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正懿 ○編輯 全澤源
隨著新三板改革路徑呼之欲出,各家投行爭相擠入主辦券商陣營。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截至9月末,中關村股價報價轉讓系統(即新三板)新添12家主辦券商,而去年同期的新增券商數量僅4家。從資料看,去年以來,新三板主辦券商的數量呈爆發式增長,為新三板擴容“摩拳擦掌”。
9月27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告,經審核,授予愛建證券和民族證券代辦系統主辦券商業務資格,可從事業務種類為股份轉讓業務和股份報價業務。就在9月6日,華龍證券、首創證券和華安證券也獲得主辦券商業務資格。這意味著,上述5家券商獲得從事新三板業務的“通行證”。
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獲得新三板主辦券商業務資格的投行達12家,目前新三板主辦券商總數已達54家。往前追溯,2006年初新三板開閘時,中信證券、申銀萬國、國信證券、銀河證券、廣發證券等11家投行首批獲得主辦券商業務資格,但此后幾年新增數量較少,2007年—2009年,新三板年均新增主辦券商數量僅約5家。
冷熱交替的臨界點在2010年四季度。公開資料顯示,2010年1至9月,中原證券、金元證券、華西證券、西南證券4家投行相繼獲得主辦券商資格;而10月至12月,新三板主辦券商新增 10家之多,由此,2010年新三板新增主辦券商達14家。而從目前態勢看,今年新三板主辦券商的增量或將超過去年。
從政策脈絡看,2010年開始,有關新三板擴容的消息不絕于耳,并在今年成為資本市場“一號工程”。該項改革最受關注的內容,包括試點園區擴容、引入做市商制度、向個人投資者開放等制度等。從時間節點分析,國內投行紛紛申請新三板“通行證”,顯然是沖著新三板擴容的巨大商機而去。
但在眼下,新三板的主辦券商多數虧損。據投行人士介紹,目前新三板的主辦券商收入結構中,絕大部分是企業改制財務顧問費,另有少部分掛牌推薦費,此外就是再融資的中介費用,由于新三板交易不活躍,券商傭金收入非常有限。與A股IPO及再融資項目相比,來自新三板的業務收入更是顯得微乎其微。
如今,隨著新三板擴容前景,券商有望新辟盈利點。綜合投行研報,一旦擴容新政實施,新三板可為券商帶來交易收入(做市商和傭金收入),承銷費用和注冊費收入,直投業務收入等。如果引入做市商制度,為了避免新三板公司與券商“勾結”炒作股價,每家新三板公司應該需引入兩家券商。比照國外成熟市場經驗,做市商業務的利潤一般占券商全部業務利潤的40%—60%。而在承銷費用收入方面,已有券商初嘗甜頭。2009年8月由新三板轉登中小板的久其軟件,IPO保薦人即為其新三板主辦券商申銀萬國。資料顯示,久其軟件IPO募資4.1億元,支付承銷及保薦費1739萬元。
目前,從大型券商到中小型券商,國內投行正不斷招兵買馬為新三板“熱身”,同時爭相與熱門的擴容園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如一直深耕新三板業務的西部證券,新三板業務人員已達80多名,儲備項目超過60個,并已對全國80余家高新園區進行了調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