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郝靜 上海報道
光大證券(601788.SH)“8·16”烏龍指事件已過月余,史上最重罰單使得其8月份的經營數字定格在了-5.23億元,事件的臺前幕后主腦們或辭職或調離,然而最壞的時刻并未結束,光大證券面臨的巨額民事賠償遲遲未有落定。
“民事索賠這塊不好講究竟能賠多少。”據接近光大證券的人士表示,“一開始證監會是讓光大成立一個像萬福生科一樣的賠償基金,但光大方面未同意,再加上出事當天傳說有相關責任人進系統篡改數據,證監會最后就下了一個比較狠的處罰決定。”光大證券三季度虧損似已成定局,而“8·16”之后,其市值已跌去106億元。
滬穗兩例賠償案擱淺
根據證監會的提示,對于投資者因光大證券內幕交易受到的損失,投資者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早先已有上海、廣州、溫州等地的投資者通過各地律所向光大提起民事賠償訴訟。
據公開資料顯示,烏龍指之后,A股當日有超過45萬戶投資者跟風買入,而機構投資者有1600多家,如果按照其涉及內幕交易的時點11點到下午1點半之間,滬深兩市的900億交易金額來計,以整體跌幅約3%來算,光大面臨的索賠則最高可達27億元。
上海嚴義明律師事務所表示,該所在9月2日下午已向光大證券注冊地法院——上海靜安區人民法院提交起訴材料。盡管有14位律師的聯名呼吁和積極推進,但最先接受訴訟請求的廣州和上海兩地法院分別作出了駁回起訴和尚需研究的決定,由于集體訴訟制度的缺位以及邏輯取證的困難,許多損失慘重的小股民們只能望洋興嘆。
一位業內律師指出:普通投資者真正起訴的原因并非烏龍指事件的誤操作,而是烏龍指之后為減損對沖采取的操縱期指的行為。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宋一欣告訴記者:“對于損失的界定和訴訟主體方面并無相應的司法解釋,當事人的索賠條件和標準都不明確,這導致索賠可能面臨尷尬境地。”
達摩克利斯之劍并未落下,光大證券自身也并未消停:8月22日,公司總裁徐浩明辭職,8月31日,公司助理總裁楊赤忠、董秘梅鍵辭職,由副總裁薛峰代行董秘職責,4位相關決策責任人徐浩明、楊赤忠、沈詩光、楊建波被處以終身禁入,日前又盛傳人力資源副總于德雙即將離職。
至于說人事方面,據上述接近光大證券的人士透露,未來有望接班的是第一副總裁薛峰,至于說梅鍵,只是不做董秘了,他本來就是負責經紀業務,從臺前轉到幕后了,影響也并不大。
后烏龍指時代的光大是否能夠重振雄風?8月19日,曾經的金字招牌策略投資部的自營業務被暫停3個月,8月20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通知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相關業務被暫停,截至目前,公司在該業務上實現項目收入約54萬元,僅僅是起步階段。
光大證券受影響的板塊還不止如此,投行IPO方面光大證券的材料已經被暫停受理,同樣在即將開啟的并購重組分道制排隊當中,光大的資質仍然無緣豁免/快速的綠色通道。“降級已經是必然的,只是降到哪里的問題,而受限于資本金,創新業務未來必然受到影響,目前資產管理因為是子公司,直接的影響不大,主要可能是在聲譽方面。”接近光大的人士指出。
光大的資管子公司業務是否受創?從財務數據或可一窺究竟,2013年7月,資管的營業收入是1747.80萬元,凈利潤895.64萬元,而到8月末,兩項指標雙雙降至1417.65萬元和617.38萬元,降至4個月以來的低點。
三季度虧損似乎已成定局:7月份盈利4467萬元,被8月份的巨虧5.23億元吞噬殆盡。公司期盼已久的70億元再融資因為證監會的調查以及股價倒掛雙重因素被擱淺,目前僅9.39元的股價雖較之前期有所回調,但仍在11.65元/增發價下方,增發的期限是至11月20日,也就是說不到兩個月,似已無力回天。而從“8·16”當日最高的12.5元至今,以其總股本來計,光大證券的市值已經跌去了106億元。
空頭平倉虧430萬
根據公司公告,8月16日全天用于對沖而新增的股指期貨空頭合約總計7130張,這部分股指期貨盯市盈利1億元,對沖錯誤買入股票的虧損2.94億元之后,初步估算損失約1.94億元。截至9月6日,這部分股指期貨空頭合約已經全部平倉完畢,該部分損失約430萬元。
而股指期貨恰恰是上半年公司為數不多的業務亮點:共計1853張投資份額共盈利約7.59億元。公司內部人士表示:上半年滬深300指數下跌13%,針對自營業務,公司加強了對股指期貨套期保值、衍生品投資等新業務的研究和運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市場風險。同時,對權益類證券及衍生品持倉進行風險價值測量,量化評估投資風險。然而自8月19日起,公司的自營業務股指期貨交易采取限制開倉措施,后勁難繼。
其他業務板塊表現尚算穩健:上半年完成股票基金交易額13717 億元,市場份額3.18%,同比上升0.14%,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15.2億元,同比增長32.51%;投行業務實現收入同比增長106.16%,權益類投資完成4 單再融資項目,主承銷家數排名行業第8,債券類項目11單;融資融券余額較年初增長116%,并首批取得轉融券、股票質押回購等業務資格;銷售交易業務實現收入同比增長100.82%;資產管理業務受托管理本金規模1629 億元,較年初增加713 億元;期貨業務日均保證金規模53.3 億元,同比增長40% 。
“風險其實從去年開始已經在慢慢累積。”一位接近光大證券的人士告訴記者,“在年報的時候,證監會規定的自營和衍生品與凈資本的比例,光大一度突破了它自己設置的警戒線,當時我已經覺察到了風險,但自營業務當時還是賺錢的,所以風險被忽略了。”記者查閱了半年報發現,今年上半年末,自營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凈資本的比率是74.22%,而在2012年12月31日,曾經一度高達89.35%。
這個比例究竟有多高?記者比對了一下海通證券的該項指數,發現其半年報時的比例僅僅是19.5%,中信證券的該項指數在去年末是65.97%,而今年上半年降至59.07%,中型券商當中如興業證券的上半年比例是14.31%,去年年底是16.63%。
8月16日的一記烏龍指落下,光大的“權益類證券及證券衍生品/凈資本”指標最終超過了100%的監管紅線,而此前并不為人所注意的量化投資頓時躍至風口浪尖。事實上,量化投資中的烏龍事件在全球均有發生,而據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表示:“量化投資在國內只屬初級階段,光大在這方面做得比較超前,其實滬上另外一家大型券商也在此前發生過類似事件,只是波及面沒有光大這次這么廣,所以僥幸過關抹平了,光大確實是運氣不好。”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