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晨
“我們是資本市場的弱勢群體”,8月1日,剛從機場趕回市區的某券商研究員陳銘(化名)告訴記者,這兩天去上海1家基金公司路演,并調研1家企業,夜里還得趕出一篇報告。
陳銘7月份的日子并不好過,壓力一直非常大。
“分析師評選活動又要啟動了,今年的拜票已開始”,陳銘告訴記者,每年到了這個月份,研究員都增加了一個新任務——為評選四處拉票。
拜票形式不外乎拜訪各家基金,懇求別人能給自己投上“寶貴一票”。
“我也不知道拜票能有多大作用,但幾乎整個行業都在這么干。別人去了,我沒去,心里那關過不去”,陳銘苦笑說,“至少也要混個臉熟吧”。
多年前興起的分析師評選活動,為研究領域帶來一股熱情。名不見經傳的研究員一旦進入榜單,身價和收入將幾何倍暴增。這也成為券商研究員們趨之若鶩的朝圣目標。
但數年過去,評選卻成為壓在研究員心頭的一座山。手握投票權的基金則成為研究員爭相巴結的對象。
“現在私募、券商自營和資管都納入評委圈子,我們要拜訪的人更多了,時間不夠用”,陳銘皺著眉頭說,“哪有時間做分析、做研究啊”。
四年前,研究生畢業的陳銘進入南方某券商研究所。那時的他充滿期待。但經過數年的洗禮,陳銘發現實際情況與理想的差距懸殊。
“研究做得好,不如腿腳跑得勤,跟客戶維系關系很重要;長期價值投資沒人看,短期消息情報受追捧”,多年摸爬滾打讓陳銘總結出許多行業生存法則。
據了解,許多基金公司對于基金經理的考核期限在3-6個月,導致為基金提供服務的賣方研究員也要向尋找短期利好的方面轉變。
在陳銘看來,許多研究員已成為情報員,四處為基金打聽消息。而埋頭做分析的只會淪為行業邊緣人。
“以前買方還會冠冕堂皇的談論研究邏輯、研究思路,但根本不是這么一回事。他們每天要面對上百份發來的報告,哪有時間甄別?我們只會被要求簡明扼要的闡述結果和消息來源”,陳銘告訴記者。
另一件讓陳銘感到壓力的是每次下調評級,“當發現公司的問題后,研究員根本不敢在不知會客戶的情況下,提前發布下調評級的報告”。
事實上,許多基金持股都成為賣方研究的“雷區”。一旦研究所發布下調評級的報告,很可能觸怒重要客戶。業內甚至曾發生過因沒打招呼下調一只股票的評級,導致基金的人跑到研究所大罵的事情。
研究員還要面對來自“被下調了評級公司”的壓力。
資本市場信息披露領域更是相對滯后,依賴公開信息做分析的研究員困難重重。與公司管理層搞好關系,成為他們獲取動態的最佳途徑。
一旦因下調評級得罪上市公司,那么再調研時很可能吃“閉門羹”。
“這是研究員最怕遇見的情況,因為你已失去作為一名情報工作者最重要的價值”,陳銘調侃道。
即使研報發布,也不能讓陳銘感到安心。他告訴記者,每份研報發布后,股價如果沒按預期發展,那心里就會不安。因為可能要面對領導不滿、客戶抱怨,甚至投資者咒罵。
“投資氛圍急功近利,這種環境下做研究很吃力”,陳銘說,“我并不善于言談交際,希望能潛心研究”。
陳銘認為,研究員不過是浮躁資本市場的縮影,無力擺脫環境困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