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證監會今年3月份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保薦業務監管有關問題的意見》明確了“單簽”變“雙簽”的規定,一石激起千層浪,這項新規不僅沖擊到投行業界,使得中小投行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另一方面也使保代之間的“分化”逐漸明顯。加之保代數量過剩、IPO規模縮水兩大因素的影響,今年保代薪酬繼續縮水已成定局。本期《券商周刊》結合新規,解析保薦人這一金領群體未來的發展方向。
新規檢驗保代“含金量” 供大于求保薦人金領成色漸褪
統計顯示,IPO重啟以來共有145家公司二次上會,其中三成更換保薦商,被換機構多為中小券商
■本報見習記者 李 文
保薦人做為“香餑餑”的時代恐怕持續不了多久了。
《證券日報》金融機構中心據WIND資訊統計,自2009年IPO重啟以來,有145家公司在首次上會被否后再次上會。其中有44家公司選擇更換保薦機構,占比接近30%,大部分更換保薦機構的企業在二次上會時過關。今年以來,有11家公司更換保薦機構再次上會,10家公司上會成功。數據顯示,不少公司在首次上會失敗后,更愿意選擇在投行業務更有經驗的大券商來幫助自己再次迎戰IPO。
另一方面,單板雙簽的新政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業內人士認為,此項新政不僅沖擊到券商投行業界,也對保代個人帶來很大的影響。
三成公司更換保薦機構
今年以來,有10家公司更換保薦機構再次上會通過。分別是丹東欣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良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新寶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騰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渤海輪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龍宇燃油股份有限公司、蘇州蘇大維格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倫鋼琴股份有限公司、宏昌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東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更換保薦人的公司中,山東金創是最引人關注的公司之一,該公司此次是第三次向資本市場發起沖擊,前兩次的保薦人均是華泰聯合證券,此次將保薦人更換為民生證券。
大部分更換保薦機構的企業在二次上會時成功通過,但也有個別“意外”。在今年二次上會的企業中,上海冠華不銹鋼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就更換了保薦機構,不過依舊沒有成功。該公司與2010年6月23日在中小板首次沖刺IPO,保薦機構是愛建證券,本次上會是在今年的2月8日,保薦機構更換為海通證券。更換保薦機構再次過會未成功的企業不只這一家,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山東信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4月首次上會,保薦機構為東海證券,2010年將保薦機構更換為國聯證券;山東金創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4月首次上會,保薦機構為華泰聯合證券,2011年5月二次上會,將保薦機構更換為民生證券;遺憾的是,這兩家企業目前還是沒有實現上市的愿望。
記者粗略統計發現,平安證券(微博)、海通證券和國信證券是企業二次上會更改保薦機構青睞的對象。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安信證券和華泰聯合證券被更換的次數有4次、東方證券有3次、財富證券有2次、光大證券也至少有2次。當然一些大券商也有被更換的經歷,但總體來說,小券商被更換的概率要遠遠高于大券商。這也從側面說明了,企業越來越看中保薦機構的實力,而大型的保薦機構則在投行競爭中擁有“良性循環”優勢。
除了更換保薦人外,在未更換保薦人的公司中,部分公司的保薦代表人有所調整。如天津鵬翎膠管股份有限公司的保薦人仍為渤海證券,但兩名保代中,吳永強變成了張嘉棋。再如安徽富煌鋼構二次上會的保薦人仍然是平安證券,但兩名保代全部更換,由江成祺和李東澤變更為劉禹和陳建。
