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犖犖 北京報道
NO.1
平安證券 走量“大哥”
首發家數:54家
質疑指數:★★★★★
保薦情況:IPO重啟,平安證券可謂獲利頗豐。根據本報統計,自去年以來,平安證券首發證券共計保薦了54家公司,成為所有券商中走量的“大哥”。
不過,平安證券在保薦中負面消息不斷。最為嚴重的是勝景山河涉嫌造假上市的消息,一舉將平安證券推到了風口浪尖。當時,在勝景山河的路演上,平安證券保薦人代表公開稱:勝景山河專門從事新型黃酒的生產、銷售。雄厚的創新實力,高效的執行團隊,全面的營銷網絡,合理的資源利用奠定了勝景山河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但事實上,勝景山河公示的很多數據都涉嫌作假,平安證券的保薦的確不負責任。直到管理層暫緩勝景山河上市后,平安證券才表示要進行核查。這一事件使得市場對平安證券的能力產生了很大的質疑。
此外,去年,平安證券所保薦的國聯水產也曾被曝出包裝上市等種種問題,而該公司的業績也并不盡如人意,上市后不久就公告業績預虧,今年一季度再爆出虧損;保薦的另外一家公司蘇州天馬,也被媒體稱為是標準的利益輸送。不過,平安證券方面似乎并不認為問題存在,表示如果問題存在便不會通過一系列嚴格的審核。即便如此,投資者還是心存疑惑。
當然,也不可否認平安證券在保薦業務上的進步。財經評論人葉檀(專欄)直呼:投行誠信下降,平安證券難辭其咎。創業板業績變臉,平安證券是主要推手。
NO.2
國信證券 “濕鞋”之最
首發家數:50家
質疑指數:★★★★
保薦情況:國信證券在保薦業務上早已經“濕了鞋”。市場也正是因為國信證券曾經的“李紹武PE腐敗案”才對券商保薦業務開始格外重視起來。
在國信證券去年以來的保薦業務中,新問題再次發生。根據本報記者的統計, 2010年全年,國信證券的保薦證券中有6家公司被否。去年全年,國信證券保薦了32家首發融資公司,未通過審核的比率達到了19%。在所有券商中,國信證券被否家數最多。
記者在去年被否的公司中注意到,6家公司中,3家是在創業板準備上市的公司,另外3家是中小板上市的公司。而被否的原因似乎也很淺顯。其中,西安隆基面臨的最突出問題是現有產能無法滿足客戶的需求,甚至還被指存在利用關聯交易操縱利潤的可能;江蘇玉龍鋼管被否,發審委給出的原因是:玉龍鋼管報告期內存在開具沒有真實交易背景的銀行承兌匯票和向股東、管理層及部分員工借款且金額較大等情形,難以判斷公司是否能夠規范運行;發審委否定新疆宏泰礦業的理由為:2010年4月下旬開始,國內鋼價進入下跌通道,鋼企需求縮減,鐵礦石現貨價格接連下跌。公司經營業績受產品價格影響較大。
從上述被否的理由來看,作為保薦單位的國信證券應該很容易在各家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中發現,但卻依然進行保薦。
獨立財經撰稿人曹中銘(微博 專欄)曾經撰文指出:在保薦上市過程中,重利益輕責任、重發行輕督導,是券商最具體的表現。這也是上市公司的質量越來越得不到保證的根本原因。
NO.3
海通證券 自賣自夸
首發家數:18家
質疑指數:★★★
保薦情況:一直以來,海通的保薦業務都比較平穩,但康芝藥業事件徹底將海通證券推出了公眾視野,并被媒體稱為自賣自夸型的保薦商。
康芝藥業上市于2010年5月26日,保薦機構是海通證券。海通證券在保薦康芝藥業上市的同時,海通證券研究所卻毫不避嫌,在該股上市后一個月左右便開始賣力推薦該股。
海通證券的第一篇研究報告寫于2010年6月23日,公司的醫藥行業分析師江維娜首次給予康芝藥業“買入”的投資評級,稱其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兒童用藥專業研發、生產和銷售公司,主導產品尼美舒利在全國同類產品中銷量第一,市占率逐年提升,將充分享受市場擴容”。時隔7天,6月30日,江維娜再次撰寫調研報告強調“買入”評級。此后,幾乎每隔兩個月,海通證券便會發表一篇報告呼吁“買入”該股。
去年底今年初,康芝藥業的尼美舒利陷入了不良反應漩渦,公司股價一落千丈。事件發生后,海通證券的另一位醫藥行業分析師丁頻依然給出了“增持”的投資評級,直到今年5月25日,海通證券終于將評級修改為“中性”。
此外,記者還注意到,在海通證券2010年以來所保薦的項目中,已經有14只新股破發,破發率已經超過了70%。業績變臉昭然若揭。
不過,有一個事實很清晰,那就是保薦業務已然成為海通證券的重要盈利途徑。據統計,2010年,海通證券投行業務實現收入11.15 億元,同比增長121.47%。公司全年完成IPO 項目12 個,承銷金額254.25 億元。
華泰證券證券行業分析師許國玉表示,在A 股市場持續擴容的背景下,預計公司投行業務仍將保持較高的景氣度,投行業務仍將高速增長。
NO.4
高盛高華證券 顆粒無收
首發家數:0家
質疑指數:★★★
保薦情況:顆粒未收。這是高盛高華證券自去年以來交出的IPO首發保薦成績單。作為戴著華爾街投行高盛帽子的高盛高華證券,這一成績單顯然很難被市場接受。
公開信息顯示,高盛高華證券是由全球具有領先地位的投資銀行高盛集團和其在中國地區的戰略合作伙伴北京高華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于2004 年12月共同出資組建。向客戶提供廣泛的投資銀行服務,包括承銷股票、債券與可轉債等各類證券。2005年11月就已經獲得了保薦人資格。
根據本報記者利用Wind數據進行的統計,自去年以來,高盛高華證券首發IPO家數為0,僅承銷7個債券項目、一個配股項目和一個增發項目。在證券業協會的排名中,高盛高華在2009年券商股票及債券承銷金額排名中降至第34位,雖然2010年地位有所提高,升至19位,但頂著高盛光壞的券商,市場不由地會質疑公司保薦A股上市公司的能力。
一家券商營業部的總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于高盛高華證券的保薦能力有所保留,他說:“高盛高華的零收入,讓市場產生質疑,可以理解。不過,承銷成功發行的數量,與公司保薦人團隊直接相關,但是選擇項目的財務指標、股權結構、所處行業、發展前景等則是決定性因素。一個階段承銷數量多反映保薦人團隊在一個階段工作成果好,但是并不是判斷團隊實力的唯一標準,同樣的一個階段承銷數量少也并不能說明實力就差。”
也有一部分分析人士指出,高盛高華作為合資券商,原本與中資券商投行走的就不是一條路。因為具有外資背景,又了解中國企業,高盛高華在海外企業并購和國內企業海外上市IPO方面的優勢更為明顯。