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海王迷宮:14億現金神秘消失 業績每況愈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30日 13:55 《環球財經》雜志 | |||||||||||
“英特龍境外上市的主要動因是解決員工持股問題而非資金緊張。”然而,從海王生物上市后歷年的表現來看,海王高管的話難以讓人信服。 本刊特約撰稿人 何曉晴/文 10月底,海王生物(資訊 行情 論壇)(深圳市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000078)
盡管海王生物是一家公眾公司,但多年來讓投資者覺得就像是一座迷宮,不少地方叫人疑竇叢生。而要了解海王,就必須解剖海王。 14億現金神秘消失 事實上,早在2002年,海王就積極籌備分拆英特龍到香港創業板上市,海王人士稱,這樣就可以為英特龍自身打開一個資本市場的通道,而另一方面,海王的風險也可以“分散一部分出去”。從這一番話不難看出,海王在資金運作上存在風險,迫切需要打開新的資本通道。 應該說,海王生物資金緊張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一直為負就是證明。年報顯示,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2001年為-8283.67萬元,2002年為-11182.50萬元,2003年為-2843.96萬元。 按理說,海王生物不應該出現這種情況。1998年8月4日在深交所發行1910萬股、并于同年12月18日掛牌交易的海王生物,2000年底就增發6900萬股,并于2001年1月5日募集資金14.49億元。公司先后兩次共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凈額14.9931億元。可是,由于不公平的關聯收購,有不少資金流進了關聯企業;由于投資失誤,又致使不少資金打了水漂。 如:1999年11月,海王生物以34865萬元整體收購了深圳海王藥業有限公司(海王藥業)。中華財務咨詢公司評估的海王藥業賬面凈值是22323萬元,扣除單獨作為無形資產入賬的4200萬元,溢價12542萬元。2001年年報顯示,在將無形資產4200萬元并入之后,海王生物對海王藥業的股權投資差額達到了16742萬元。 2000年7月,海王與北京巨能新技術產業公司(巨能)的原股東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和《增資入股協議》,共投資3億元控股該公司41%的股份。收購以2001年1月1日為基準日,該時點巨能賬面凈資產2.82億,海王對巨能41%股權投資差額達到1.84億元。 2001年,海王生物以自有資金7700萬元投資于南方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而該公司違法、違規經營,管理混亂,瀕臨破產,海王生物按照30%的投資比例計提了減值準備,共計提了2315.7萬元。 在深圳,深圳市名派廣告公司(名派廣告)名不見經傳。財務數據顯示,2002年6月30日,名派廣告凈資產973萬元,凈利潤-26萬元,但其卻是海王生物的廣告總代理。 2001年3月,海王生物與名派廣告簽訂了廣告總代理協議書,該協議書有效期至2003年12月31日。2001年度,名派廣告承擔的廣告媒介費用總價為10172萬元;2002年,海王支付名派廣告媒介費余額1.3億元;2003年上半年,海王支付廣告代理費4154萬元。僅兩年半時間,海王就支付給名派廣告代理費高達2.7億元。 名派廣告還占用了海王生物大量資金。2003年中報顯示,海王預付名派廣告媒介費余額13897萬元,對名派廣告的其他應付款還有4865萬元。至此,一個小小的廣告公司從海王身上占用、獲得的資金居然達到了4.5億元。此是何故?原來,名派廣告的法人代表高錦民是海王生物高級管理人員的親屬。 此外,從海王生物的負債管理也可以看出資金的日益窘迫。如2003年6月30日,賬面顯示海王貨幣資金高達15.95億元,但與此同時,公司短期借款達10.08億元,長期借款1627萬元。 一方面是近16億資金趴在賬面睡大覺,一方面是公司頻頻短期貸款增加財務費用,這樣做不僅違背常理,而且肯定在成本上不合算,人們對海王生物的負債管理感到費解。 然而,一年多之后,海王生物的資金狀況就大不如前了。到2004年9月末,長期借款雖然減少到500萬元,但短期借款增加了一個億,達11.09億元,尤其是現金,期末余額僅為17987.74萬元,只及高峰時的11.29%。