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時娜 ○編輯 毛明江
■中資證券機構以香港特區為“橋頭堡”開展國際化運營已走過20個年頭。這20年里,中資券商的整體實力得到很大提升。但是,也有一些券商至今仍未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有的甚至處于連續虧損之中。陸續公布的香港中資券商2011年的業績“寒風”勁吹。
■券商出海本在開展國際化運營揚帆遠航。但業務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服務與有吸引力的產品,使得一些后進入的中資券商在國際舞臺上遲遲站不穩腳跟。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赴香港特區設立分支機構的中資券商已急速擴容至50家。RQFII發行遇冷及賺錢不容易的現實,已經開始讓券商蜂擁香港淘金的熱潮降溫。
■如何在風云變幻的國際資本市場上,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并闖出一片自己的天空呢?在港的中資券商到了靜下心來,探索適合自己的國際化之路的時候了。
中資券商在港過半虧損
去年,全球金融市場陰云慘淡,股票市值縮水、成交萎縮、IPO融資銳減。全球金融機構均受到打擊,香港的中資券商也沒能幸免。據了解,去年中資券商在香港設立的分支機構,虧損的超過一半。
本報記者香港調研發現,去年20家內地證券公司的香港業務實現盈利的可能僅有國泰君安國際、海通國際、申銀萬國(微博)(香港)、招商(香港)等幾家較早進入者。近幾年新進的中資券商去年大部分都出現可虧損。其中,有的券商已經是連續兩年或三年虧損,有的則是過去幾年的持續盈利記錄被打斷,轉為虧損。
而我國內地15家基金公司和6家期貨公司的香港分公司,也因設立時間不長,業務開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基本都還沒有進入盈利周期。主攻投行業務的9家銀行系券商,去年的盈利也普遍出現倒退,部分新進的也出現虧損。
這顯然出乎很多中資機構的意料。兩三年前,一些剛到香港或準備去香港設立分支機構的中資證券機構一度以為,那里遍地黃金。
“香港并非遍地黃金,要想在這個完全市場化、國際化的地方賺錢,要花比在內地更多的心思。”在香港“沉浮”兩年后,國信(香港)經紀公司總裁李泉如是說。
內因與外因夾擊
國泰君安國際行政總裁閻峰告訴記者,去年全球經濟不穩,歐美債務危機陰影還籠罩全球金融市場,香港難免受到沖擊,恒生指數去年全年下跌了20%,港股IPO融資額萎縮了逾四成。雖然期間港股交易時間較之前延長了一個小時,但成交量并未見放大。
市場的低迷使得香港中資券商去年的經紀業務、投行業務等主要業務板塊受到很大影響。
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成本太高,香港的寫字樓租金在全球都是排名靠前的。為了快速建立團隊,新進香港的券商往往還需要“高薪挖角”。此外,券商們還要投入大量資金購置網上交易設備,因為他們的很多客戶來自內地。
閻峰表示,證券公司運營其實也講究“規模效應”,如果業務量太少,收入很難抵消支出。大部分出現虧損的中資券商成立年限都不長,還處于投入建設階段,各項業務均剛起步,業績更容易受到市場低迷的影響。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有部分香港中資券商的投資業務(自營)占比較大。如果遇到市場不好,很容易導致大幅虧損,拖累業績表現。國泰君安國際在上世紀90年代進入香港時,也曾以投資為主業,并一度因投資失利而資不抵。后來公司調整了定位,大幅降低了投資業務比重,才走上穩健發展的軌道。
業務同質化嚴重
事實上,雖然絕大多數中資券商已取得香港證監會的全業務牌照,但很多中資券商依然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盈利模式。后進入香港的大部分中資券商在業務開拓上,缺乏自己的特色,同質化嚴重。
