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任家河 北京報道
“研究所已經不再從事賣方服務。” 原金元證券研究所所長沈彤如是說。
曾經短暫對外研究服務的金元證券,此時選擇了急流勇退,放棄了賣方業務。沈彤不再擔任金元證券研究所所長職務,轉而負責衍生品業務,并擔任金元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現在的研究所由公司一位副總裁親自負責。”沈彤透露說。
熊市路漫漫。就在大券商研究所明爭暗斗進入白熱化狀態時,一大批小券商研究所卻悄然退出,選擇沉默對待。它們已經不再進入研究業務的賣方市場,僅對公司內部經紀業務、自營和資產管理部門提供研究支持。
小券商“入不敷出”
事實上,目前不提供賣方業務的研究所并不在少數。例如盤踞山西的大同證券、南方的廣州證券,以及財達證券、紅塔證券、華安證券、華福證券、華龍證券和華林證券等。
一向以經紀業務兇猛著稱的財達證券,都沒有將研究所的賣方業務真正展開,公司內部的研究部門更多以“研究部”或者“研究中心”命名。
究其原因,財達證券一位研究員解釋說,財達曾試圖從事過賣方業務,但直到現在,研究人員也只對內服務。
“我們的經紀業務規模不小,服務自己都忙不過來,哪有精力從事賣方業務呢。”受訪的財達證券研究員如是說。
但另一位中型券商的研究所所長給出了另一種觀點。“買方業務中,研究員只要寫好報告就行了,對研究員來說很簡單。但賣方業務則要復雜得多,研究員寫好了報告,還要到基金公司去講,基金經理打分高,才能獲得基金的分倉費用。但基金經理與很多券商打交道,而且投資經驗豐富,研究員的水平如何一聽便可知曉,”這位所長解釋說,“小券商無論是研究員的水平,還是研究所服務水平,與大券商比起來都很弱。”
“更重要的是,小券商研究所不賺錢,而且入不敷出,那就不如不做。”他補充說。
為基金分倉“不惜血本”
據天相投顧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基金公司共向券商貢獻分倉傭金19.69億元,同比下降27.42%。而這部分費用,將是所有券商研究所的收入之和。
雖然今年分食基金分倉費用的券商比原來還多了5家,由去年的91家券商增加到今年的96家,但基金分倉費用的重頭仍然集中在前10家券商研究所,他們分別是中信證券、申銀萬國[微博]、銀河證券、國泰君安、東方證券、海通證券、國信證券、中信建投、廣發證券和招商證券[微博]。至于排在后面的中小券商,大部分只能分得幾百萬元,尚不足以彌補券商研究所的開支。
而在大券商的研究所里,往往一個金牌研究員的年薪就能達到數百萬元,銀河證券在2011年就曾許諾以年薪300萬元-500萬元招聘一流分析師。
不過,也有小券商不惜重金,發展研究團隊。近兩年聲名鵲起的民生證券就是一例。近兩年,民生證券大力挖角其他研究所的明星分析師,甚至在今年9月份將原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任命為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民生證券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規模達到中等券商研究所水平”。
現在,民生證券一共110人左右,其中研究人員80人、銷售人員30人。超過宏源證券的研究所規模,與銀河證券的研究人員105人相差不遠。
但即使如此,券商研究所的發展方向仍然飽受爭議。目前來看,今年年初,中投證券將機構銷售并入研究所,研究所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做法并沒有得到其他券商的效仿。而小券商研究所的發展方向則更加無人問津。
何去何從
大券商不惜成本招兵買馬,血拼研報質量,在服務方面則別出心裁,包括給基金經理送飯,帶基金經理旅游,形式五花八門。
但對力量薄弱的小券商來說,想要直接競爭,幾乎不可能。“大券商研究所投入越來越多,小券商研究所不舍得投入,自然也就沒有了競爭能力,”上述中型券商研究所所長指出,“更過分的是,現在不少小券商的研究所還承擔了幫領導撰寫講話稿的責任,太離譜了。”
即便如此,眾多小券商仍然不舍得放棄賣方業務,轉而尋求一種差異化競爭。注冊地在內蒙古的日信證券就打出了一副“深耕內蒙古,精做金工”的戰略牌。
日信證券副總裁兼研究所所長劉傳葵說,中小研究所各謀生存之道,日信的思路是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專注特定領域并確立核心競爭力。近兩年,日信證券研究所已經對內蒙古23家上市公司做到了全面覆蓋。
這種方式值得借鑒,但對小券商更可以借鑒的模式是,朝著投資顧問的方向去做,并對大客戶和投行提供更好的服務。
“第一,適當地做賣方服務,增加人氣,增加對機構的影響力,對公司的其他業務都有好處。第二,小券商研究所全部成本賺不回來,需要增加對內輻射效應,可以對營業部講一些觀點,傳遞一下,讓營業部和投行受益。”宏源證券負責賣方業務的副所長解學成給出了自己的辦法。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