那么,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里,海王生物的14億多元現金流向了何處?人們不得而知。 令人生疑的“補貼” 早在2001年12月27日,杭州市余杭區政府就以[2001]343號文件批準向杭州海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杭州海王)劃撥2001年高新技術項目專項補貼資金5000萬元。 那么,一家注冊地在深圳的企業怎么會在外地獲得如此高額的財政補貼呢? 原來,海王生物于2001年1月5日通過增發募集到14億多元資金后,過了不到半個月,1月18日,躊躇滿志的海王集團和杭州市余杭區政府就達成協議:在余杭區喬司鎮合作開發建設包括生物制藥、物流和房地產在內的喬司新城項目。喬司新城一期征地7800畝,其中工業用地1300畝(海王生物工業園項目),房地產用地6500畝(金鳳凰城地產項目)。 為運作海王生物工業園項目,2001年9月21日,海王生物和深圳海王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分別出資4500萬元和500萬元在余杭區注冊了杭州海王;2002年8月13日,海王集團和深圳海王食品有限公司分別出資4500萬元和500萬元在余杭區注冊了杭州星辰物流有限公司,負責醫藥及保健品的倉儲和物流。 為運作占地6500畝的“金鳳凰城”項目,海王掌門人張思民與杭州聯升房地產公司總經理趙吉以自然人名義合資組建了杭州新地置業有限公司(新地置業)。公司注冊資金為1.35億元,張思民任董事長,持股67%;趙吉任總經理,占33%的股份。 喬司新城項目協議簽署三年多之后,喬司鎮人民政府2004年4月8日發給杭州海王的函件顯示,占地1300畝的海王生物工業園,杭州海王已經取得土地證的土地只有255畝,實際用地則不足50畝。原定于2004年6月底投產的生物制藥廠目前只完成了主體框架,基本處于停工狀態。生物制藥廠項目建設一再拖延,至今沒有通過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GMP生產認證。杭州星辰物流園區也還只是一張張圖紙,規劃的266畝土地還沒有拿到土地證。 海王工業園用地從1300畝縮水到了255畝,而張思民和趙吉合資的新地置業運作的“金鳳凰城”項目至今竟然沒有拿到一畝地。 據悉,當初余杭區與新地置業約定的6500畝房地產用地的出讓單價是每畝21.36萬元,趙認為,現在該地皮如果招標拍賣,地價每畝將超過200萬元。按趙吉的說法,他們通過滾動開發,至少可以從“金鳳凰城”項目收益100億元。而隨著土地政策的日益抽緊和宏觀調控的步步緊逼,6500畝的金鳳凰城越來越像是一個泡影。 趙吉認為是張思民導致了新地置業顆粒無收。趙認為,新地置業于2001年8月31日、9月26日和11月30日分三次共交納征地款6060.75萬元,之所以至今沒有取得一畝房地產用地,最主要的原因是這筆征地款中的5000萬元被用作了海王的工業用地征地款。 大約一年后,海王方面對新地置業增資6000余萬元,但是僅僅過了一個月,這筆資金又發生轉移。不久,余杭工商局接到對張思民涉嫌抽逃新地置業注冊資本金的舉報,并立案調查。 2003年11月28日,余杭區工商局向杭州市工商局提交了一份《關于違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規部分重大案件的報告》,稱海王“涉嫌抽逃注冊資本金6000萬元”。 海王集團在2003年12月《關于請求協調解決余杭區工商管理局對我公司“涉嫌抽逃注冊資本金”指控的請示報告》中承認,新地置業確實“將暫時閑置的6000萬元資金(通過內部往來款的形式)借作它用,以盤活資金,減少損失,提高效率”。同時表示,在項目進展需要和供地可能的時候隨時將借資調回,并按要求追加投資;反之,如果項目長期停滯不前,政府難以供地,企業無法經營,公司只能申請縮小或注銷公司,以免企業和社會資源無端浪費。經余杭區工商局經濟稽查大隊方面確認,目前此案正在審理之中,近期將有結論。 那么,究竟是海王資金不到位,才導致征地不到位,還是因為征地遇到困難,海王方面一直不肯投資?三年來海王在余杭有多少損失?多少收益?這些都難以確定。 可以確定的是,海王與余杭當地政府和企業之間的糾葛越陷越深,項目擱淺已是不爭的事實。 而項目協議簽署當時,杭州當地媒體引用張思民的話稱,“今后3到5年內,海王集團將在這個項目上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然而,如今簽約三年多,海王集團的“百億工程”仍在原地踏步。 