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婷婷
保薦人在券商業素有“金領中的金領 ”之稱,其年薪動輒上百萬元,最高的可達500萬元。如今,保薦人跳槽也成為了行業人才流動的一大 “風景”。
李小姐現在供職于某國際大型投行IBD部門,近期她收到很多獵頭的電話。“目前不考慮跳槽。”李小姐統一回應,不過近期她周圍的朋友、同事有不少選擇投奔新東家。
“這個行業流動性很高,跳槽現象很普遍。我身邊也有朋友從大型投行跳到小券商的,平臺雖然差一些,但小券商待遇、發揮空間相對要好,不過,這也不是絕對的趨勢。”李小姐表示。
根據瑞銀亞洲區聯席首席執行長威爾莫特-希特維爾(Alex Wilmot-Sitwell)去年所做的一項研究,投資銀行的員工每年一般流失16%,這就相當于每六年完全換血一次。而在亞洲等新興市場的平均流失率甚至還要更高。
“一般年終獎發完,是跳槽的高峰期,拿保薦人來說,被挖角的情況很普遍,更有甚者,直接找到別家去,說我這有XX項目,要求年薪XX,這種情況在美國等成熟市場是不能想象的。”注冊地在北京的某券商高層對本報記者表示。
據其透露,他在華爾街工作時,曾有某大型投行固定收益部門的人員被另一家投行挖走一半,后者受到輿論的廣泛質疑,以至于跳槽去的這組人,半年時間不能正常開展工作。
談到保薦人項目,某資深金融獵頭則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挖保薦人單筆賺錢多,恨的是業務做起來費勁、耗時長。
“因為圈子小,保薦人就那么多人, 而且有轉會費等因素。有一個案例,我們挖一個保薦人用了一年的時間,從那個保薦人領了年終獎后就開始接觸,直到下一年發年終獎前后才成功。”
“做一筆保薦人的單子賺得比分析師要多很多,但很難做。最近的一個客戶是某中型券商,今年以來投行業務做得很不錯了,目前想要再挖幾個保薦人。對于這種單子,我們一般是要有一定的把握才敢接,因為保薦人一般跟IPO項目耗時較長,所以挖人周期要長很多。一般客戶也了解這一點,所以對于挖保薦人,都是找多家獵頭同時來做。”他透露。
他透露,因為難度大,挖保薦人的服務費用比分析師要高,大概要收到年薪的30%。在不算轉會費的情況下,保薦人最低的年薪都要150萬,300萬-500萬年薪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