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田小蕾/北京報道
8月14日,市場上傳言中信證券正在起草裁員降薪計劃,不過此傳聞已得到中信證券董秘鄭京的明確否認
7月中旬,中信證券所有營業部先后收到來自總部的調查問卷。
該份問卷主要要求營業部上報自己的員工數、面積、租期、每月租金。
認真填完問卷的各營業部總經理并不知道,他們的回答,很大程度上將決定自己未來的去留。
8月14日,市場上傳言中信證券正在起草裁員降薪計劃,不過此傳聞已得到中信證券董秘鄭京的明確否認。
一位知情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占公司主要成本的中信證券經紀業務部分,目前確實尚未進行裁員減薪。但是公司此前發出調查函的目的,就是要摸底自己經紀業務的成本結構。如果市場繼續低迷、傭金收入持續低于成本,那中信將對經紀業務進行調整。
據理財周報記者了解,該份調查函已經回收,正在進行統計,結果還待核算。
對于去年和今年年初,還在努力擴充營業網點的中信證券,年中突然考慮調整,引起很多同業關注。
有傳言說,7月中信證券曾經召開高層會議,認為未來兩三年內,A股市場都缺乏行情,經紀業務可能持續虧損,因此要求停止擴張、適度減少營業面積和員工數量。
中信證券董秘鄭京向理財周報記者否認了該傳言。
但是理財周報記者獨家獲得的一份中信證券經濟業務內部會議資料卻顯示,上半年中信證券的經紀業務確實承受了很大壓力。經紀業務負責人、副總裁徐剛在會上表示,上半年,中信證券經紀業務利潤下滑50%。
“下半年最重要的就是創收!毙靹傇跁险f。
急剎車:從擴張到收縮
8月14日,一則“裁員減薪”傳言席卷中信證券,伴隨一起還有“海外投資巨虧”、“里昂大規模人員流失”的傳聞。
中信證券董秘鄭京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中信證券目前并未有裁員降薪的計劃,公司目前經營狀況良好,資產質量優良,管理團隊穩定,各項業務進展順利。
不過,理財周報記者從中信證券的兩個營業部獲悉,大概在一個月前,他們就收到了來自總部的調查問卷,用來統計成本。
中信證券內部人士解釋道:“市場不好,券商都在關注成本和利潤的情況。我們發問卷并不代表裁員降薪只是想統計下成本,核算盈虧平衡點,如果日均交易量還能使盈利在成本線之上,我們也就不會有大的調整!
另外一位中信證券的內部人士說:“經紀業務的人員和面積暫時還沒有動,要再看看市場。”
據了解,中信證券內部就經紀業務調整已經出了幾個方案,但最終都還沒有定論。
中信證券本次動作令人關注在于,2011年下半年各券商營業都在裁員降薪過冬的時候,中信證券卻在逆勢擴張。
一位熟悉中信證券的人士說,當時中信的考慮是,如果進行裁員降薪,萬一市場好了,再招人將會花去太大的成本。
2010年,中信證券賣掉自己手中的53%中信建投的股權前,共有222家營業部,賣掉后經紀業務市場地位下降,營業部少了120家,占總數的一半以上,市場份額,從8.45%降至5%,業內排名由第一降到第四。
于是中信證券在傳統證券業務方面進行重構,開始積極開展網點的外延式擴張。2011下半年就新增營業網點近20家(合并口徑),并重新布局營業部的全國分布,將新設的營業部在惠州、合肥、沈陽、唐山,布局在華南、華東和東北等二線城市。
中信證券的市場份額得到恢復。2011年股基權債代理交易市場份額由上年同期的5.20%提升至5.80%,股票基金代理交易市場份額也由上年同期的5.30%提升至5.50%。
然而時至今日,中信證券也不敢坐等市場轉好,開始為營業部調整做準備。上述熟悉中信證券的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在一次內部會議上,中信證券高管們表示未來一段時間內市場并不樂觀,所以決定把注意力轉到關注成本和利潤上來。
2011年年報顯示,中信證券2011年業務及管理費支出為80.13 億元,同比下滑23.94%,主要由于集團職工費用減少所致。全年成本費用率為32.01%,較上年同期的35.95%也有所下滑。而公司4季度單季的業務及管理費季節性提升,為34.77億元,環比大幅增長164.94%。目前,包括經紀人在內,中信證券營業部的人數在7000人—8000人之間。
其實,為了精簡成本,中信證券研究所已經比經紀業務先行一步。此前有接近中信證券研究所的人士向媒體反映,研究所將在每個小組內采取末位淘汰的方法,裁撤掉一些中期考核不合格的人員。
轉型方向:代銷規模翻番、
場外業務落地
而在業務層面上,中信證券也到了不得不調整的時候。
8月12日黑色星期一,中信證券報10.94元,跌幅9.43%,領跌券商股。多家私募向理財周報記者反映,此次中信證券股價下跌主要是因為頂不住業績下滑的壓力。
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中信證券實現營業收入57.88億元,同比下降22.91%;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2.49億元,同比下降24.35%。
而銀河證券分析師馬勇認為經紀傭金下滑是其業績下滑的主因。他在報告中測算,2012年上半年市場股票交易總額為49.4萬億元,較2011年同期的34.8萬億下滑30%,2012年上半年公司股票交易市場占有率較去年同期有4%的增長,假設公司股票經紀業務傭金率下滑4%,公司上半年實現證券經紀傭金收入約下滑7億元,占公司上半年17億營收下滑規模的40%。