保代加速分化
證監會2012年3月16日發布并實施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保薦業務監管有關問題的意見》,其中規定,在現行兩名保薦代表人具體負責一家發行人的保薦工作,可同時在主板(含中小板)和創業板各負責一家在審企業的基礎上,調整為可同時各負責兩家主板(含中小板)和創業板在審企業。這也意味著每個保薦人可在同一時間簽字的IPO項目多至4家。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此項新政不僅沖擊到券商投行業界,也對保代個人帶來很大的影響。
對于公司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新政的實施使得中小投行生存空間將會越來越小。自2009年IPO業務重啟以來,國信證券、平安證券、廣發證券(微博)等大型券商一直處于投行業務的領先位置。WIND數據顯示,自2009年以來,平安證券、國信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微博)分別完成IPO承銷家數96家、91家、44家、44家。遠遠領先于其他券商,在IPO承銷方面也積累了更多的經驗,擁有更強的實力。而英大證券、華安證券、愛建證券等10家券商自2009年以來在IPO項目上“顆粒無收”。首創證券、國聯證券等券商也只有1-2單IPO項目,而這些券商的業務突破難度也較大。
單板雙簽新政的實施,也加速了保代之間的兩級分化。一方面,優秀保代的業務量會增加;另一面則會降低部分保代的收入。自今年3月15日的新政以來,已經有不少保代“嘗鮮”。記者據WIND數據粗略統計發現,單板雙簽保代最多的是平安證券,華林證券也有6名保代實現單板雙簽,分別是何書茂、楊偉偉、張浩淼、楊彥君等。另外,中信建投的林煊、銀河證券的李偉、萬聯證券的白樹峰等等保代都“嘗鮮”這項新政。
新政使得優秀的保代有機會發揮“能者多勞”的優勢。然而,隨著IPO擴容步伐逐步放緩,資源少了,又有更多的保代高手“搶食”,保代之間的的兩級分化在所難免。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08家企業完成IPO,同比下降了35.7%。從融資額度來看,而2012年上半年首發融資額只有349億元,同比下降高達63.95%。證監會在今年又公布了500家排隊上市的IPO企業,按照新政的要求,一個保代可以跟進4個項目來計算,大概500名保代就足夠了,然而據證監會的數據顯示,目前大概有2000多名保代,這么算來,保代處于一個“供大于求”的現狀。
也正是因為IPO擴容步伐逐步放緩,保代的“金領”地位逐漸褪色,保代跳槽的“資本”似乎也有所貶值。一位投行人士告訴記者:“至少我覺得現在離職似乎是沒有必要,不比以前那么吃香,簽字權的放開對保代確實是有影響的。”據悉,券商也制定措施防止帶項目跳槽,保代跳槽沒有了要價的資本。
保代能力決定投行實力
在《關于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新股發行市盈率超過行業平均市盈率25%將披露更多信息”的政策紅線,也被看作是約束發行人和投行利益綁定,強化充分信息披露的一項舉措,而這一舉措也是對保薦機構實力的一種考驗。另外,在今年的保代培訓會上,“強化信息披露”也被多次提到。
新政的威力也顯示出來,今年新股的平均發行市盈率也是近三年最低。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為31.15倍,而2011年為46.07倍,2011年為59.33倍。今年上半年,華西證券所承做項目平均發行市盈率最高,它保薦承銷的唯一一單項目華錄百納,市盈率82.46倍,也是今年截至目前市盈率最高的新股。其次是招商證券和紅塔證券,招商3單項目平均市盈率為43.44倍,紅塔證券2個項目的平均市盈率為40.72倍。
早在去年,上市經歷曲折的八菱科技成為業內關注的熱點,因參與該公司詢價的詢價機構不足20家,成為A股歷史上首家發行中止的IPO企業,而其保薦機構民生證券的保薦能力也遭到質疑。
自2009年以來,不乏在IPO項目上“顆粒無收”的券商,雖然制約券商發展投行業務的因素有很多,但保代的業務能力則是關鍵因素。在一些投行業務弱的券商中不乏一些“問題”保代,這些保代存有項目被否或出現撤回情況,甚至未曾做過IPO項目。以愛建證券為例,證監會公開信息顯示,該公司現有6名保代,其中4名保代“戰績”不佳。保代王大勇保薦的項目河南太行振動機械未上會便撤回;劉凡負責保薦的三個項目,但兩個項目遭“不予核準”,一個項目主動撤回;梁亮保薦過唯一一個項目上海冠華,但也遭到“不予核準”;馬建鴻注冊成為保代2年多時間,未曾保薦一個項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