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張寧
繼證券時報11月3日報道“名私募+大銀行”發行模式遇重挫之后,近日證券時報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陽光私募在發行市場仍然表現不佳。不少券商營業部此時則伺機而動,通過為陽光私募進行老產品的持續營銷,在券商營業部之間挖角名私募。
持續營銷成本低
陽光私募發行市場目前重新進入了一個“好買不好發”的尷尬境地。
根據私募排排網的統計,48.38%的私募看漲11月行情,比上月大幅提高了19.35個百分點,并認為四季度可能會迎來一個時間、空間上都較為有利的投資機會。但據記者了解,近期陽光私募失意于發行市場,往日的殺手锏“名私募+大銀行”發行模式繼續受阻。
據深圳某私募機構人士介紹,通過與銀行的合作,目前新私募產品發行量能達到2000萬元規模就已算不錯,有時候發行量甚至還無法滿足這一新產品的成立條件。
據上述人士介紹,目前陽光私募發行新產品成本中的信托賬號費用、渠道發行費用實際是一個相對固定的費用。因此,信托公司往往要求私募提供保底費 用收入,且不會因發行規模縮小而降低。但對于陽光私募而言,卻因新產品發行規模的減少而造成固定管理費收入縮水,收入無法覆蓋成本,短期內無疑給私募帶去 了不小的資金成本壓力。
據記者了解,在各方對新產品發行缺乏動力之際,深圳市場上部分券商近期開始大打“持續營銷”牌,以保底募資為承諾,吸引明星私募加盟。據招商證券(微博)某營業部人士表示,一般保底募資規模將不低于3000萬,營業部將動用全部資源保障發行。而對于私募來說,采用持續營銷的方式可沿用原產品的信托證券賬號,為此也節約了百萬計的新賬號費用。
券商謀挖角
對于持續營銷,據國信證券某營業部人士表示,與其合作的私募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首先是業績優良,其次是該私募旗下至少有兩只發行滿一年以上的產品。這是因為券商除了要收取基本的發行費用外,另一附加條件是通過分倉來增加營業部的傭金收入。
據該人士介紹,在今年不景氣的市場行情下,陽光私募的交易量仍能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同時陽光私募還能維持“萬八”的傭金率,遠高于新增散戶的傭金率。此外,引入優秀的投顧也能讓核心客戶保持較高的粘度和緊密度。
據記者了解,在此過程中,不少營業部還要求陽光私募從其他營業部相應轉入一只產品,其規模要不低于為其持續營銷產品的募資規模,否則就意味著營業部客戶資金外流。陽光私募若不能滿足這個條件,就必須在傭金率上相應有所讓步,以對該券商營業部進行補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