理財周報記者獨家獲得《中信證券經發管委部門2012年上半年述職會議紀要》顯示,今年上半年,中信證券經紀業務利潤下降50%,其中零售下降了47%,非通道業務雖有增長,但并未有效抵御通道業務收入的下降。
中信經紀業務負責人徐剛在述職會議上總結,高凈值客戶、機構、企業相關業務的利潤率要高。要通過通道轉型,使業務向“高端化、機構化”方向發展,促進收入與利潤的上升,進而改善收入費用率!斑@對員工也有交待,如果因為行情因素,有太多員工退出公司,對下一步業務的開展也很不利。”他說。
熨平周期成為中信證券本次業務調整的核心內容。一位接近中信證券的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中信證券目前對于經紀業務的新思路是通道業務和非通道業務并重,降低通道費用占比,把其他收入提上來,努力擺脫“靠天吃飯”的格局。
徐剛在會上明確提醒與會人員通道業務和非通道業務不再是紅花和綠葉的關系,他提醒:“目前非通道業務轉型鮮花和掌聲較多,實質性成果較少。接下來要思考如何轉型才能實現更多創收覆蓋掉各項成本,把通達業務下降的部分彌補上!彼f。
而在券商創新大會上,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希望能夠盡快實現由目前的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的轉變,通過提供流動性服務,讓客戶買賣交易都可以實現,以逐漸增加杠桿。其中,產品銷售是目前經紀業務創新的一個重點。
徐剛在6月20日開的中信證券2011年度股東大會表示,券商代銷業務前途廣闊,2011年全行業代銷的信托、基金、PE等產品規模85億元,而今年前5個月已經達到97億元。而全年達到年初預定的200億元問題不大。
中信證券自己最為得意的是,2012年上半年,在嘉實300ETF和華泰柏瑞300ETF的銷售大戰中,中信總計銷售達到10億元,在券商中名次靠前。
而徐剛更期待向證監會申請的“代銷金融產品資格”獲得批準,他認為這對全國范圍金融產品的銷售行業,是重新的整合。
只不過離券商創新大會三個多月,券商“創新發展11條”仍然沒有落地,讓很多券商老總望眼欲穿。“我們等得黃花菜都涼了,從開會完的興奮期進入了迷茫期!北本┠橙套怨芾峡偀o奈地說。
徐剛還強調,目前業界最大的困難不在于網點和渠道,而是收益好風險低的產品,中信證券在這方面有自己的優勢,在投行、PE等方面,在生產能力上超過競爭對手。
知情人士表示,中信證券早就有幾款創新產品上報到證監會,只是遲遲沒有批下來
在中信證券2011年股東大會上,王東明稱中信證券非常關注新三板和場外市場,包括被稱為“四板”的市場方產權交易所市場。他認為,目前公司管理1.4萬億-1.5萬億客戶資產,如果進行二級托管成功的話,公司可以更好的使用客戶的資產,在與銀行業的競爭中處于比較平等的地位。”
據了解,中信證券負責場外市場業務大約有六七位員工,也已經進行了1年左右新三板業務的研究。
徐剛在股東大會上表示,場外市場部的戰略并不是在總部設立團隊,而是將落地到營業網點。
作為經紀業務負責人,徐剛已經感受到源于利潤下滑的壓力。他在上述經發管委部門2012年上半年述職會議強調,如何創造更多的收入已成為經發管委下半年最大的問題!拔覀儾幌M诠灸杲K盤點時,經紀業務成為公司利潤下降幅度最大的經營單位。下半年,一定要加緊變現,要通過非通道業務大幅創收,這項業務很重!彼f。
高盛之夢:壓經紀、擴買方
不僅僅是經紀業務,中信證券整個業務結構也在逐漸調整。上述接近中信證券人士告訴理財周報記者,買方業務將在公司整體戰略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通過業務調整,中信證券在努力掙脫只能隨二級市場沉浮的局面,弱化傭金戰對公司盈利能力的負面影響。”一位熟悉中信證券的券商總裁說。
在2011年中信證券的收入結構中,買方業務占比已超過60%,而作為賣方業務中比重最大的經紀業務占比已降至18.5%。
數據顯示,中信證券2011年融資融券利息收入2.43億元,同比增長215%。2012年上半年,公司融資融券余額50.1億元,份額8.2%,排名升至第3位。而今年1季度末,中信證券融資融券余額僅30億元,份額6.8%,規模排名僅列第8位;
而直投方面,中信證券兩次加碼子公司金石投資,分別于2009年和2010年向金石投資增資15億元、22億元,力捧之意昭然若揭。
2011年,金石投資全年新增投資項目29單,部分或全部退出項目4單,凈利潤8.21億元,同比增長98%。
2012年4月,中信金石投資基金獲批,意味著金石投資可募集管理第三方資金。
另外,中信證券還在積極搭建海外業務渠道。
中信證券擬通過全資子公司中信證券國際以12.5億美元收購里昂證券100%股權,其中19.9%股權收購已完成交割。同時,中信證券國際與東方匯理銀行簽署了里昂證券剩余80.1%股份不可撤銷的售股選擇權協議,雙方有意明年6月30日前完成所有收購程序。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該收購價格偏高,且擔憂如果整合不好將會重蹈“野村收購雷曼”的覆轍。
但對于王東明的高盛之夢而言,這始終是不能繞過的一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