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鄭佩珊
證券行業又一巨型并購案現身。
宏源證券(000562,SZ)10月30日午間公告稱,接獲直接控股股東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建銀投資)通知,擬披露重大事項,公司股票自2013年10月30日13:00起停牌。收盤之后,有消息傳出申銀萬國[微博]有意兼并宏源證券。由于H股晚于A股收盤1小時,下午3點半之后,申銀萬國(00218,HK)突然發生異動,股價在尾盤直線拉升,收盤上漲5.31%。
隨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看到有消息稱,中國投資公司已于10月29日內部批復了宏源證券和申銀萬國的合并案。由于兩家公司實際控制人均為匯金,有分析人士認為,這一合并將是匯金整合旗下證券公司股權的重要一步。早在今年8月份,是方正證券吸收合并民族證券,現在是申萬合并宏源,以后將是巨無霸的券商“江湖”。
截至記者發稿,兩家公司尚未對此事發布公告。
又一巨頭誕生/
申銀萬國和宏源證券同屬財政部全資公司中國投資公司門下,中央匯金投資公司是中國投資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持有申銀萬國55.38%的股份。建銀投資是匯金公司控股的子公司,持有宏源證券60.02%的股份。
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最新證券公司經營業績排名顯示,2012年我國114家證券公司中申銀萬國以491.76億元的總資產排名第十,宏源證券以294.85億元的總資產排名第十五;2012年申銀萬國的凈資本為131億元排名第九,宏源證券排名第十一,凈資本為107億;2012年申銀萬國以40.11億元的營業收入排名第十,宏源證券的營業收入為30.6億元排名第十一;凈利潤方面,申銀萬國以13.45億元排名第九,宏源證券以8.04億元排名第十二。
如果僅以“1+1=2”的邏輯推算,申銀萬國和宏源證券合并之后,無論是規模、營業收入還是凈利潤都可以在同行業中擠進前五。“合并之前申銀萬國和宏源證券僅僅只是第二梯隊,合并之后就可以視為第一梯隊的券商,就規模來說有望與中信證券相提并論。”一名北京的券商高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宏源證券是內地第一家上市的證券公司,此次宏源證券與申銀萬國的合并被市場解讀為同一實際控制人旗下集團證券業務的整體上市。這對于IPO遙遙無期的申銀萬國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
上世紀最后一年,申銀萬國進行了重組后的第一次大規模股權轉讓,光大集團入主。2004年,財政部出臺 《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申萬巨虧。2005年,匯金公司入主申萬。2007年,申萬首提上市計劃,但由于“一參一控”限制,申銀萬國上市遲遲未果。
申銀萬國董事長丁國榮曾經在年會上表示,到2013年,申萬的目標是要基本形成證券控股集團框架。到2015年,要完善證券控股集團組織架構,形成以資本市場為依托的金融產業鏈,核心業務力爭進入證券業前三名。如今通過與宏源證券的合并這一愿景得以實現。
2011年,中央匯金公司與上海國際集團完成了關于申銀萬國與國泰君安股份的置換和轉讓。至此申萬由上海地方企業轉變為中央企業的控股子公司。
能否產生協同效應
在激烈競爭中,申萬去年在傳統業務上競爭力大幅提升。申萬2012年經紀業務股票基金市場占有率為4.32%,行業排名從2011年第7位上升到第5位。而根據今年三季報,宏源證券總資產337億元,業務蒸蒸日上,并以固定收益業務見長,在近年低迷股市中仍保持了高增長。三季度以來總資產增長了5.86%,營業收入增長了37.53%,凈利潤增長了41.18%。
分析師表示,從業績和股價表現上看,在經濟下行期,治理結構優異、明星業務突出、市場化徹底、成本費用控制出色的券商將脫穎而出。業務牌照全面、資本充實、融資渠道和融資能力強的券商更有望在行業整合過程中獲得更高估值溢價。
但做大之后如何做強仍舊是核心問題。1+1<2的問題在多次合并中已經顯現出來,“兩家券商合并之后,唯一能在短期內迅速提升的就是市場占有率,合并之后經紀業務板塊可以快速增加交易量。但投行業務、固定收益類業務是很難在并購中得到好處的。這些業務的拓展主要是依靠其核心團隊,部門本身就較為獨立,在合并中幾乎很難獲益。”上述北京券商高管如是說,“并購的效益至少需要2~3年時間才能真正體現,而申銀萬國和宏源證券在合并之后是否能躋身一類券商也是需要時間的考驗。”
上海一名券商高管更是直言不諱,“按照以往國內大股東主導下的證券公司合并案例來看,幾乎都是失敗的,目前券商之間同質化極為嚴重,合并根本達不到1+1=2的效果。并購對投行、債券業務沒有任何意義,而在此前并購中較為值錢的經紀業務板塊合并即營業部的合并,現在來看,價值也在不斷縮小。現在營業部的業務已經全面開放,在這個節點來說,是否合并對營業部的業績提升起不到太大效果。”
此外他還透露,“我們可以將并購理解為大股東的資產證券化,換句話來說也就是實際控制人的套現行為。在我看來,這次并購弊大于利。”
行業整合勢在必行?
證券行業整合并購已不是新鮮話題。但近期證券公司之間的合并逐漸增多。8月27日,方正證券發布了《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公告》,表示將與民族證券進行重大資產重組,此次重組已初步確定為方正證券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吸收合并民族證券。相關人士透露,“我們預估證券行業的整合潮勢在必行,今年110多家證券公司中,規模超過100億的只有47家,我們預期未來證券公司的數量可能只有現在的一半左右。”
上海師范大學金融學院經濟學博士姚亞偉表示,除個別實力較強的證券公司在自營業務、投行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方面實現一定的多樣化,大部分基本上靠經紀業務、自營業務來維持。在指令報價驅動的交易制度下,隨著網絡交易的便利,經紀業務依靠營業部網點的分布廣泛,來吸引客戶獲取高額傭金的優勢不再,而較小的公司規模和行業集中度較低,使得整個證券行業的資本、資產和資源等相對分散,創新動力難以整合和提升,整個行業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金融資源的扭曲配置。
他指出,因規模偏小、業務同質性較高,效率較低,證券公司在與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合作中處于劣勢。融資融券業務推出后,對證券公司的現貨和現金頭寸的流動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對證券公司而言又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券商可借助轉融通平臺增加傭金,將融資融券的風險轉移給其他金融機構,但同時也增加了券商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風險關聯性;另一方面可能會分流券商融資融券業務規模。隨著融資融券規模的擴大,證券公司參與市場交易的深度增加,迫切需要證券公司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