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飛
10年間,證券業從全行業的“技術性破產”走向規范發展,如今又站在全面創新的門檻上。《第一財經日報(微博)》從昨天在北京召開的“證券行業創新發展研討會”上獲悉,監管層已經明確將改革監管制度,強化證券公司自治權,為創新發展留足制度空間,同時鼓勵證券公司集團化經營,發展“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郭樹清表示,創新要嚴格區分公募和私募,逐步完善投資者適當性制度。
證券業600多名代表昨日齊聚北京參加證券行業創新發展大會。此前,證監會副主席莊心一帶隊在全行業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調研,證券業協會也組織了多次專門研討會,廣泛收集了業界對證券公司各項業務,以及證券公司本身經營方式的意見。此次大會可謂是“水到渠成”。
監管:事前審批向事后問責過渡
證券從業者時常針砭過度管制給證券業發展帶來的制約,當前監管者已經做出了積極的轉變,將促進監管向有利于創新的方向發展,實現行政監管、行業自律和公司風控的歸位盡責。
多位證券公司負責人士告訴記者,今后證監會將逐步減少事前審批,代之以事前報備、事中檢查、事后問責的模式。公司風控部門和行業自律能解決的審批項目,將適時取消。
監管改革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將是券商資管產品實現備案制,目前證監會已經在履行相關的程序,過渡期內將實行簡易審批。今后,對于簡單的業務和產品創新,證監會將不搞評審和試點;相對復雜的創新也將簡化和縮短審核流程。
事實上,近期證券公司的一些創新業務,如盤活保證金的短期理財產品,已經開始實行先向交易所報備,再向證監會報審的模式,較之過去效率大大提高。
新經紀業務:提升客戶價值
長期以來,證券行業主要以提供通道服務為主,位于金融產業鏈的低端,業務同質化嚴重,商業模式單一。傳統經紀業務和承銷業務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超過60%,嚴重依賴市場行情。近年來的慘烈傭金戰已經把經紀業務逼到了盈虧邊緣。但從另一角度說,發展新型的經紀業務的意義也十分重大。
券商經紀業務改革的方向一是發展投資顧問業務,樹立經紀業務品牌。國信證券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國信證券在2005年推出以“一對一專業投資指導”為特色的“金色陽光證券賬戶”,邁出顧問服務第一步。2008年,又針對資產50萬元以上客戶推出了“金天利”現金增值產品。
國信證券一位負責人表示,國信在投資顧問業務中堅持服務收費,使投資顧問業務從成本中心轉變為利潤中心,實現了良性循環。目前,國信正在探索與投資收益掛鉤的差別傭金率,體現投資顧問業務的專業水平和價值。
此外,幫助客戶盤活手中的現金和證券資產,已經成為各大券商的重點創新方向。目前既包括以券商為交易對手方的債券質押式回購,也包括客戶相互為交易對手方的證券質押業務。
資管:私募為主全產品線發展
對于收入受市場周期影響明顯的證券公司而言,資產管理能夠很好地對抗周期性影響。目前,不少證券公司控股基金公司,有的還成立了資產管理的子公司,大力發展以資管為核心的買方業務。
申銀萬國(微博)證券的一位負責人表示,投行的產品創新能力促進了國外投行資產管理業務的快速發展,并且奠定了其全產品線的優勢。國內投行也可以利用其直接接觸客戶、了解客戶需求的優勢,以及監管層放松管制、簡化審批的契機,大力發展面向特定客戶的定制資管產品,與公募基金差異化競爭。
另外,與會的券商資管業務人士認為,國內無論是券商還是基金公司,對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重視程度都遠遠不夠。廣發證券(微博)固定收益部一位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該公司營業部客戶對固定收益產品的需求很大,而廣發作為綜合性券商,有多年的固定收益投資經驗,能夠為客戶開發多樣的“風險可控、收益適中、不同期限”的產品。
投行:固定收益成后起之秀
今年以來,業界對于投行業務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在昨天的會議上,固定收益成為新的焦點。
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已經多次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債券市場,推動銀行間和交易所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在證券業界,固定收益則被認為將是未來投行業務的主要利潤增長點。
第一創業證券總裁錢龍海指出,由于固定收益產品隱含著匯率風險,而大宗商品又是對沖匯率風險的最佳手段,他指出,應把固定收益、外匯和商品作為全產業鏈考慮。
在具體措施是,他建議監管層應繼續提高債券的發行效率,超常規發展債券的機構投資者隊伍,積極引入個人投資者進入高等級債券市場;盡快引入利率期貨等金融工具,創造條件推進債券做市商業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