由此,余杭區財政局給海王的5000萬元財政補貼,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因為海王生產基地在北京、深圳、長春,在杭州的項目當時尚未啟動,到目前為止,該項目還不知道何時才能投產,余杭區政府為何如此急不可耐地給出了5000萬元補貼? 業績真相 曾連續兩年入選中國最具潛力上市公司50強的海王生物,早在2002年,其利潤問題就開始引起外界關注。這年2月1日,海王發布“關于2001年度業績的提示性公告”稱,預計公司2001年度業績水平將比2000年度增長50%以上。 然而實際公布的年報顯示,2001年海王生物的凈利潤是7981.9萬元,僅完成增發新股時預測盈利的48.92%。而且,當年獲杭州市高新技術專項補貼收入5000萬元是免稅的,占公司凈利潤的63%。如果剔除5000萬元財政補貼,則海王生物2001年僅實現凈利潤2981.9萬元,大大低于2000年的6153萬元,更不用說增長50%以上。為此,深交所進行了公開譴責,并認為:“海王生物違反規定,對市場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實際上,海王生物如果不采取特殊手段,2001年的盈利情況還要糟糕。就在2001年12月16日,海王生物與深圳市海眾貿易有限公司(海眾貿易)簽訂了《關于應收款項的轉讓協議書》,并于2002年1月5日簽訂了《補充協議》。海王生物將不良資產共12654萬元,作價7000萬元打包出售給海眾貿易。這些不良資產主要包括兩部分:部分應收客戶款和撥付各地辦事處的周轉金。據了解,這些應收款大多逾期多年難以收回。根據當年有關財務準則,海王生物本應將其大額計提壞賬準備,由此公司當年可能虧損。 而據深圳市工商物價信息中心的資料顯示,海眾貿易是由海王集團公司工會委員會出資1080萬元,吳制宇個人出資120萬元于1997年成立的一家公司。海眾貿易持有海王集團6%的股份,間接持有海王生物近3%的股份,其董事長吳制宇同時是海王集團的工會主席。海眾貿易只有十幾個員工,做一些進出口業務,業務量不大。那么,海眾貿易的7000萬元收購從何而來? 一個規模并不大的公司,拿出真金白銀7000萬元,收購海王1.27億元不良資產,而取得的權益只是區區2073.1萬元的或有權益,從正常的企業贏利動機和風險管理的角度考慮,很難說這是一個符合邏輯的交易。 到了2003年,海王生物又通過新的途徑,實現了業績的扭虧為盈。 海王生物2003年年報顯示,實現凈利潤4393.9萬元,比2002年度增長了4%,相對于2002年度凈利潤比2001年度下降48%而言,凈利潤的下降勢頭表面上看似乎得到扭轉。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如果不是通過變更會計估計,海王生物2003年度將發生虧損。 2003年6月28日,海王生物董事局同意公司壞賬準備采用備抵法核算,根據年末應收款項余額按賬齡分析法提取壞賬準備。具體為:應收款項一年以內不提取,逾期一年至二年提取10%,逾期二年至三年提取20%,逾期三年以上提取100%。 通過壞賬準備提取比例的變更,海王生物2003年度利潤總額增加了8783萬元,而當年公司利潤總額為6229.4萬元。也就是說,如果扣除這一會計估計變更帶來的利潤總額增加因素,海王生物將虧損2553.6萬元。 海王生物在2003年度報告中解釋了變更這一會計政策的理由:由于2002年度改變營銷政策,應收賬款客戶大幅減少,管理得到加強,賬面余額趨于合理,2003年產生壞賬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如果繼續采取以前壞賬會計估計,已不能反映公司應收賬款及壞賬核算的實際情況。 而事實上,海王生物2003年底應收賬款總額高達81760.3萬元,比2002年底增長了60.88%。在應收賬款大幅度增長的背景下,壞賬準備不僅沒有增加反而出現了下降,由2002年底的4162.6萬元下降至3658.7萬元。 日前,海王生物2004年三季報表明,情況相當不妙。公司稱,由于市場環境的變化,公司生產經營壓力逐漸增大,在努力克服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藥品招標采購價格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公司前三季度(1—9月份)實現凈利潤1614萬元,較上年同期下降39.86%;2004年9月末,每股收益0.05元,比上年度期末減少66.67%。 在公司整體業績每況愈下的情況下,公司現在又要將經營狀況稍好的英特龍分拆去香港上市。那么,在向投資者交出以后年度的業績答卷時,為了保持盈利形象,海王生物又將使出什么會計高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