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國家統計局中國行業企業信息發布中心發布權威數據,對各行業2004年度調查結果予以披露,其中乳制品行業呈現強者愈強、弱者益弱的馬太效應格局,市場集中度較以往更高,伊利集團更以優異表現再露乳業王者本色。
該中心當天發布的《2004年消費品市場調查報告?液態奶》顯示,在主導乳業的液態奶市場,銷售額領先的十大品牌合計市場份額為74.62%,伊利則以22.05%占去全盤五分之
一強的銷售額高居榜首。乳業前十大品牌依次為:伊利、蒙牛、光明、三鹿、揚子江、三元、完達山、均瑤、娃哈哈、旺仔。而伊利則率領前三大品牌共同構筑的第一陣營,牢牢控制著行業話語權。
中國乳協理事長宋昆崗日前強調,2004年液態奶銷售額已經占到了整個行業的65%以上,起到了絕對的行業主導作用,而UHT常溫奶的誕生,更成為世界乳業史上最偉大的事件之一,它可以讓遠離奶源的無數民眾,同樣享受到天然、健康的優質乳品,常溫奶以方便易攜、保質期長成為液態奶的主導品種。到去年年底全國城鎮居民人均乳品消費量已經超過了25.3公斤,在讓無數國人享受到優質乳品的過程中,伊利做出了最大的貢獻。
他的論斷也得到了國家統計局通過這份報告的權威數據支持,液態奶在全世界各國都是乳業消費的主要品類,在中國,不僅伊利等資源性乳品大佬一直在大力推廣常溫奶,使得全國消費者認同并接受,占據了主導地位;就連傳統的巴氏奶經營者光明和三元也雙雙將注意力轉向常溫奶,對之加大投資力度,直接參與到全國范圍內的競爭中;新希望、三鹿等乳業新軍也紛紛選擇這一市場作為發展主方向。乳業未來在液態奶,而液態奶的競爭又勢必定格常溫奶。
競爭將更加激烈,領袖的日子還能好過嗎?
伊利股份(600887)日前公布的年報已經給投資者吃了一顆定心丸。年報披露該公司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87.35億元,同比增長38.67%;實現利潤總額3.79億元,同比增長18.81%;實現凈利潤2.39億元,同比增長19.81%;推出整個中國食品全行業中都極具誘惑力的分配預案--每10股派現2.5元,攤薄后每股收益高達0.61元,與少數幾家利潤率較高的其它行業領袖一起,共同排在滬市上市公司前列。
在潘剛主政伊利后,頻頻出招令人目不暇接:先是果斷拋售國債,了去了前任留下的棘手包袱,以此揮散高管事件陰霾,得以輕裝前行;繼而本年度1、2月份公司經營業績創造歷史最好水平;隨后便攜手內蒙古第三大乳業品牌,規劃興建年產30萬噸的液態奶基地;而在它的大本營金川工業園區,總投資3.5億元的液態奶二期工程,6月份投產后日產能將超過1500噸;時至3月16日,伊利第一百億包利樂包裝產品下線,以此為標志,伊利成為國際乳業巨頭,開始了自己新的騰飛起點,正式開始參與全球乳制品行業的高段位競爭。僅僅兩天之后,業內對液態奶2004年銷售額桂冠究竟花落誰家的猜測,便也水落石出,盡管2004年因歷史遺留問題波折不斷,經受了數個考驗,憑借潘剛團隊的經營能力,伊利依然奪得銷售額第一位置,而其市場占有率則連續兩年蟬聯冠軍寶座,由此伊利以主營收入超出本行業第二名將近20億元的佳績,鞏固了行業第一品牌的優勢。
2003年,伊利能夠突破重圍攀上乳業第一的巔峰;內部迭起危機的2004年,伊利仍能克服重重困難守住優勢;那么2005年,中國液奶第一人潘剛與他的團隊理清了集團發展的戰略方向,在資本運作方面屢出重手,在基本經營上加強精耕細作,公司發展平衡穩健,利好頻傳,伊利對優質奶源基地的掌控已經遠遠領先于業內所有對手,同時因對中國乳都無出其右的貢獻獲得了官方堅定支持。相對與一些中小乳品企業生存難以為繼不斷被兼并的事實,伊利集團強者益強的年度表現,充分演繹了這個行業明顯的馬太效應。(來源:中華工商時報中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