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上市公司 > 正文
 

和光董事長學足許宗林 問題高管豈能一走了之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10日 05:34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和光董事長學足許宗林問題高管豈能一走了之

  吳力,和光商務(資訊 行情 論壇)董事長及實際控制人,東北人氏,現于新西蘭從事商務活動;許宗林,ST達爾曼(資訊 行情 論壇)董事長及實際控制人,西安發家,現已舉家移居加拿大。

  達爾曼與和光商務遠隔萬里,許宗林與吳力應該也并不熟識,但從大股東資金占用、董事長長期出境不歸、到訴訟纏身、公開譴責……兩者路徑似乎如出一轍。本報今年2月2
5日曾做過《和光董事長欲演許宗林》的專題報道,指出吳力有可能成為許宗林第二。而據和光商務今日公告,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證監會沈陽稽查局已經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稽查。達爾曼早已惡名昭彰,和光商務問題才現冰山一角。吳力會否步許宗林后塵?

  許宗林首創外逃路線圖

  2004年4月,達爾曼2003年報首虧1.3億元并被出具無法發表意見的審計意見,股價大幅下挫,公司問題初現端倪。2004年6月3日,因涉嫌虛假陳述行為,證監會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6月18日,深交所對達爾曼和包括許宗林在內的公司高管進行公開譴責。此時,許宗林長期滯留海外的事實已經曝光,公司自5月起向許宗林連發出了四封信函,要求其回國參加股東大會。6月底,許宗林終于用傳真形式向公司發函表示,他本人前往加拿大是從事商務活動,幫助公司海外融資,并承諾于2004年7月15日回國。但承諾時限過后,許宗林并未現身。

  與此同時,達爾曼存在的巨額資金占用、違規擔保、虛假上市等等問題逐步曝光,相關的銀行訴訟、資產拍賣公告頻頻見諸報端。2005年1月底,西安市人民檢察院認定,許宗林涉嫌職務侵占罪和挪用資金罪,應依法逮捕。經司法機關查實,1996年至2004年7月,許宗林利用職權,指使公司財務人員先后從控股的幾家公司,以貨款往來款名義轉走資金4.83億元,并將部分款項匯入私人帳戶。為防止東窗事發,許宗林舉家移居加拿大,并于2004年春節后出國一去不歸。

  2004年2月24日,達爾曼公布存在退市風險的提示公告。而直接責任人許宗林在掏空了上市公司后卻逍遙法外。

  吳力全盤復制

  反觀和光商務,這種先兆-尋人-連環危機的許宗林模式似乎正在一步步重演。

  與達爾曼類似,和光商務最初引起市場注意的也是一則預虧公告和對大股東占款及違規擔保的連續披露。2004年10月26日,和光商務公告稱,由于流動資金緊張、競爭激烈等原因,公司2004年度前三季度出現350-400萬元的虧損。在于兩日后公布的三季報中,公司再次預計2004全年將出現虧損。這也是吳力實際控制的和光集團在2001年入主和光商務后,公司第一次出現虧損。

  此時,細心的投資者已經發現董事長吳力在其位而不謀其政了。公告顯示,自2004年4月14日的董事會議后,吳力就再未在公司董事會議上露面。2004年11月12日,證監會遼寧監管局對公司下達限期整改通知書,要求公司對董事長長期不親自參加董事會會議等情況進行說明。2005年1月11日,因和光商務在對控股股東及關聯方提供資金、擔保等方面的違規行為,深交所公開譴責了包括吳力在內的多位公司高管。

  2005年2月23日,和光商務終于對吳力的去向有所交待,公司稱2004年7月20日至2005年6月30日,董事長吳力在新西蘭從事相關商務活動,在此期間授權公司副董事長代為行使公司董事長和董事職權。3月8日,公司再次公告稱,吳力以身體健康狀況欠佳、商務活動繁忙,無法繼續履行職責為由,申請辭去董事和董事長職務。

  許宗林出逃后引發了達爾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而在吳力滯留新西蘭的同時,和光商務的財務黑洞也開始曝光。

  問題高管豈能一走了之

  和光商務陷入危機,董事長吳力卻長期滯留境外,甚至辭職了事。這一問題也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和光商務今日公告稱,證監會遼寧證監局日前再次對公司進行了現場檢察,并對董事長授權等問題發出整改通知。不過公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卻極為簡單,整改報告稱,2004年7月20日至2005年6月30日公司董事長吳力在新西蘭從事商務活動,在此期間,根據《公司章程》規定,授權副董事長代為行使公司董事長和董事職權。

  吳力能否就此與和光商務撇清關系呢?國浩律師事務所的施念清律師告訴記者,從法律角度講,吳力在出境期間,授權其他董事代行權利符合《公司章程》規定。在境外提出辭職,只要獲得董事會及股東大會通過就能獲準,雖然還是公司股東,但公司的后續事項的確是可以不管了。

  專家認為,許宗林之流之所以能為所欲為,原因還是在制度層面。首先是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甚至只是一個空架子。達爾曼與和光商務,由于董事長就是實際控制人,所謂的公司治理則完全成了一個空架子。一方面是大權在握,而另一方面則是私欲的膨脹,在這種情況下,各種違規行為也成了舉手之勞。

  其次,違規成本太低,司法滯后。對于上市公司及其高管們的違規,證券監管部門的懲處措施有限,譴責、罰款等威攝力不足。

  上海證券報記者 張喜玉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第77屆奧斯卡盛典
蘇丹紅一號食品風波
3.15 消費者權益日
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
騎士號帆船歐亞航海
CBA全明星賽陣容公布
購房還貸計算器匯總
解讀商品房銷售合同
林白:婦女閑聊錄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