7日伊利股份(資訊 行情 論壇)發表公告,2005年4月6日第一大股東金信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與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股權轉讓協議,其持有的伊利股份社會法人股56057486股,占總股本14.33%,協議轉讓給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每股轉讓價格為5.352元,轉讓總金額為3億元,金信信托將不再持有公司的股份。 公告還稱,6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解除了此前對金信信托所持上述股份的凍結。 金信信托被市場認為是伊利股份高管違規MBO的工具,而且多方信息表明,金信信托在收購伊利股份一年多的時間里并沒有行使控股股東的職權。 各方回避 伊利集團新聞發言人趙海南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確認了此消息,并向記者表示,呼和浩特華世商貿有限公司所持有公司的8448482股(占總股本的2.16%)還沒有被解凍。當被問及公司股權變動對公司有何影響時,趙海南沒有回答。 金信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陳小姐得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此事采訪時,也推說公司董秘李傳全出差,聯系不到。呼和浩特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更是拒絕采訪。股權轉讓的直接雙方對于此次協議轉讓所采取回避的態度,讓人倍加不解。 內蒙古檢察院宣傳處楊文明處長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對于因涉嫌經濟問題被批捕的董事長鄭俊懷等人一案,到目前為止檢察院還沒有具體結果。 伊利集團獨立董事吳鉍光教授對記者說:“我個人認為,此次回購是避免國有資產流失。” 獨董風波、國債事件、高管被拘,2004年伊利總在風口浪尖。 但翻看伊利的財務報告,2004年伊利利潤總額近3.8億元,比2003年的3.18億元增長19%。北京證券研發中心呂立新總經理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伊利股份作為乳品行業龍頭,具有獨特的優勢。他說,從公布的財務報告可以看出,伊利業績是不錯的,而且市場對其產品仍然持認可態度,但2004年伊利經歷了諸多事情,“肯定對伊利的長遠發展會產生消極影響”。 政府之手 當初伊利遇到公關危機時,為避免股價的進一步下挫,避免生產經營受到影響,政府積極介入,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次呼和浩特市政府回購伊利股份一事,就讓人不得其解了。 2004年底,伊利集團和呼和浩特市政府曾組織投資者見面會,會上呼和浩特市主要領導曾面對眾多機構投資者表示,要回購已出售的伊利股份股權。有媒體稱,政府出面回購股份可以使伊利股份這樣的優勢企業回歸本土。 我們不知此次回購是市場化運作,還是政府的牽線,亦或是有其他不可言表的東西。難道正如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對記者所說,由于伊利高管落馬,股權轉讓實質浮出水面,為了掩人耳目,只有將當初的撮合再反演一次? 迷局未解 已于2004年12月24日被正式批捕的高管數人,尤其是董事長一職已虛位數月,公司雖能正常運轉,但遲遲不改選新的董事會,據公司內部知情人告訴記者,公司可能將于五月改選。 2003年7月呼和浩特市財政局以2.8億元將14.33%的伊利股份受讓金信信托,現如今,金信信托甘愿以3億元將原股份轉讓呼和浩特國有獨資公司。 當初呼和浩特市政府轉讓伊利股份被業界稱為國有資產流失,如今金信信托情愿以低價返還,這出雙簧著實讓人越來越讀不懂。 伊利的高管案件正在內蒙古檢察院的審理之中,真相的揭開尚待時日。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