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朱昌斌/文
平安證券為自己保薦的長信科技發布7篇研報中,6篇強烈推薦
“下半年推薦的10家成長公司中,有7家是平安證券自己保薦的。”一名參加平安證券中期策略會的人士說。
進入6月份后,券商紛紛推出中期策略報告,平安的薦股讓人印象深刻。股票表現不好,研報推薦卻是一份接一份,推薦程度更是一份比一份強烈。
“不排除給保薦項目貼金”
平安自保自推的七只股票分別是利源鋁業、華測檢測、通源石油、長信科技、超圖軟件、瑞凌股份和凱美特氣,其中,研究部門對華測檢測和長信科技分別發了7篇研報,而長信科技7篇中的6篇屬于“強烈推薦”。截至周五收盤,復權后長信科技的股價為40.10元/股,較最高價61元跌去20元。
平安一共對通源石油發出4份研報,而且每篇都屬于強烈推薦,可惜,通源石油一點也不爭氣,一季報該公司凈利潤-1184萬元。長江證券對通源石油的評級為“謹慎”,其他券商給出的評級寥寥無幾,與平安形成強烈的對比。
平安對利源鋁業發布2份研報,全部為“強烈推薦”。吊詭的是,在利源鋁業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平安證券關聯方平安人壽的兩個賬戶,分別占流通股的5.92%和5.79%,排名前兩位。
“從制度上來說,研究部門和投行是獨立的。但是平安證券的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公司從整個戰略綜合考略。”廣東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券商策略研究員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他認為,平安投行部門這兩年項目越來越多,帶來的收入不斷增長,公司也希望投行做得更好,“不排除往保薦項目上貼金。”
下半年序幕即將拉開,券商關于未來6個月的策略報告也陸續發布。
2011年6月16日,平安證券推出中期策略報告《“U”型之旅,挖掘增量》。對于下半年的行情,平安證券總體看多。在研究報告中,分析師認為內外部風險因素基本在二季度釋放,受政策變化路徑和經濟運行周期影響,未來市場企穩回升將分“兩步走”:三季度“政策預期改善,市場企穩回升”;四季度“經濟預期改善,市場趨勢上行”。全年市場則呈現“U”形而非“L”形變化。
在行業配置方面,平安證券推薦“彈性消費品+強勢投資品+優質成長股”組合。此外平安證券推薦了10家成長公司,作為下半年推薦標的。
10家公司分別為利源鋁業、華測檢測、中航精機、佛塑科技、通源石油、長信科技、超圖軟件、碧水源、瑞凌股份、凱美特氣。
對于這些股票是如何選出來的,平安策略報告中表示,“綜合自上而下分析和自下而上匯總,我們分別圍繞食品飲料、家電、零售等消費品行業;建筑(水利)、機械(軍工)、地產(龍頭)等強勢投資品行業和用電網、信息網、環保網相關的中小市值公司,推薦了十家藍籌公司和十家成長公司,作為下半年的推薦標的組合。”
深入了解,會發現平安選股思路或許比他們研報中披露的更“復雜”。
理財周報記者發現10家成長公司中除了中航精機、佛塑科技和碧水源外,另外7家公司無一例外都是平安近兩年保薦上市的項目。
難道這僅僅是巧合嗎?恰好公司保薦的這些項目實在是太優質。如果這樣的話,那大家一定會對平安投行肅然起敬。
不推薦其他券商保薦的公司
記者查閱平安推薦10成長股資料發現,其中只有中航精機、佛塑科技兩家公司上市較早,上市時間分別為2004年和1993年,其余8家都是2009年以后平安保薦上市。
也就是說2009年IPO重啟以來,數百家創業板和中小板公司竟然無一入得平安研究部門法眼,其他券商保薦項目在“平安系”面前一敗涂地。
“這種現象只能是在理論上才有可能出現。”北京金融街地區某券商研究部門人士認為,成長股名單中竟然沒有近兩年其他券商保薦的項目,單從公司質地上來選擇的話,這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極小,“或許有其他原因。”
雖然說平安證券這兩年投行發展迅速,保薦項目數量在券商里名列前茅,優質公司肯定不少,但所推薦成長公司中竟然八成是自家項目,平安研究部門薦股標準讓人疑慮。
上述人士表示:“這樣很容易讓人懷疑平安研究部門和投行部門相互配合,只看著幾家股票,眼界也太狹窄了。”
對于研究報告如此薦股,買方機構會買賬么?
最終要通過市場的檢驗
“中期策略我們會挑一些大券商或者有影響力券商來看,但是他們推薦的個股通常不看,我們有自己的團隊研究。”新華資管投資經理李玉清告訴理財周報記者。
對于平安研究部門如此看好自家保薦項目,前文提到的保險公司投資總監打了個比喻,“券商推薦股票就像是廚師做飯一樣,提供的是自己覺得不錯的菜肴,但關鍵是要讓品嘗者認為好吃。”他認為,平安如此薦股或許確實覺得這些公司很好,不過最終是要通過市場的檢驗。
理財周報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買方機構對券商推薦的股票池并沒有看得太重。安邦保險投資部總經理姜昧軍說:“看一份研報,結論有時反而不是最重要的,買不買入由自己判斷,我們想要看的是研究員推理邏輯和推理過程。”
姜昧軍認為,券商研究報告參差不齊,分析師對于相同素材的推理方式和能力不一樣,另外由于一些風險認知上的不同或某些其他因素,最后得出的結論可能完全不一樣。
毫無疑問,個人投資者辨別能力無法與機構相比。券商研究報告有時參雜著各方面利益關系,對于沒有行業背景知識、沒有研究團隊的個人來說,著實難以剔除其中的水分。如果單純依據諸如平安等券商的股票池來選股,迎來的可能會是重重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