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潔云
受A股市場表現疲軟影響,券商集合理財產品的規模出現頹勢。不僅遭遇大量贖回,還有多個產品無奈夭折清盤。與此同時,各家券商都在加緊不斷發行新產品,全年新發集合理財產品數量或將超越去年。
清盤與新設的“蹺蹺板”,仍掩飾不住券商集合理財弱市中前行的艱難腳步。
規模縮水“被清盤”
市場不濟的情形之下,今年以來,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規模持續縮水。
根據中報數據統計,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二季度末總份額為1127.79億份,較一季度末凈贖回84.33億份,凈贖回比例為7.48%。
如果將不同類型的產品份額變動作為比較對象,情況則更為嚴重:171只可統計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中有80.11%的產品出現凈贖回,僅有18只產品出現凈申購;從各個券商來看,51家券商中僅有3家出現凈申購,48家遭遇凈贖回。
在面臨大量贖回的背景下,今年以來至少有6個產品遭遇“被清盤”之痛,而所有被動清盤產品皆因管理規模跌破1億元的“紅線”而無奈終止。
據《證券公司集合資產管理業務實施細則(試行)》的規定,“連續20個交易日計劃資產凈值低于1億元,集合計劃應當終止”。
在6個“被清盤”產品中,首當其沖的是招商證券(微博)旗下三只產品在一季度的提前清算。今年1月25日、3月7日和3月28日,招商證券相繼發布公告稱,旗下招商智遠穩健3號、1號和2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由于資產凈值連續20個交易日低于1億元人民幣,而被迫提前進入清算程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幾只被清盤的集合理財計劃業績相對不錯,結算日凈值都在1元以上。
7月26日,華泰證券紫金智富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也因客戶贖回嚴重,導致管理規模低于1億元而被迫終止。隨后國信證券“金理財-泰然1號”集合資產管理計劃也因資產凈值縮水嚴重宣布產品終止清算。
今年引起最多關注的被清盤產品為中銀國際管理的“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這只存續期本為5年的產品于9月6日正式發布清算公告,而此時距其成立不足7個月,成為史上最快清盤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
中國紅新股增強1號在清算時的累計凈值也在1元以上。據計算,中銀國際最終為客戶創造2.26%絕對正回報,累計凈值1.0226,年化收益率3.73%,在可比的179只券商非限定性集合理財產品中,排名第23位。
“較小的首發規模,稍稍經歷風吹草動,很容易觸發清盤線。有些產品遭遇大量贖回并非是業績不佳所致,多半與投資者對國內股票市場后市看空并且對該產品失去信心有關。由于股市正處熊市中,因此反而出現產品業績做得越好被贖回越是厲害的情況!鄙虾R毁Y產管理公司投資經理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新產品數量或超去年
統計顯示,今年被清盤的集合理財產品成立規模均在1億~2億元之間,都是小集合產品。而因資產凈值跌破1億紅線的強制清盤規定或將不復存在。
本報記者從券商資管人士處獲悉,根據近日證監會向各券商資管部門下發的關于修訂《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行辦法》的基本思路(征求意見稿),監管部門擬刪除《集合細則》“連續20個交易日計劃資產凈值低于1億元人民幣”的終止條件規定。
修訂征求意見稿認為,理財產品是否因資產凈值低于一定下限而終止應當由合同各方自主判斷和決定,由市場來選擇。從國內外監管實踐看,對于理財產品因資產凈值低于一定下限而強制要求終止的監管要求并不多見。
2010年全年新成立產品數量達到97只,總計發行份額為834.71億份。而今年上半年,共有50只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設立,總規模是421.08億元,雖然比2010年下半年略低,但大幅高于2010年上半年。
朝陽永續數據顯示,截至9月25日,今年以來共成立集合理財產品83只。照如此趨勢來看,今年全年新發集合理財產品數量將超越去年。但值得注意的是,發行數量雖然在上升,份額卻有下滑的趨勢。據統計,下半年以來的單月平均發行份額不足5億份,遠低于上半年。對此,有資管人士表示,弱市中很多券商都優先考慮發更易募集的小集合產品。另一方面,投資能力強的券商發行新產品,依舊呈現供不應求。8月,東方證券推出的定向增發型的集合理財募集第一天申購額度就已經達到8億份。
“一邊是產品贖回導致清盤,一邊是產品供不應求,說明市場并不缺乏資金,缺乏的只是好的產品。證券市場不可能永遠上漲,與其苦等市場環境轉好,不如允許和鼓勵金融創新充分發揮私募產品的靈活性,這才是豐富活躍我國證券市場的正確之路!海通證券(微博)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師羅震指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