由于經紀業務門檻較低,最近幾年內地證券公司挺進香港普遍是用“經紀業務開道”,而且開發客戶的重心放在內地。先從內地A股客戶中挖掘潛在的港股投資者。為了彌補香港缺乏網點或網點少的不足,中資券商們普遍選擇了建立網上交易平臺。研究服務上,則普遍放在熟悉的中資股上。
銀行系券商則普遍選擇主攻投行業務,依托內地母公司強大的客戶優勢,大力發掘有上市需求的內地企業,為其提供上市融資及配售服務。
這兩種進入策略本來無可厚非,但隨著這樣做的中資券商越來越多,不僅業績增長難以為繼,“傭金戰”也隨之而來。目前,券商對于內地客戶的爭奪已進入“白熱化”狀態,出現了每筆交易劃一征收“4.99港元”以及“888港元”包月等超低傭金套餐。
此外,業務體系不健全、過度依賴某一項業務也容易導致很多香港中資券商的風險抵抗力差。由于去年港股成交低迷,香港中資券商的經紀業務收入全線出現倒退。而經紀業務是大部分中資券商香港子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很多券商因此出現虧損。
與此同時,去年企業到香港IPO招股集資的資金總額同比大幅縮水43%,投行的承銷費用也隨之銳減。那些從事單一投行業務的中資券商香港子公司盈利也大受影響。
差異化與多元化路徑之爭
值得注意的是,在“后來者”為站不穩腳跟而煩惱的同時,較早進入香港的中資券商似乎已經沿著各自的發展模式,闖出了一片天空。
它們的國際化路徑主要有兩條:差異化經營與多元化發展。
中金(香港)、中信國際以及大部分銀行系券商在香港主攻投行業務,較少涉及經紀業務,走的就是差異化經營之路;而以中銀國際、國泰君安國際為代表的多元化發展派,則試圖在證券交易業務、孖展業務(融資)、投行業務和資產管理等業務方面齊頭并進全面發展。海通國際、招商證券(微博)(香港)、申銀萬國(香港)等也在朝此方向發展。
目前,兩種發展途徑的代表在香港均已占領了一席之地。
統計數據顯示,共有6家中資券商進入2011年香港新股承銷及配售市場排名前20位,其中中金(香港)排名第七,過去一年參與了12個項目的承銷及配售工作,占據了香港4.6%的市場份額;中銀國際排名第九,去年參與了13個項目的承銷及配售,占據了香港3.5%的市場份額;此外,建銀國際、交銀國際、中信證券(微博)分別排名十四、十五、十六名,工銀國際排第二十名,他們的市場占有率在1.3%至2.2%不等。
而多元化發展派代表國泰君安國際日前發布的2011年業績報告也顯示,多元化發展使國泰君安國際在市場低迷時,依然保持了不錯的增長勢頭。年報顯示,2011年,國泰君安國際的經紀業務倒退了13.8%,資產管理業務倒退了47.7%,投資業務收入同比減少了26.7%,但由于投行業務逆勢增長了8.1%,孖展(融資融券)業務增長了111.8%,去年公司營業額仍同比增加了逾7%。
綜合性全業務模式優勢明顯
“綜合性的券商會走得更快。”中銀國際執行副總裁謝涌海說。中銀國際是目前香港實力最雄厚的中資券商。
除了控股排名靠前的資產管理公司中銀保誠,中銀國際的日均股票交易額在香港排名前五名,在投行業務、人民幣發債業務等方面也占有很高的市場份額。此外,中銀國際還是僅有的兩家中資窩輪(即權證)發行商之一,去年成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清算會員后,更成為做國際商品期貨的第一家中資券商。
“多元化平衡發展和差異化經營都很重要,關鍵看處于什么階段”。國泰君安國際行政總裁閻峰表示。他認為,在剛進入一個市場時,可以先根據母公司的優勢,選擇一項業務作為突破口。但是,長遠來看,要想成為國際性大行,還是需要多元化全面發展。
閻峰指出,業務體系的健全對于券商保持穩健發展至關重要。世界上成熟穩健的證券公司的業務構成一般經紀業務占30%左右,孖展業務占30%,投行業務占20%,資產管理占10%,投資等其他業務占10%。未來公司計劃進一步降低對經紀業務的依賴,同時拓展資產管理等業務,使得業務構成更多元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