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游蕓蕓
證券行業“資本為王”的博弈時代已全面開啟。
行業龍頭中信證券此前提出,未來將“重點開展以做市商為核心的資本中介型業務,成為市場組織者、產品設計者、流動性提供者”,資本中介業務的重要性已在行業內達成共識,繼而被定義為券商核心業務。
近年來,資本中介業務確為證券行業貢獻了不俗業績。截至今年6月底,僅融資融券一項業務,已為證券行業貢獻超過400億元收入。兩融業務收入占比由2012年的8%提升至25%,部分券商兩融業務的占比更是高達30%以上。
資本中介業務的鋪開,讓券商賬上躺著幾百億資金無處可投的日子一去不返,資本的力量強行拉開了原本同屬同一梯隊券商之間的距離。已上市券商中,中信、海通、華泰、廣發等確立并鞏固了第一梯隊優勢,國金、國海、西南等中型券商也正躋身第二梯隊的前列。
相反,國泰君安、國信、申銀萬國[微博]等一批尚未上市的券商,則因上市日程的一拖再拖而影響了排名。盡管借助短融、次級債等融資方式可暫緩資金之困,但面對昔日追隨者的上市后反超,昔日帶頭大哥內心恐怕是五味雜陳。
松綁券商上市條件意味著令更多券商能獲取到新時代的競爭籌碼,但上市并未解決所有問題。自監管層鼓勵券商創新以來,資金瓶頸困擾著所有券商。兩融、資管、柜臺市場、股票質押式回購等創新業務無一不在等米下鍋。由此,有效平衡各業務部門資金分配、實現資金回報最大化是擺在每一個經營決策者面前的難題。
中信證券王東明此前曾疾呼,希望開放多種券商融資手段,如允許四大國有銀行與證券公司進行同業拆借等。監管層增加優先股、減計債和可轉債等融資方式,無疑是券商豐富融資工具創收的一大利好。
不少行業人士認為,相比其他金融機構,證券行業的市場化程度相對較低;近些年券商上市遲緩、融資手段欠缺,客觀制約證券行業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發展地位。開放券商資本補充方式雖不能直接提升行業的市場化程度,卻是證券行業進一步壯大的必要方式。
以做市商為代表的資本中介業務尚未為證券行業貢獻利潤,而這卻是海外投行的重要業務之一。高盛、大摩等投行依靠做市交易近些年賺取了超額利潤,他們所擁有的強大資本實力是成就上述業務的重要基礎。
今年8月新三板做市轉讓交易上線,預示著國內證券行業“回歸研究、運用資本”的新盈利模式開啟。資本博弈時代來臨之際,前期因錯過兩融等業務未能逆襲的券商們,或許可從做市交易業務中尋找彎道超車之機。實現的前提,便是資本實力的提升。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文章關鍵詞: 新三板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